Quantcast
Channel: 動物世界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59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什麼箱水母能號稱是「地表最毒動物」?──《毒特物種》

$
0
0

毫無標準武器配備,卻有一瞬間讓你致命的「孔蛋白」

Chironex 屬的水母。圖/Guido Gautsch [CC BY-SA 2.0] via wikipedia

箱水母是刺絲胞動物門中毒性最強的物種。刺絲胞動物門包括了水母、珊瑚和海葵,屬於最早出現的動物支系。大約六億年前,在骨骼、外殼和腦出現之前,就和其他的動物分道揚鑣了。身為掠食動物,刺絲胞動物缺少了我們所認知的標準武裝,而是在觸鬚上布滿許多含刺的細胞,能在剎那間送出致死的毒液。

箱水母毒液中最致命的成分為造成孔洞的蛋白質,稱為孔蛋白(porin),能在細胞膜上打出孔洞。箱水母身上的孔蛋白,會在紅血球上穿孔,使得紅血球中的鉀流出來,然後血紅素也流了出來,最後紅血球破裂。這樣的細胞破裂稱為溶解作用(lysis),接下來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那些鉀的釋出才是水母的致命之處。孔蛋白使得血液中的鉀大量增加,在幾分鐘之內便讓心血管系統崩潰。其他與箱水母類似的水母所製造的孔蛋白也已經找出來,研究其特性並且加以定序了。孔蛋白是一種古老的毒素,和細菌中的孔蛋白很相似。不過箱水母的毒液裡還有許多其他成分,包括類似蛇製造的蛋白質和蜘蛛製造的酵素。

孔蛋白示意圖。 圖/Zephyris [CC BY-SA 3.0] via wikipedia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把箱水母中最大的澳洲箱水母(Chironex fleckeri)稱作「地球上最毒的動物」。這是什麼意思?是能產生最致命的毒液嗎?每個研究毒液的科學家,在其生涯中都會被問及這類問題。這是一種有既定觀點的提問。我們在談論毒液強弱時,都是想著對人類的毒性高低。拿份報紙,看一下跟分泌毒液動物有關的新聞標題,不論這則新聞說的是小男孩在野外活動時被毒蛇咬了,或是發現了一種新毒蛙,怎樣都好,吸引人注意的永遠是這個動物有多毒。那些看似體型小又脆弱的動物,具有擊敗人類的力量,想到這就讓人惴惴不安。箱水母不過就是一團黏呼呼的玩意兒,卻有辦法在五分鐘內殺死一個人。我們可能不經意踩死蜘蛛或蠍子,而有些蜘蛛或蠍子的毒液也可以輕易殺死人類。

在澳洲有「小心水母」的告示牌。圖 / Wikipedia

毒液所造成的威嚇在演化上至關緊要。當某個個體生存和繁殖能力超越其他個體,天擇便會發揮作用。任何會直接造成生存的變化,都會對物種帶來深遠的影響,並且可能左右這個物種的演化。能分泌毒液的動物和某些物種的關係極為緊密,特別是被當成獵物的物種。但是那些毒液對於非獵物的物種而言也一樣致命,因此分泌毒液的動物也影響了獵物以外物種的演化。很多時候這些物種包括了人類。在生態系裡許多複雜的交互作用中,這些動物占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影響了地球上的其他物種。

如何知道這個東西有多致命?看看「LD50」

所以說,哪種毒液最為致命,受到幾種因素的影響。最簡單的答案是:能直接注入身體中的毒液最為致命。安潔兒在那天清晨便得到了慘痛的經驗,水母的刺差點殺死了她。有數種科學方法可測量「致死性」(deadliness)的高低,最常用的量表是半致死劑量(median lethal dosage),簡寫成 LD50。LD50 是指能殺死一半實驗動物所需的毒素劑量,通常以毫克/公斤表示:一毫克/公斤的劑量代表在兩公斤的動物身上要施用兩毫克毒素。實驗動物通常是大鼠或小鼠,但是科學家在測試不同的毒素時,也會使用到蟑螂或猴子等各種動物。

LD50 是毒性高低的約略值,某個成分的 LD50 越低就越毒,表示只要些許劑量就會有致命的效果。水的 LD50 高於九千毫克/公斤,所以被認為是無毒的,但要是一口氣喝下六公升以上,就可能會致命(不建議嘗試)。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的 LD50 估計約為一奈克/公斤(奈克是毫克的百萬分之一),是已知對人類最強的毒素。僅六十奈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就可以讓一般人死亡;只要一小把平均施用下去,就可以殺死全世界的人類。但是許多名流或是太在意皺紋的人,喜歡把少量(例如十分之一奈克)這種化合物(藥名為保妥適〔Botox〕)注射到前額。

使用 LD50 的麻煩之處,在於這個數值只和「致死」有關。實際上,施用的方式會影響 LD50 的高低(例如注射到實驗動物的靜脈或是肌肉中),也牽涉到實驗的物種。在五十三頁的表格中,實驗動物是小鼠,即使如此,施用毒素的方式依然重要。如果科學家把最致命毒蛇海岸太攀蛇(coastal taipan, Oxyuranus scutellatus)的毒液,直接注入小鼠的靜脈中,那麼 LD50 為 0.013;如果使用皮下注射,毒性便降了幾級,LD50 變成 0.099,相差幾乎十倍。此外,我們還沒有測量所有有毒物種的數值,內陸太攀蛇(inland taipan, Oxyuranus microlepidotus)與海岸太攀蛇的親緣關係相近,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一種比較毒,因為前者的毒液只進行過皮下注射測試,還沒有靜脈注射的 LD50 資料。

圖/馬可孛羅出版提供

進行 LD50 的測量,需要小心地取得毒液,然後在實驗室中研究毒液的效應。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很多種能夠分泌毒液的動物,依然還有一些尚未寫在科學文獻上,牠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

藍圈章魚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最毒的動物。 圖/David Breneman [CC BY-SA 3.0] via wikipedia

藍圈章魚(blue-ringed octopus, Hapalochlaena)的毒液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這種毒素的 LD50 是 0.0125 毫克/公斤,可是沒有人測試過天然毒液的強度。安潔兒被夏威夷箱水母(Hawaiian box jelly, Alatina alata)所刺傷,牠的孔蛋白LD50 範圍為 0.005 到 0.025 毫克/公斤,可是沒有人知道一條帶刺的觸鬚會施加多少毒素。類似的狀況還有砂葵(zoanthid),這一類珊瑚具有沙海葵毒素(palytoxin),這種毒素的 LD50 為 0.00015 毫克/公斤,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質之一,但是為何這種毒素會出現在毒液中而非散布在全身(用以對抗掠食者),依然是個謎。

許多動物所分泌的毒液還未進行過 LD50  測試。喇叭毒棘海膽(flower urchin, Toxopneustes pileolus)的毒液可能是地球上最毒的了,是已知唯一會致人於死的海膽,與牠親緣關係相近的是白棘三列海膽(collector urchin, Tripneustes gratilla),將其毒素以腹腔注射方式得到的 LD50 推估為 0.05 毫克/公斤,但是沒有人進行過實驗。令人懼怕的伊魯坎吉水母(Irukandji jellyfish)是箱水母的一種,大小不到兩公分,能夠引起伊魯坎吉症候群(Irukandji syndrome),惡化時會造成大腦出血而致死。除非我們真的知道是哪些水母引起這種症狀(目前找到至少有十六種水母是罪魁禍首),並且收集到足夠多的毒液好進行致死劑量實驗(這並不容易,因為有些物種只有拇指頭大小),無法知道牠們真實的毒性有多高。

由於 LD50 是在小鼠或大鼠身上測試而得,並不絕對表示那些毒素對人類而言就是那般危險。不同的物種對毒液的反應各自不同。舉例來說,天竺鼠對黑寡婦蜘蛛毒液的敏感程度,要高出小鼠十倍,高出蛙類兩千倍。某種動物的毒液對大鼠的 LD50 低,並不表示你被那種動物螫咬後一定會死;LD50 高也並不表示對人類安全無虞。研究致死性較好的方式,或許是比對個案的死亡率:人類的死亡百分率。例如每年被澳洲箱水母螫傷的人類,有百分之 0.5 會死亡。即使是可怕的內陸太攀蛇,由於抗毒素已經在一九五六年發展出來,實際上已經不再高度致死了(在此之前,造成的死亡率幾乎達百分之百)。

 

 

本文選自泛科學2018年6月選書《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馬可孛羅出版社。

The post 為什麼箱水母能號稱是「地表最毒動物」?──《毒特物種》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上):偽品的震撼現身,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了什麼?

$
0
0

這個旅程是這樣開始的。

2017 年 10 月,為了撰寫「蛭類的醫療用途」這個主題,我去中藥店尋找「水蛭」這一味藥。《中國藥典》和《台灣中藥典》裡面都清楚點出中藥「水蛭」乃是由三種蛭類──水蛭(Hirudo nipponia,即日本醫蛭)、螞蟥(Whitmania pigra,即寬體金線蛭)、以及柳葉螞蟥(Whitmania acranulata,即尖細金線蛭)──所製成,作為盡責的作者,理應設法尋得三種蛭類的水蛭乾、並取材拍攝照片。

中國中藥典(左)與台灣中藥典(右)對中藥「水蛭」的說明(點圖放大)

我首先買到的中藥「水蛭」長下圖這副德性,看起來就是個吸血蛭類的模樣:嘴巴大、尾吸盤大、鼓脹的肚子裡八成是塞滿了血。這個體型,應該不是藥典記載的種類日本醫蛭,而是牛蛭屬(Poecilobdella)或擬醫蛭屬(Hirudinaria)的種類;雖然跟藥典裡面記載的種類不同,但反正也是個吸血的種類,藥性(推測可能)應該跟日本醫蛭差不多。

中藥「水蛭」,應該是牛蛭或擬醫蛭的種類乾燥而成

泡了熱水發起來以後,背面橄欖綠上的斷續背中線、側面的縱線、黃褐腹面鑲著暗色邊緣的花紋,就從黝黑的表面顯現出來,甚至連腹面的生殖孔都清楚可見。於是更是確定了我的推測,這一定是某種牛蛭或擬醫蛭無誤。

中藥「水蛭」,加熱水泡開後才看得出其上的花紋。

隔天,我又跑去其他的中藥房,主要是尋找另外兩種非吸血的捕食性蛭類(寬體金線蛭與尖細金線蛭)製成的中藥「水蛭」。好不容易找到了看起來和寬體金線蛭有幾分相似的的中藥「水蛭」──身體黃褐扭曲且一頭尖細,整個就是金線蛭的模樣。外包裝上還寫著「清肚」,當時還推測可能是因為寬體金線蛭以螺類為食,為了讓藥性更加濃縮所以去除肚子裡無用的螺肉。

中藥店的「水蛭」的另一個品項

回來以後為了看清楚花紋,也就和前一天依樣畫葫蘆泡了熱水。等到這個「水蛭」發起來以後,我拿起來左右端詳,這身體上怎麼會沒有任何花紋哪?還有這個形狀跟體壁的感覺怎麼一副海參樣啊?我是越看越迷惘。

啊喔,這個「水蛭」怎麼左看右看有點怪怪的。

而且啊,不管是什麼種的蛭類,再怎麼樣也該要有尾吸盤吧?這個尾吸盤到底在哪啊?難道清肚的時候也一起切掉了嗎?但怎麼沒有看到切痕啊?

然後我突然驚覺──

這。根。本。不。是。蛭。類。

明明是買中藥「水蛭」,卻出現了這個完全不是蛭類的東西,我實在震驚了。

沒有環節沒有尾吸盤,就是個偽品!

蛭類畢竟是屬於環節動物門的類群,身體必定有環節,也就是身體看起來是一節一節的模樣,就像底下那兩張蛭類的照片一樣;但是這個偽品泡發以後只是一副肥胖臃腫樣,身體並不是真的有環節。除此之外,蛭類是一群特化的環帶綱環節動物,和其他的環帶綱如蚯蚓、絲蚯蚓、線蚓等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就是身體的前後兩端必定會有吸盤–亦即口吸盤和尾吸盤,尤其是尾吸盤,無論在哪一種蛭類身上都不會消失,頂多只是大小的差別而已

以底下那兩張照片來看,兩者的尾吸盤都很大而且明顯,分別靠畫面的左邊和右邊。而上面照片中這個偽品,頭部尖尖看起來沒有口吸盤模樣也就罷了,畢竟蛭類的口吸盤常常不甚明顯,尤其是金線蛭屬的蛭類,其頭部也是特別尖而細根本沒有什麼口吸盤的感覺;可是這個偽品的尾部,除了肛門外再無其他特別的結構,翻來倒去也沒有絲毫尾吸盤的蹤影。

光憑著「沒有環節」和「沒有尾吸盤」這兩點,就可以打包票這個中藥「水蛭」絕對不是蛭類,一定是偽品。

就像鳳梨酥裡面該有鳳梨一樣,中藥「水蛭」應該至少是由蛭類乾燥而成才對。很不幸的是,我們的鳳梨酥裡面曾經有很多很多的冬瓜但少有鳳梨,而現在我們的中藥「水蛭」裡面也出現了根本不是蛭類的東西。簡直是個悲劇。

實際上,中藥出現偽品其實並不少見。知名案例如昂貴的中藥冬蟲夏草,正品應該是麥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sis (Berk.) Sacc.),寄生在宿主鱗翅目或鞘翅目昆蟲身上──尤其是蝙蝠蛾科(Hepialidae)的蟲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的幼蟲蟲體──冬蟲草為真菌子座與宿主的複合體乾燥物。而冬蟲夏草的偽品有許多種類,從同為麥角菌科的其他真菌、唇形科的植物草石蠶(Stachys sieboldii Miq.)的有毒根莖、唇形科植物地蠶(Stachys geobombycis C. Y. Wu.)的塊根、甚至是石膏粉或麵粉模壓加工製成的偽品都有出現過。其他常見的中藥也有不少誤用品和混用品在市面上流通(可參考《台灣市售易誤用、混用中藥材之鑑別》、《台灣市售易誤用混用中藥材基原鑑定之研究》、《中藥鑑定簡介》),誤用品或混用品甚至也曾導致中毒危害健康的案例(如馬兜鈴酸事件)。為此,鑑定中藥真偽的相關中文書籍早有多本問市,中央主管機關也持續辦理中藥材辨識研習會,但是防堵誤用品混用品乃至偽品的出現,看來仍是百密一疏。

總之,現在就是發現中藥「水蛭」裡存在著根本不是任何一種蛭類的偽品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經手中藥的職業專家很多,從來沒有人揭發這件事嗎?

於是接下來,我決定來調查一下中醫藥專家們對中藥「水蛭」真品和偽品的覺察能力,了解一下這樣的「水蛭」偽品是否很容易就會被中醫藥職業專家們揭穿。

問卷調查: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

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網路問卷,在問卷裡先後放了中藥「水蛭」的偽品跟真品的照片,也就是下面放的這兩張四條水蛭排排站的照片,讓填答者在「一定是水蛭」、「可能是水蛭」、「可能不是水蛭」、「一定不是水蛭」、「我不知道無法回答」幾個選項裡面擇一。問卷做完以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是中醫藥職業者(中醫師、中醫藥研究教學人員、中藥從業人員)、中醫藥業餘玩家(中醫藥愛好者、中藥罐子)、或是一般民眾,而且最後都可以看到正確答案。

承蒙我的朋友們的轉貼和泛科學的協助,最後這個問卷有將近 680 人填答,其中有中醫藥職業者 106 人(63%是中醫師、33%是中藥從業人員、4%是中醫藥教學研究人員)、中醫藥業餘玩家 52 人、以及一般民眾 521 人。

統計結果發現,三群填答者對於中藥「水蛭」真品和偽品的認知程度的確不太一樣。對中醫藥職業者來說,不是蛭類所做成的中藥「水蛭」偽品,看起來就是比較有問題,因此近六成的職業者會傾向認為這不是水蛭;相反的,如果是由牛蛭或擬醫蛭種類製成的中藥「水蛭」,則有近八成的職業者傾向認為這是水蛭。很顯然,受過專業訓練的中醫藥職業者對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有相當不錯的概念,真的就幾乎都認為是真的,假的也多半覺得有鬼,的確有其厲害之處。

再來看中醫藥業餘玩家(中醫藥愛好者、中藥罐子)的回答,這就有點奧妙了。業餘玩家們看到不是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偽品,只有四成傾向認為這不是水蛭,反倒有近五成傾向認為這是真的水蛭;同樣的,業餘玩家們看到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只有二成五傾向認為這真的是水蛭,反而有近五成傾向認為這並不是水蛭。簡單的說,就是中醫藥業餘玩家對中藥「水蛭」的認知偏向錯誤,把真的認成假的、假的當成真的,不知道是不是處在「見山不是山」的狀況所造成的。

最後是填問卷大宗的一般民眾,對一般民眾而言蛭類的確是個陌生的類群,而且還經常誤以為地上亂爬的蛞蝓就是水蛭,因此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子其實也沒什麼概念。當一般民眾看到不是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假貨的時候,傾向認為是水蛭、傾向認為不是水蛭、和我不知道無法作答三者幾乎呈現完美的三等分,顯然不太確定到底水蛭該長什麼樣;不過,當一般民眾看到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真品的時候,就有六成傾向認為這是水蛭。看起來,就算一般民眾不太確定蛭類的特徵為何,隱約還是可以察覺到中藥「水蛭」的真品的確符合腦海中的蛭類印象,因此就稍有把握了些。

環節和尾吸盤才是王道

除了調查填答者對照片裡的中藥「水蛭」是不是蛭類製成的真品的認知傾向,問卷中也探尋填答者的判斷依據。整體而言,填答者們經常使用形狀、顏色、外觀這些會隨著炮制過程和儲藏狀況變化的特徵來判斷是不是蛭類,但是判斷蛭類最重要的兩個特徵──也就是上面提過的「環節」和「(尾)吸盤」,就沒有那麼常被提及,只有中醫藥職業者們提到稍微多一點。

話說回來,形狀、顏色和外觀這些特徵,或許可以用來進一步區別不同種的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或是用來分辨手上的中藥「水蛭」是否有攙假增重或不當炮制,這的確也是中醫藥專業訓練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但無論如何,真中藥「水蛭」再怎麼攙假增重不當炮制都還是水蛭;眼前這個假貨連水蛭都不是,這個問題的層次可就不一樣了。

那麼,中藥水蛭假貨在市面上出現的頻率有多高呢?這顯然需要我去明查暗訪了。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上):偽品的震撼現身,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了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中):市上假貨知多少?到中藥店舖暗訪偽品水蛭

$
0
0

在寫作調查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中藥材中水蛭偽品的存在。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了解一般人與中醫相關業者對中藥「水蛭」的認知之外,我也很想知道到底「水蛭」偽品有多常見,於是我走訪全台多處的中藥房/行/店/商,包含台北市(中正、文山、大安、信義、大同、北投六區)、新北市(新店、三重、樹林三區)、台中市(西區、南屯區、太平區)、彰化縣(田中鎮、溪州鄉、員林鎮、社頭鄉)、雲林縣(斗南鎮&虎尾鎮)、高雄市(三民、前鎮、鳳山三區)、屏東縣(屏東市)、還有花蓮縣(花蓮市),目前共訪問了 201 間中藥店舖;未計入專賣蔘鮑翅等昂貴藥材的蔘藥行。

市上假貨知多少

在這 201 間中藥販賣或批發的店舖中,只有 76 間(約38%)有中藥「水蛭」的飲片現貨,顯示了中藥「水蛭」在台灣真的不是個常用的一味藥;許多中藥店的老闆也的確表示這味藥很少用到所以沒有貨。從我的中醫朋友們口中得知,台灣的中醫現在都傾向以植物性藥材為主,少用動物性和礦物性藥材;再加上中藥「水蛭」屬於破血化瘀功效裡的強力藥材,藥性上又被《神農本草經》歸類為有毒的下品;是以在破血化瘀的治療上中醫師通常會先使用植物性且較溫和的藥材,視情況使用進階的白殭蠶地龍,最後才會用上「水蛭」。據此,中藥店舖裡只有近四成有「水蛭」的飲片現貨,也不是很意外了。

寬體金線蛭乾燥而成的中藥「水蛭」,背面和腹面的花紋不用泡水就很明顯

在這四成不到的中藥店舖裡,最常出現的中藥「水蛭」品項就是一開始最早買到的那種由某種牛蛭/擬醫蛭製成的真品,出現的機率有五成以上(54%)。不久後我也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寬體金線蛭乾燥而成的中藥「水蛭」,在店舖出現的機率為兩成(22%),實在算不上常見。另外,我也意外發現居然還有其他非吸血的捕食性蛭類(某種石蛭)製成的中藥「水蛭」在市面上流通,不過只有鳳毛麟角的 3%不到,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中藥「水蛭」偽品出現的機率,則是不可忽略的近三成(28%),僅次於牛蛭/擬醫蛭真品出現的機率。

順帶一提,現在很多中藥店舖賣的是科學中藥,也就是已經磨成粉末的藥材,或是更進一步已經調配好的方劑。這其中也包括了磨成粉的整罐「水蛭」,或是內含中藥「水蛭」的粉末方劑如抵當湯大黃蟅蟲丸。既然已經磨成粉那就死無對證,根本不可能判斷所用的「水蛭」是真品還是偽品,所以這些當然不算在上述有賣「水蛭」飲片的那四成裡頭。另外,眼尖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上面的牛蛭/擬醫蛭、寬體金線蛭、某石蛭、加上偽品的出現機率超過 100%,這是因為有些中藥店舖的中藥「水蛭」是兩三種混在一起放,於是造成這樣的破表結果。

混在一起賣的金線蛭跟偽品,乍看之下真的很像,店家也完全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看來偽品是為了冒充金線蛭而來的

陌生人問的陌生「水蛭」

另外,在訪查過程中有個觀察,許多中藥店老闆對「水蛭」這個藥材真的不太熟悉,不時有翻找半天、忘記放哪、或是忘記價錢(?)的狀況;甚至有老闆從來沒聽過「水蛭」這一味藥的窘況。還有,中藥店老闆們多半不覺得「水蛭」偽品有什麼古怪,頂多認為黑色的牛蛭/擬醫蛭跟黃褐色的偽品同樣是中藥水蛭,只不過由不同種類的水蛭製成;或是認為因為產地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造成的外觀差異。總之,可能是對「水蛭」這一味藥真的很少用不熟悉,大多數中藥店於是基於上游廠商的包裝,就相信真的是水蛭。甚至在調查過程中,還有店舖老闆振振有詞的告訴我要相信上游廠商的專業跟信譽、而且人家是老字號絕對不會騙人云云,面對如此信任上游廠商的鐵粉老闆,我也只能笑著點頭稱是然後鞠躬道謝離去。

在這麼多中藥店老闆中,只有寥寥幾位中藥店老闆認出「水蛭」偽品有蹊蹺、鐵定是假的。該店家的藥材也的確是「水蛭」真品無誤。但是,由於中藥市場品項龐雜,又缺乏強而有力的認證,指正別人的藥材是假可能會被誤會成要誆人買藥或引發紛爭,所以老闆即使知道是假,也不一定會說。這個決定可以理解,但對中藥市場和消費者來說真是不妙。

平心而論,「水蛭」偽品在市場上魚目混珠也不完全是中藥商們或中藥行老闆們的責任,畢竟就連我這個做蛭類研究十幾年的人,都沒有辦法在中藥店裡第一次看見「水蛭」偽品的時候就察覺這根本不是蛭類。「水蛭」偽品清了肚子又乾燥扭曲,要能夠發現沒有環節和缺少尾吸盤,也不是隨便一眼就可以看穿的事情。更何況,在中藥店和中藥上下游廠商可能合作許久、又彼此信任的脈絡底下;主動去懷疑手上藥品真偽,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機車性格外加明確知道蛭類的特徵為何,這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

偽品出現的理由

最後,我們來談談「水蛭」的價錢。一般而言,中藥「水蛭」的價錢是一錢 10-20 元、一兩 150-200 元、也就是一斤要價兩三千的高價藥材,而這是牛蛭/擬醫蛭跟「水蛭」偽品的價錢。有幾間中藥店舖明白指出寬體金線蛭的產地來自中國而且據說效果較好,跟來自泰國的牛蛭/擬醫蛭和來自印尼的「水蛭」偽品有所差別,因此寬體金線蛭的價錢更是到了一錢 30-50 元、一兩要三五百元的高價。

所以,這樣訪查下來,我認為中藥「水蛭」偽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水蛭」在台灣很少用所以大家都不熟,再加上「水蛭」的高價,讓不肖廠商趁機以根本不是蛭類的便宜偽品來狸貓換太子。從我問到的幾間中藥進口商的對話和表現來看,從最上游的進口商一直到中藥行的零售端,可能絕大部多數的台灣中藥商們,都是對中藥「水蛭」不熟、也不知道蛭類的重要特徵,所以被更上游廠商矇騙的受害者。

至於到底是從哪個環節的廠商開始騙人/被騙,顯然暫時不是我的能力範圍能解答的問題了。

下一篇: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特別致謝

感謝洪筱婷、張喬雅、莊棨州、魏英富、王盈涵(王蟲子)、陳俊堯這幾位家人與朋友的協助,我才得以迅速收集到這麼多間中藥店鋪販賣「水蛭」飲片及種類的資訊;也要感謝在生意百忙之中願意讓我看貨並且分享資訊的各地中藥店老闆們,特此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中):市上假貨知多少?到中藥店舖暗訪偽品水蛭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
0
0

旅程至此,從發現偽品的震撼當下,一直到網路和店舖的明查暗訪,一直縈繞腦海的念頭除了「居然會出現偽品」、「偽品居然這麼常見卻沒幾個人懷疑過」之外,當然還有「到底這個偽品是什麼鬼東西」?我相信,各位讀者也跟我一樣好奇。

說真的,發現這個偽品的當下,我當然就開始試著判斷偽品的身份為何。看這個「水蛭」偽品尖尖的頭部,口中似乎還有左右折起來的一片口器或吻,再加上這個身形,首先猜測是螠蟲

螠蟲!那是什麼東西?

螠蟲是一群特別的環節動物,過去自成一綱(螠蟲綱)甚至獨立成一門(螠蟲動物門),現在分子證據顯示螠蟲應該是多毛綱旗下的螠蟲亞綱的唯一一目(螠蟲目)。不過講了半天,大家一定還是跟牠很不熟,這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也跟牠很不熟,只是大略知道螠蟲長什麼樣而已,囧rz。

各種螠蟲們,前端伸出來的東西就是像一片舌頭樣、在有些種類身上甚至還會分岔的吻部。K&L則是躲在洞裡的螠蟲把吻部伸出來黏住碎屑吃東西(圖片來源

至於是哪一種螠蟲呢?我首先懷疑這個「水蛭」偽品是來自中國的物種──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又名海腸子、海雞子、或是更直白的稱為陰莖魚(Penis fish),我想你一定可以了解為什麼是這個名稱。據說,中國八大菜系的魯菜之所以能夠嶄露頭角,是因為把單環刺螠曬乾磨成粉,在那個還沒有發明味精的年代簡直就是鮮味炸彈一樣的密技。而現在,單環刺螠在中國渤海周圍的省份是特產海鮮,山東煙台更是以「韭菜海腸」為名菜,近年來因為食者日眾,還出現了單環刺螠的養殖業。韓國人據說尤其喜愛拿單環刺螠來切片生吃,幾年前的熱門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面的千頌伊更是嗜此一味,在外吃飯沒事就要問有沒有賣海腸。

既然是特產,那麼,大隻的海腸子拿來吃,小的海腸子就處理一下當作中藥「水蛭」賣掉,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好的,我覺得這個「水蛭」偽品外型上看起來是像單環刺螠,但是我跟螠蟲實在是不熟,也不知道能夠對照什麼特徵。更何況這些「水蛭」偽品已經被「清肚」,剩下的體壁肌肉層也可能沒什麼特徵。既然形態上的特徵比對走不下去,那就改用高大上的分子鑑定吧。

分子鑑定見真章:其實是棘皮動物門!

坦白說,我根本就是個分生操作的苦手,只會基本的用 kit 抽 DNA、電泳、還有 PCR 這些基礎到不行的技術。而這次為了搞定這些已經被清肚炮制說不定還跟甘草水一起煮過去腥的中藥「水蛭」們的身份,真的是讓我走進了完全陌生的分生領域,接觸到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會接觸的分生技術。但其實我這次學會並用到的分生技術還是很基本,說出來怕笑掉各位大牙,我們就不多提了。

簡而言之,分子鑑定的過程如下:拿幾隻「水蛭」偽品抽取 DNA,另外也拿牛蛭/擬醫蛭做成的中藥「水蛭」當做對照,以確定萃取技術和藥品等整個過程沒有問題。取得足量的DNA以後,用特定的 Primer 夾取粒線體裡面的 COI(或稱 COX1)序列,之後以 PCR 放大然後送生技公司定序。(上面幾句話看來簡單,實際上就耗費了我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

總之,皇天不負苦心人,定序結果終於出爐。把定序結果跟 NCBI 的線上資料庫比對,牛蛭/擬醫蛭的中藥「水蛭」的序列不意外的跟其他牛蛭/擬醫蛭已知種類的序列極為相似,顯示形態鑑定結果的確無誤。

至於「水蛭」偽品的 COI 序列,跟 NCBI 線上資料庫一比對之後,跳出來最接近的序列類群是──

棘皮動物門的海膽跟海參!?

嗄?居然不是螠蟲而是棘皮動物門?條狀的模樣一定不可能是海膽,可如果是海參,那海參的形態特徵在哪裡?管足呢?呼吸樹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關鍵特徵在空腹

突然,我注意到某一隻被展得特別開的「水蛭」偽品身體內的幾束構造。那一束一束的結構應該是縱肌,在萃取 DNA 進行分子鑑定時使用的目標組織。算了算就這麼巧,這幾束縱肌肌肉束不多不少,正好五對。

一隻清肚以後剛好特別展開的「水蛭」偽品,泡發以後那五對縱肌束更加明顯

數字「五」,這絕對不是巧合──

原來是五倍鑽石(並不是!!)

在動物界裡面,環繞身體的構造會像這樣跟五扯上關係的,就是體制上為五幅對稱(pentaradial symmetry)的棘皮動物,幾乎是毋庸置疑。所以,眼前這個「水蛭」偽品雖然看起來好像一副螠蟲樣,外觀上也沒有什麼管足或五幅對稱的線索。但是 DNA 分子鑑定結果告訴我們這是棘皮動物的海膽或海參,而型態上的特徵本以為遠在天邊其實一直近在眼前,體內的五對縱肌束就這麼從視野中跳了出來,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紮紮實實的證明了這真的是個體制上沿著縱軸五幅對稱的海參無誤。

稍加搜尋了一下,很快的也確定了這五對縱向的構造,的確如同猜想的一樣是五對縱肌束。

 

海參體內的結構示意圖,橫切面有明顯的五束成對縱肌束(Longitudinal muscle band, LM)(圖片來源

在海參的鮮貨或乾貨裡頭,如果還沒有去除乾淨,可能還可以看到這五束成對模樣的縱肌束。

在嗜食海產的廣東人眼裡,可食用的海參體內的縱肌束是廣東菜裡頭的食材之一,稱之為桂花蚌或珊瑚蚌。

而且無巧不巧,我又剛好找到了另一隻幾乎沒有被清肚的「水蛭」偽品,泡發以後仔細解剖,看見滿肚子的泥沙還有體內的五幅對稱縱肌束,更加確定這個「水蛭」偽品絕對是海參無誤。

一隻幾乎沒有被清肚的「水蛭」偽品,就這麼剛剛好被我發現

「水蛭」偽品橫切後可見體內五幅對稱的縱肌束,顯示這的確是棘皮動物門的海參無誤

近乎完整的「水蛭」偽品(海參)滿肚子的泥沙,也難怪要清肚處理

最後,又在中醫師友人們慷慨贈送的 700 多克「水蛭」偽品中,發現極少數清肚沒清乾淨的偽品鈍端體內連著一個白色環狀構造,一查之下才知道這原來叫做石灰環(Calcareous ring ),是海參特有的構造。目前對石灰環的功能所知不多,推測可用來支持口部和咽部結構、作為口部觸手肌肉的附著點和身體縱肌的前端接點,好像還可以用來鑑定不同的

極少數清肚沒清乾淨的海參,還可以看到鈍端內部的白色石灰環

「水蛭」偽品(海參)包裝底部的掉落的石灰環

石灰環的結構上也依然有五幅對稱的線索

是的,我剛剛是說「身體鈍端的石灰環是用來支持口部和咽部的結構」。我一直以為「水蛭」偽品的尖端是頭部的吻,於是認為偽品是螠蟲,殊不知這尖端其實並不是頭部,其貌不揚的鈍端反而才是真正的頭部。而且,即使知道這「水蛭」偽品其實是海參,我還是以為尖端是頭部,於是一直在尖端內部尋找呼吸樹的蹤影,一直到找到並認出石灰環這個構造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鈍端才是頭部!連頭尾都判斷錯誤,可見我跟海參或螠蟲有多麼不熟,囧rz。

「水蛭」偽品真海參,飄洋過海來騙你

既然確定這是海參,又想起幾位中藥店老闆不約而同提過這些「水蛭」的產地是印尼,我突發奇想借助咕狗翻譯,用印尼文的海參(Teripang)去咕狗搜尋圖片,看了幾排正常的海參圖片之後,居然發現了下面這樣的海參照片和文字說明。

Keripik teripang, crispy sea cucumber cracker, a type of seafood snack produced in Gresik and Sidoarjo town near Surabaya, East Java, Indonesia. 圖片來源

這眼熟的大小、質地跟切工,一定跟「水蛭」偽品的海參有關,幾乎不可能是巧合。於是繼續尋著線索找下去,改用「surabaya teripang」繼續咕狗圖片。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相同切工、類似大小的海參零嘴,我幾乎可以確定手上的「水蛭」偽品,就是來自印尼泗水附近的國民零嘴海參乾無誤。

不過話雖如此,真要確認這是不是印尼泗水附近的國民零嘴,又該怎麼辦呢?幸好,在台灣有許多的印尼移工,也有許多努力協助東南亞移工的組織,我於是透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熱心協助,幫我在頁面上詢問了印尼的朋友,也的確得到了「這是teripang」的回答。另外,我也跟著關心東南亞移工的新創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的建議,在週日直接到台北車站大廳用「Permisi, Halo,聽得懂中文嗎?從 Surabaya 泗水來嗎?看過這個知道這是什麼嗎?Terima kasih!謝謝!」外加滿臉笑容和一點緊張,問遍了大廳裡一群又一群的印尼朋友們。其中,在我沒有給予任何暗示的狀況下,有些從泗水來的印尼朋友明確指出我手上拿的「水蛭」偽品,就是海參(teripang)無誤。

至此,這個「水蛭」偽品的身份之謎,終於是完全解開了。

尾聲

行文至此,雖然已經說到了中藥「水蛭」偽品的現身過程,也了解了一般人跟中醫藥專業從業人員判斷能力的差距,調查了「水蛭」真品跟偽品的市售比例,並且終於解開「水蛭」偽品的真實身份(居然是個海參)。但各位讀者或許跟我一樣,還是有些許疑問縈繞心頭。

這些海參冒充中藥「水蛭」進口到底已經多久了?
既然要冒充「水蛭」,那牠們有沒有一點破血化瘀的療效呢?
甚至,不要說有沒有療效了,這些海參吃下肚子裡,到底會不會有壞處呢?
最後,到底是哪個人這麼天才,居然會想要拿清肚的海參乾充當中藥「水蛭」來賣,而且還居然得逞,賣到市占率有三成之多?

前面三個問題,顯然需要更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一一解惑。至於到底哪個人這麼天才,想出這個狸貓換太子的壞主意騙了大家,這就不是平民百姓我的守備範圍,而只能寄望中醫藥管理部門和檢調單位的聯手合作,抽絲剝繭盡速找出真相了。

延伸閱讀:

特別致謝

感謝台大生科系陳俊宏教授實驗室的空間和設備支援,以及陳巧坪和霍其嶸兩位實驗室夥伴在基礎分生技術上的指導和協助,讓我能夠順利完成偽品身份的解謎。另外感謝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及One-Forty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的幫助、資訊和指引,特此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在金曲獎中那些驚鴻一現的臺灣原生蕨類、蝴蝶和鳥類們,你認得出來嗎?

$
0
0

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於 6月23日舉行,典禮的視覺設計以「眾聲宣言」為命題,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現況、傳達出不同的世代心聲。如果你有在關心金曲獎同時又是科宅的話,一定會特別注意到「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的入圍影片:在短短不到一分鐘的影片當中,從台灣的山岳開始,其中出現了各種台灣特有種蕨類、蝴蝶與鳥類羽毛。

而這些驚鴻一現的特有種們到底是誰呢?讓我們一起看這座島嶼的模樣吧!

豐美的蕨類世界

圖/【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截取片段

首先在第 10 秒出現了各種蕨類植物。台灣的蕨類植物有近七百種,其中約六十種為特有種。一般印象中的蕨類形象是很多很多的羽狀複葉,但蕨類其實有非常多不同的形態,多數喜好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

圖/【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槭葉石葦 Pyrrosia polydactyla
首先由左下角掌形葉、看起來不像印象中的蕨類的槭葉石葦,會附生在岩壁或樹幹上,因為擁有類似楓樹、槭樹的掌狀葉而得名。

圖/劉瑞鎮@TaiBIF

擬笈瓦葦 Lepisorus monilisorus
中下往左的長型葉片就是瓦葦,這類的蕨類會附生在樹幹和石壁上,細細長長的單葉。

  • 註:下圖以瓦葦 Lepisorus thunbergianus 作示意,非當事人。

瓦葦 Lepisorus thunbergianus 圖/陳育賢@TaiBIF

臺灣金狗毛蕨 Cibotium taiwanense
右下金色螺旋的葉子就是金狗毛蕨的幼葉。這類植物的莖及葉柄會布滿金色的多細胞毛,因而得名「金狗毛」,先民曾用以作為止血的傷藥。

台灣金狗毛蕨的葉片。圖/陳育賢@TaiBIF

台灣狗毛蕨的嫩葉與葉柄都覆蓋了金毛。圖/劉瑞鎮@TaiBIF

台灣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目前僅生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夢幻湖中,超超超侷限分布的植物。

圖/陳育賢@TaiBIF

深山鐵線蕨 Adiantum formosanum
左上角下垂略帶紅色的葉片們,鐵線蕨類的植物其小葉炳會呈現深色,許多種類嫩葉會帶淡紅色。由於葉形相當漂亮,也可以在園藝市場中找到園藝養殖的鐵線蕨其他成員。

  • 註:下圖以密葉鐵線蕨 Adiantum raddianum 作示意,非當事人。

密葉鐵線蕨 Adiantum raddianum 圖/圖/Bởi Forest & Kim Starr, CC BY 3.0,

觀音座蓮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在第 10 秒出現,很快就離開畫面的蕨類幼葉就是觀音座蓮。觀音座蓮並不是蓮花,是台灣低海拔常見的大型蕨類植物;它的葉片老化脫落後,兩側的托葉還會留在底座上,遺留下的托葉聚集在塊莖上看起來就像是觀音座下的蓮花寶座(雖然有點刺),因而得名。

圖/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TaiBIF

大葉玉山茀蕨 Selliguea echinospora
最後一種,在金狗毛蕨後面的葉片。(跟它不熟orz)

    • 對於蕨類植物還想認識更多,可見台北植物園的相關介紹

有哪些花蝴蝶出席?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第 17 秒則由曙鳳蝶在畫面正中飛翔,帶出整片絢麗的蝴蝶。台灣有四百餘種蝴蝶,在 1960 至 1970 年期間,曾有大規模的「蝴蝶加工產業」大量採集、加工、出口蝴蝶裝飾品出口,成為那段時間台灣帶給世界的主要印象之一。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鳳蝶科】台灣蝴蝶五個科中,鳳蝶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科別,體型大、外表華麗又常見。本次選入的十種蝴蝶中就有四種是鳳蝶科的成員。

曙鳳蝶 Atrophaneura horishana
可以看到後翅明顯的桃紅色斑。台灣相當有代表性的大型蝴蝶,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山地,種小名 horishana 指的就是南投「埔里社」。

攝影/TW

台灣鳳蝶 Papilio thaiwanus
種小名為「台灣」的台灣鳳蝶,幼蟲取食芸香科及樟科植物。

台灣鳳蝶圖/汪威任@TaiBIF

雙環翠鳳蝶 Papilio hopponis
主要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後翅腹面有相當獨特的雙重環紅色斑,很容易跟其他鳳蝶種類做區分。

圖/台灣蝴蝶保育協會@taibif

臺灣琉璃翠鳳蝶 Papilio hermosanus
又名琉璃紋鳳蝶,飛行時後翅的綠色亮鱗相當搶眼。

圖/TaiBIF

【蛺蝶科】由於形態相當歧異,蛺蝶科過去被分為許多科別,包括斑蝶科、眼蝶科、環蝶科等,可以在較舊版的蝴蝶書裡找到。大多數的蛺蝶前足特化收縮不使用,一般會只用兩對,也就是四隻腳活動喔!

蓬萊環蛺蝶 Neptis taiwana
亦名埔里三線蝶、 臺灣環蛺蝶。和同樣環蛺蝶屬 (Neptis) 的成員同樣,飛行時最明顯的是翅膀上的條紋似有三條線,幼蟲形狀相當特殊。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斷線環蛺蝶 Neptis soma 的幼蟲。圖/林家弘@taibif

臺灣綠蛺蝶 Euthalia formosana
亦名臺灣翠蛺蝶,主要棲息在低海拔常綠闊葉林中,飛行快速。背上擁有華麗刺毛的幼蟲主要取食殼斗科青剛櫟、錐果櫟等闊葉喬木葉片。

攝影/TW

渾身有刺毛的臺灣綠蛺蝶幼蟲。圖/林家弘@taibif

金鎧蛺蝶 Dravira chrysolora
又名臺灣小紫蛺蝶,這是種雌雄差異很大的蝴蝶,雄蝶前後翅金色,因而得名。

金鎧蛺蝶雄蝶。圖/汪威任@taibif

金鎧蛺蝶雌蝶。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波眼蝶 Ypthima
波眼蝶屬台灣已記錄有 13 種,翅膀上有明顯的眼紋,也被稱為「蛇目蝶」。許多波眼蝶的幼蟲以禾本科為食,在不同季節成長的波眼蝶其翅膀花紋會有不同的眼睛紋路大小、底色深淺變化。

交配中的密紋波眼蝶 Ypthima multistriata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臺灣瑟弄蝶 Seseria formosana
右下角上層的橘褐色蝴蝶就是瑟弄蝶,另外又常被稱為大黑星弄蝶、臺灣黑星挵蝶。本系列中唯一的弄蝶科成員,可以看到牠的顏色較不鮮明,及觸角末端有膨大彎曲的尖頂(apiculus)皆是屬於弄蝶的特色。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虎灰蝶 Spindasis
右上角在桑梅娟出場前就飛走的紫色蝴蝶,本次唯一出現的灰蝶科成員。虎灰蝶屬台灣有三種,腹面以黃色為底色,上面有黑色或紅褐色夾銀色花紋似虎紋,故名虎灰蝶。幼蟲相當擅長「與虎謀皮」,和舉尾蟻 (Crematogaster) 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虎灰蝶 Spindasis lohita的翅膀腹面花紋。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鳥羽的絢麗結尾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第 42 秒落下一串鳥羽,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佈的『2017年台灣鳥類名錄』中,台灣鳥種共計 674 種,其中 27 種為台灣特有種。由於學藝不精,光從羽毛資訊難以確定鳥種(像那個白色羽毛可以是很多鳥),因此最後詢問了插畫設計 王妤璇 Yu-Hsuan Wang 所參考的鳥種,部分種類僅做為用色參考。(6/28補充)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台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前幾年當選國鳥(可能是凸顯出了吵鬧特性),台灣藍鵲通常集體行動,牠們採取合作生殖模式,兄姊會幫著爸媽養弟妹,在淺山區域相對容易見到。

攝影/陳添財@TaiBIF

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又叫帝雉,就是千元鈔票上的那一隻。這個種類一開始就是根據華麗的雄鳥尾羽被定為新種,雄鳥跟雌鳥外貌上有很明顯的差異,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的山區。

黑長尾雉雄鳥。攝影/李豐曉@TaiBIF

黑長尾雉雌鳥。攝影/李豐曉@TaiBIF

藍腹鷳 Lophura swinhoii
這種生活在台灣艷麗吸睛的大型雉科鳥類,在1862 年由斯文豪 (Robert Swinhoe) 發現,主要生活在海拔 300 至 2300的山丘林下。

藍腹鷴雄鳥。攝影/張俊德@TaiBIF

藍腹鷴雌鳥。攝影/ Alder Cheng@TaiBIF

臺灣朱雀 Carpodacus formosanus
過去都被認為是廣泛分布於東亞的酒紅朱雀 (Carpodacus vinaceus) 臺灣亞種,2011 年分子序列研究指出其應為台灣特有種。成年雄鳥羽色是很有特色的艷紅色,常出沒於森林邊緣、灌叢、林道等環境。

臺灣朱雀雄鳥。攝影/劉俊甫@TaiBIF

台灣山鷓鴣 (ㄓㄜˋ ㄍㄨ)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又名深山竹雞,生活在海拔 300 到 2500 公尺的海拔下層,生性隱密、蹤跡不易發現,但其鳴叫聲十分特別,會由低音而高音發音。(請聽以下影片)

臺灣鷦眉 Pnoepyga formosana
擁有繁複羽色的臺灣鹪眉身長只有 9 公分(長這麼華麗超浪費),尾羽很短,主要生活在濃密森林的底層不容易被看到。

攝影/ 張雲通@TaiBIF

短短不到一分鐘的視覺短片,就藏了如此多不同的台灣物種意象,讓我們用掌聲再次感謝製作團隊的用心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 典禮視覺/影像音樂設計 Music:MUSDM.com
    音樂協力:Dear Post Audio Production Ltd.
    Voice-over:盧廣仲 Crowd Lu
  •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插畫設計:王妤璇 Yu-Hsuan Wang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動態設計:JL DESIGN (鄭盛文Mos Zheng 、劉瓅涵Hank Liu )
  •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片頭歌曲:在這土地上 On This Land
    歌手/樂團:巴賴 Balai

參考資料: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晨星出版社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中)灰蝶,晨星出版社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下)蛺蝶,晨星出版社
  • 台灣蝴蝶圖鑑 Butterflies of Taiwan
  • 祁偉廉,2006,鳥羽,商周出版
  • 台灣鳥類網路圖鑑

The post 在金曲獎中那些驚鴻一現的臺灣原生蕨類、蝴蝶和鳥類們,你認得出來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Gene思書齋】動物武器的演化與命運

$
0
0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Animal Weapons: The Evolution of Battle)是有一本難得的好書,好在哪呢?這本好書,想當然的,能看到許許多多有許的動物現象,尤其是牠們用來打鬥的形形色色武器,簡直就是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像是在看國家地理頻道的記錄片一般。那些武器和打鬥不僅帶來不少想像,文字的描述就己讓人歷歷在目,書中也附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插圖,非常賞心悅目。

由動物武器探討演化生物學

除了介紹了各種精巧的動物武器,令人讚嘆生物多樣性,《動物的武器》還有另一層的深度,就是作者道格拉斯.艾姆蘭(Douglas J. Emlen)其實是要藉著動物的武器,探討許多演化生物學的觀念!許多演化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概念,在他的妙筆生花下,深入淺出令人很好理解,但卻不過度簡化,是本不錯的演化生物學課外讀物。他分析了演化生物學家如何思考那些迷人的動物武器的演化,例如武器演化背後的競爭、成本、訊號和嚇阻。

艾姆蘭在他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主要是研究糞金龜,牠們雄性頭部有角,可是也有些沒有角反而和雌性相似,能從有角的糞金龜不注意時,溜進去牠們通道中當小王和雌糞金龜偷情。可是艾姆蘭的生物學眼光,並不侷限於糞金龜,而是放眼到整個動物界!

有的糞金龜有角有的沒有,以為沒角沒用嗎?錯!牠竟然能躲開公的視線去偷情!圖/By Rafael Brix,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動物的武器》 舉了螳螂、大角鹿、劍齒虎、流蘇鷸、長臂天牛、非洲象等等動物為例,這些動物演化出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像大角鹿的角可以長達 3.6 公尺!簡直就是兩個我的身高 XD,而且牠們還寧可得骨筫疏鬆症也不願放棄雄狀的鹿角。獨角鯨的長角也長達 3 公尺、可是卻犧牲了游速。招潮蟹的巨螯讓牠們撐霸海灘,可是卻剛好送上水鳥的嘴……不要以為雄性動物才特別好鬥,母冠水雉的翅膀長有尖尖翼角,隨時都可以幹上一架!

這些動物的武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天擇挑選出來的?還是把妹利器?成也武器、財也武器,並不是有了倚天劍、屠龍刀,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不少超酷的動物武器,因棲地環境演變、食物來源減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反而又慢慢的縮小、消失反者甚至不可逆轉地把主人葬送了,只能讓人從化石中緬懷牠們過去的英姿。對武林高手來說,草木皆可為劍,不必仰丈削鐵如泥的寶劍,有時候敏捷和機靈比傢伙大小更重要。

將生物演化與人類軍事史連結

艾姆蘭探討的固然是演化生物學的各種有趣問題,可是《動物的武器》另一妙處,是他把生物演化證據及行為研究,連結到人類軍事史,並重新詮釋競爭、防禦、示威、偷襲等行為,他除了每章忍不住要談人類的武器演化,乾脆另立三章大談特談。人類的軍備競賽中,攻和守的工具也會演化,一時的優勢卻也會在另一方的演化下成為搞笑的劣勢,許多人類軍事史和動物武器演化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否認是個軍迷,雖然我也自認是個和平主義者,只是希望戰爭只會發生在電影裡頭,所以書中的軍事史令人讀起來趣味盎然,除了生物學還能瞭解人類的文化歷史。

本文原刊登於 The Sky of Gene

The post 【Gene思書齋】動物武器的演化與命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模式生物生活環境豐富化,是大勢所趨、還是研究者的新挑戰呢?

$
0
0
  • 文/李依庭 │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組碩士。在領略過實驗百態後,嘗試承擔起文字的重量,但目光總不自覺被生醫產業吸引,現任《科學月刊》編輯。

在穿過滅菌設備、緊急沖淋器與無塵系統等相關設備後,從穿廊望去,一字排開的是 3 間並排房間。

左邊緊閉的門上透明玻璃窗,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堆疊放置在特殊架上的系統缸,架下的泵浦則隆隆作響的負責水缸內的各種恆定;持續往前走,在還沒走至下一道門前,就能聽到陣陣撞擊金屬的聲響,金屬架上安放著一個個的塑膠籠,上頭覆蓋著不鏽鋼網蓋;走廊盡頭的房間,是在聽到逐漸靠近的腳步聲後,從房門的另一側傳來的騷動聲響也漸趨急促,倚著玻璃窗,可以看到一個個巨大的飼養籠。

這裡是動物房,是斑馬魚、小鼠與兔子等各種模式生物的家,也是承載著每位研究者夢想與希望的所在。

實驗小鼠的動物房。圖 / kennethr @Pixabay

模式生物的試驗

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學研究、基礎的生物醫學實驗或新藥開發前的臨床試驗皆離不開模式生物,牠們幫助人類預測出許多可能會發生的結果,找到全新的發現。長年以來,為了減少實驗中的變異,研究人員選擇讓模式生物居住在獨立且空無一物的空間中,以提升實驗的準確性。

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樣的實驗方式可能會物極必反,不僅是實驗室之間再現性低之外,近期的研究也發現 9 種通過動物試驗的新藥,最終只有 1 種通過人類臨床試驗,這是否也代表著模式生物所生活的環境或許也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一部份?

最為人所熟悉的模式生物莫過於小白鼠了。牠們在看似「純淨」的實驗室中生長,真的就「無雜質」嗎?這非自然的生活是否真能帶來「準確」? 圖/Kapa65 @Pixabay

現今實驗室中的小鼠,一隻隻住在只有約鞋盒大的籠子中,大鼠甚至無法站直身體;兔子也只能坐在與自己身形相去不遠的鐵籠中;有別於水族箱裡華麗的造景,透明的水缸內僅有幾隻斑馬魚游動著。負責提升實驗動物福祉、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行為學家加納(Joseph Garner)表示,

「如果人們期望透過動物得知在人類身上會發生的事情,那必須對待牠們更像個人類一樣。」

但實驗動物終究不是人類,要如何對待牠們更像人類一樣?科學家提出增加設備、使牠們生活豐富化(enrichment)的想法,提供相關設備讓牠們有機會探索、活動,臨摹動物在野外的生活。

歷史上的豐富化實驗

現今的實驗兔子只能如圖中一般,坐在與自己身形相去不遠的鐵籠中,這樣狹小的環境讓他們的生長不再「自然」,卻能讓科學家掌控一切可能變因。(示意圖,非真實實驗兔) 圖/hifijohn @Pixabay

其實,實驗動物並不是一直都生活在這些狹小且荒蕪的空間中。19 世紀中期,研究人員開始飼養大鼠(rat)來進行科學性的實驗,當時的鼠籠中還會擺放相關設備供牠們挖洞與跑步。但到了 1960 年代,由於動物規範與控制變因等因素,各實驗室開始選擇單一、小型且便宜的無菌籠,因為對於研究而言,若實驗動物沒有明顯的外傷或痛苦,動物的天然習性就顯得為次要,並且不受到關注。

現在,科學家所提出來欲提升實驗動物生活豐富化的這個想法,從長久以來的文獻中也有跡可循。

1947 年,心理學家赫布(Donald Hebb)發現比起飼養在實驗室中的小鼠,飼養在家中能夠自由跑動的小鼠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到了 1960 年代,研究人員在飼養籠中放置木製積木和旋轉迷宮,能擴大大鼠腦中的感覺區域(sensory redions)。2000 年,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神經學家漢納(Anthony Hannan)受到文獻中豐富化會激發新神經元生長的啟發,嘗試為實驗室裡的小鼠增添生活樂趣,他準備了築巢的紙板、鮮艷色彩的球、爬梯和繩索,供小鼠攀爬和玩樂,發現相較於住在一般飼養籠中的小鼠,在這種豐富多彩的環境生長,能成功地延長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的發病時間,這也是豐富化第一次被證明,它確實會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上的產生影響。爾後研究團隊遵循相同模式進行研究,結果在自閉症、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實驗也都得到相似驗證。

許多實驗結果都顯示,將小鼠放在猶如遊樂園的多采多姿環境中,會產生正向影響。 圖/Free-Photos @Pixabay

時間推移至 2010 年,科學家甚至將豐富化應用在癌症上。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癌症學家曹(Lei Cao)在 1 平方公尺的場地中擺滿滾輪、迷宮和各種不同顏色的拱形圓頂小屋,此布置被她女兒戲稱為小鼠的迪士尼樂園。實驗先將癌細胞打入小鼠體內,一段時間後檢查腫瘤,發現 80% 生活在樂園中的小鼠腫瘤小於對照組,有些甚至沒有腫瘤的形成。在這份報告中更提出一種可能的機制:環境的豐富會活化腦內的下視丘,影響著從情緒到癌症擴散的賀爾蒙調節。

模式生物的福利與法規

縱使研究顯示飼養模式生物不能只是餵食,也必須豐富其心靈,然而,至今卻鮮有任何改變,唯一有所改變的是靈長類動物。1985 年,美國動物福利法要求實驗室需正視猴子、猩猩心理狀態,提出給予更大空間、玩具和同伴等相關規定;1996 年更進一步增加條件,包括提供毯子製作巢穴、適時給予音樂聆聽和電影觀賞等。

依動物的天性,盡可能使之擁有接近其原始生活的豐富度,是目前豐富化提倡者的倡議核心。 圖/Free-Photos @Pixabay

2011 年,日益漸增的豐富化相關文獻讓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修改指南,表示具社會化的物種就應依照社會化的方式飼養,並且提倡各物種的豐富化,而不侷限於靈長類動物。然而,若科學家認為豐富化之間會存在差異性或影響研究,則可省去。畢竟,豐富化製造更多的快樂,使模式動物生活得更相似人類,但並不足以證明能在每一個研究中發展出最好的科學研究,仍有許多科學家希望有更多證據能證明豐富化能提升實驗結果的質量。

提升各種模式生物的生活環境豐富化

為了證明豐富化會有更佳研究成果,不只是加納,世界各地都有實驗室進行了豐富化革新。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獸醫洛夫格倫(Jennifer Lofgren)在 2014 年也擬定一項計畫,目標是為更了解動物的生活經歷,因此嘗試在不同模式生物中增加豐富的設備。她在斑馬魚缸中放入一些五彩的彈珠;試圖讓魚缸內的造景模擬魚類在野外的生活。將兔子飼養在一起,並放入充滿乾草的紙袋讓兔子能夠一起玩樂,也提供許多塑料物品讓牠們啃咬。

科學家期望增加鼠籠中的豐富度,包括滾輪、拱形圓頂小屋、管狀迷宮與小木頭等。圖/科學月刊提供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生物學家威爾利(Daniel Weary)則準備 4 倍大的鼠籠,讓大鼠可以站立、爬梯子或提供真實土壤牠們挖洞。葡萄牙的米尼奧大學(University of Minho)動物中心更建造出一個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區域(PhenoWorld),將空間隔成運動區、用餐區和實驗區,大鼠若想穿梭自則必須學會如何打開當中的隔間,帶給牠們不同的挑戰。中心負責人卡洛斯(Magda João Castelhano Carlos)表示,這些動物生活在更為自然的環境,對於研究精神障礙而言是更好的模型,因為牠們較不會產生非自然的焦慮與抑鬱。

持反證的聲音

當然,有贊成的論點必定會有反對的聲浪,有些學者擔心涉及到研究時,這些豐富化設備帶來的缺點可能會多於優點。例如,當科學家試圖透過塑膠管,降低每週更換鼠籠所帶給實驗小鼠壓力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費用問題。增加的相關設備每週的清洗、滅菌,無疑是需增加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更不用說是龐大的添購費用。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戈德布特(Jonathan Godbout)和其他的科學家也質疑豐富化是否真能提升研究、抑或只是破壞研究的一致性?當每個實驗室使用不同的豐富化設備,導致其他實驗室無法重現實驗結果,是否會造成再現性困難的危機?況且,他也認為在實驗室中的實驗動物生活在食物無虞、無掠食者的環境,已是十分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建造遊樂園讓牠們更快樂。

利用實驗小鼠研究酒精中毒行為的行為遺傳學家克拉布(John Crabbe)則表示,或許某些疾病類型,如癌症,可能適合豐富化的實驗設計,但不意味豐富化適用於所有實驗,尤其是精神疾病。

針對研究的支出,漢納也不可諱言地表示,豐富化的確會增加研究的花費,但若此方法能模擬出更接近人體內真實的情況,從長遠來看實是節省科學家們的時間與金錢,或許做的研究會變少,但做出來的研究會更好

儘管面對諸多質疑與挑戰,洛夫格倫仍對於豐富化的推動充滿信心,因為相較於 21 世紀初,在2016 年,已有超過 160 篇實驗動物設備豐富化的相關文獻,且在美國實驗動物科學協會會議上, 171 個報告中有 83 個是關注在動物設備豐富化,是 2009 年的 2 倍之多。

結語

對於曾參與實驗室研究或執行動物試驗的人而言,設備豐富化固然會增加研究經費與工作量,畢竟現今在臺灣,對於研究經費年年壓縮的實驗室主持人而言,每一筆實驗支出都必須花在刀口上,更不遑論人力的分配。

不過,試想人類若被關在固定、制式的空間中,只提供食物和生活最低需求的設備、進行各種測試或實驗時,是否也能忠實呈現人體內的各項生物機制,對醫學研究做一個合理的詮釋?儘管豐富化的好壞為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誠如洛夫格倫所說,無論是為了科學或是動物本身,豐富化應逐漸成為規則而不是例外。人們必須盡可能地給予實驗動物最好的生活,因為,牠們是用珍貴的一生換得人類汲取欲知的真相。

我們不是模式動物,難以知曉牠們是否滿意自己的生活,但想像一下,自己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單一潔白的空間,那樣的人生是真正的「人生」嗎? 圖/RyanMcGuire @Pixabay

延伸閱讀:

  1. David Grimm, Are happy lab animals better for science?, Science, 2018/2/7.
  2. Refinement & Enrichment Advances Laboratory(REAL)

 

本文編修自《科學月刊》2018 年 6 月號,原文為〈如何忠實重現人類醫學模式的樣貌?〉

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 48 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

The post 模式生物生活環境豐富化,是大勢所趨、還是研究者的新挑戰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誰都別想惹鴨嘴獸:天上天下唯一有毒刺的哺乳動物──《毒特物種》

$
0
0

地表上最怪異的動物

如果你打算開列地球上最怪異動物的清單,那麼鴨嘴獸勢必輕易入榜。鴨嘴獸真的很怪,以至於喬治.蕭(George Shaw)在 1799 年首度對鴨嘴獸進行科學描述時,簡直不敢相信真的有這種動物。他在自己的著作《博物學家文集》(Naturalist’s Miscellany)第十卷中寫道:「懷疑是否真的有這種動物,不只能夠體諒,甚至值得讚揚。我應該承認,當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親眼所見之物。」我能了解這種心情。

鴨嘴獸泰瑞。圖/《飛哥與小佛》劇照。 圖/IMDb

當我在澳洲墨爾本的龍柏無尾熊動物園(Lone Pine Koala Sanctuary)看到一頭大大的雄鴨嘴獸時,幾乎不敢相信眼前出現的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靠近看,鴨嘴獸更像是精緻的木偶,屬於吉姆.韓森1最偉大的傑作那類。

蕾貝卡.班恩(Rebecca Bain),綽號「貝卡」,她是動物園的首席動物飼育員,也是負責照顧園中兩頭雄鴨嘴獸的人之一。她很好心,讓我私下滿足對動物的好奇心。她發出哨聲,把巢中比較老的雄鴨嘴獸召喚出來。牠具備了河狸的尾巴、鴨子的喙、水獺的腳。雖然牠的這些特徵全都奇怪到無法想像,不過鴨嘴獸還有一個特徵,強壓過其他怪異之處。我就是為了這個特徵才到澳洲來,只為親眼見牠一面。你要小心雄鴨嘴獸,因為在已知的 5416 種哺乳動物中,唯有雄鴨嘴獸才具備毒刺。

雄鴨嘴獸用位於腳踝的毒刺打架,藉以爭奪雌鴨嘴獸。目前已知有十二種哺乳動物會分泌毒液,除了鴨嘴獸之外,都是用咬的方式注入。這十二種哺乳動物中,有四種鼩鼱、三種吸血蝙蝠、兩種大獺鼩(solenodon,長吻、鼠狀的穴居哺乳動物),一種鼴鼠、懶猴以及鴨嘴獸。有些證據指出,懶猴其實可以分為四個物種,這使得總數量增加為十五種。即使如此,能分泌毒液的哺乳動物,三隻手就數得完。

就動物的演化譜系來看,能分泌毒液的物種分布於刺絲胞動物門(Cnidaria)、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環節動物門(Annelida)、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軟體動物門(Mollusca)以及脊索動物門(Chordata),人類屬於脊索動物門。和其他門動物相比,哺乳動物中能分泌毒液的物種非常少。刺絲胞動物門包括了水母、海葵、珊瑚,整個門中物種超過九千種,全都會分泌毒液。但是如果要比數量,那麼能分泌毒液的節肢動物,包括蜘蛛、蜜蜂、黃蜂、蜈蚣和蠍子,加總起來絕對是壓倒性獲勝。還有能夠分泌毒液的螺類、蠕蟲與海膽。除了以上這些,脊索動物門中也有能分泌毒液的魚類、蛙類、蛇類和蜥蜴。

Autor: Richter, H. C. The mammals of Australia. by John Gould. (1845-1863) Volume 1, Plate 1, Volné dílo@wikipedia commons

 

要冠上「能夠分泌毒液(venomous)」之名,得符合數條明確的要求。許多生物是「有毒性的(toxic)」──這些生物含有某些物質(毒素),這些物質少量就能夠引起顯著的傷害。「能夠分泌毒液」、「有毒性的」、「有毒的(poisonous)」這幾個詞,在日常中彼此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現代科學家則對這些詞加以區別。有毒的物種和能夠分泌毒液的物種,的確都是「有毒性的」,因為牠們的身體組織能夠製造或儲存毒素(toxin)。

你可能聽說過,任何東西只要劑量足夠,都是「有毒性的」,不過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有些東西大量進入身體之後,的確多少會產生毒性,但若要非常多才能取人性命,那麼這種東西便不是毒素。可樂喝到某個量的確會死人,但是碳酸飲料讓人致死的量實在是太大了(你得一口氣灌下好幾公升才行),所以不算毒素。相反的,炭疽菌(anthrax bacterium)只要一丁點就足以致死。

藉由這些毒素進入受害者體內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分類物種是否具有毒性。如果毒素是經由消化道或是呼吸道進入而引起傷害,那麼這種毒素就會被當成是毒藥(poison)。箭毒蛙(dart frog)或河豚(pufferfish)這類「有毒的」物種,必須要等到其他動物犯了錯,才會施予毒素。有些科學家認為,除了「能分泌毒液」與「有毒的」動物之外,還可以細分出第三類具有毒性的動物,稱為「施毒的(toxungenous)」。施毒動物具備毒素,但是比較缺乏耐性。海蟾蜍(cane toad, Bufo marinus)或是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就屬於這類。牠們如果被冒犯者激怒,不用等到對方來碰或是來咬,才能施予,而是主動噴出毒液攻擊。

有毒刺的雄鴨嘴獸

生物要能冠上「能夠分泌毒液」這個鼎鼎大名的稱號,非但要具備毒性,同時得有特殊的方式把這危險的玩意兒送到其他動物體內,也就是要以積極主動的手段幹下毒這檔事。毒蛇有毒牙、獅子魚有棘刺、水母有刺絲胞、雄鴨嘴獸有毒刺。

鴨嘴獸的毒刺不容易發現。龍柏動物園的貝卡在同我講解鴨嘴獸與照顧牠們的方式時,我看著鴨嘴獸後腿上淡黃色有如牙齒般伸出的毒刺。這根毒刺約兩、三公分長,比我想像的還要大。被這麼大根的刺給扎到,就算沒有毒,那傷口也夠痛的了。為了拍攝近照,我的手伸到距離那根刺只有十幾公分距離。想到如果被眼前這頭動物刺到會有多痛,就讓我禁不住發抖。

鴨嘴獸的毒刺。(照片提供:克莉絲蒂‧威爾考克斯)圖/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

鴨嘴獸的毒既可怕又恐怖。我聽說被鴨嘴獸刺到造成的傷害之痛,猶如經歷一場足以改變人生的深刻遭遇。鴨嘴獸的毒所造成的劇痛會持續數個小時,甚至數天。紀錄中,有位五十七歲的退伍老兵出外打獵時,路上遇見一隻看起來像是受傷又或許是生病的鴨嘴獸。他擔心這頭小動物的安危,便抱起了牠,好心的回報是右手被刺傷了,叫人想死的疼痛讓他在醫院待了六天。頭半個小時的治療中,醫師便使用了 30 毫克嗎啡(一般病人的用量通常是每小時一毫克),但是幾乎沒有任何效果。老兵說,這種疼痛遠超過服役時遭砲彈碎片刺傷的疼痛。最後使用了神經傳訊阻斷劑讓整隻手都麻痺掉,才讓他覺得好過些。

比起其他有毒液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的毒素還有更奇怪的地方。鴨嘴獸的外型奇特,像是從不同動物的身體部位拼湊出來;牠的毒液中含有的各種蛋白質,也像是從其他動物那兒偷來的。在鴨嘴獸的毒腺裡,有八十三種不同毒素的基因表現著,其中有些基因的產物,很像是蜘蛛、海星、海葵、毒蛇、毒魚和蜥蜴所產生的蛋白質,這就像是有人把各種能分泌毒液動物的基因,全都剪貼到鴨嘴獸的基因體(genome)中。鴨嘴獸從內到外,都是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有力證據。趨同演化是指在血緣關係相距很遠的物種之間,因為受到相近的天擇壓力而產生極為相似的特徵。除此之外,鴨嘴獸獨特的地方在於牠是唯一已知不是把毒液用來獵食或防禦、而是用來爭奪伴侶的動物。

貝卡把那隻雄鴨嘴獸放回巢箱之前,先讓牠發洩怒氣。她拿出一條毛巾,垂在牠身後,鴨嘴獸馬上欣喜地用後腿揪住毛巾,奮力扭打。牠那全力將毒液注入毛巾的模樣,既可愛又可怕。我在心中默默感謝這頭怪異的動物容忍我的出現。我很確定牠心中所想的是,牠抓住的那條不是毛巾,而是我的手臂。

熊鴨嘴獸憤怒地給毛巾注入毒液。(照片提供:克莉絲蒂‧威爾考克斯)圖/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

注解:

  • [1]:Jim Henson,美國著名木偶師,也是知名木偶劇《The Mupets》之父。

 

 

本文選自泛科學2018年6月選書《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馬可孛羅出版社。

The post 誰都別想惹鴨嘴獸:天上天下唯一有毒刺的哺乳動物──《毒特物種》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過敏反應是怎麼一回事?──《毒特物種》

$
0
0

免疫系統反應過頭,造成過敏反應

我們的靈長類祖先屬於毒蛇的獵物而非掠食者,毫不意外地對毒液沒有抵抗力。但是有少許證據指出,由於我們具備了適應性免疫系統,所以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抗毒能力。然而很不幸地,也因為相同的系統,讓我們對通常無害的毒液(例如蜜蜂的毒素)產生過敏反應,有時會因此死亡。

圖/pixabay

沒有人真的知道我們為什麼會有過敏反應,科學家對於這個免疫之謎已經爭論了數百年。

你可以把過敏反應想成免疫系統反應過頭的狀態。

過敏的定義是「免疫反應太過敏銳」(hypersensitive immune response)。讓人過敏的東西是過敏原,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是過敏原,只要它能被身體裡製造抗體的系統辨認出來就行了。

在你首次接觸到過敏原時,並不會引發過敏反應,這時你的免疫系統正在對過敏原留下印象,好在下次遇到時能夠記起來。當過敏原再次出現,你的免疫系統便抓狂了,盡責地送出大量抗體。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有些抗原會讓身體送出免疫球蛋白E(IgE),而不是更普通的免疫球蛋白G(IgG)。

IgE抗體的結構。圖/wikipedia

造成過敏反應的 IgE 免疫球蛋白有什麼用?

IgE 本身有點麻煩,它們只占全身所有抗體的百分之 0.001 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們會刺激組織胺和其他發炎物質的大量釋放,造成全身性過敏反應(anaphylaxis)。過敏反應如果能讓血壓下降,那就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讓心跳停止,可是會要人命的。

由於 IgE 很容易就引起麻煩,科學家一直想要了解這種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系統中的功用。怪的地方就在它看起來沒有什麼好處,只會引起過敏,有兩到三成的人曾發生過敏。能解釋 IgE 由來的證據並不多,對免疫學家而言這還是未解之謎。

為什麼會有一種弊多於利的抗體?

在人類演化史的某個階段,IgE 應該有些功用,不然持續引發過敏所付出的代價,應該會讓這種抗體消失。有些人認為 IgE 的功用是對抗寄生物,而現在我們周遭滿滿的洗手乳和抗生素,讓 IgE 沒了對手,所以我們只能在它功能失調時才注意到它的存在。

有些證據支持這個理論,但這個理論認為過敏只是 IgE 的副作用而非目的,可是無法解釋為何有些成分更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我們抵抗寄生物的手段怎麼會那麼差勁,居然把花粉、食物、藥物、毒液和金屬誤認為寄生物?其他科學家則認為,這些惱人的抗體可能還有其他有趣的用途:

對抗有毒物質,包括毒液。

毒素理論:

演化生物學家 Margie Profet。圖/psychologytoday

「毒素理論」最早是由一位特別的科學家瑪姬.普羅菲特(Margie Profet)在一九九一年提出。雖然她有物理、數學和哲學學位,不過她讓免疫學界震驚的是對過敏的激進想法:過敏演化出來有其道理,而不是其他程序的副作用。她解釋:

「在演化的過程中,過敏持續存在。過敏耗費了大量成本,這意味著過敏是一種因適應而得到的能力,這種能力顯然是值得的。如是觀之,把過敏當成免疫上的缺陷是不正確的。」、

「過敏反應由一些特別的機制集合而成,顯然這是一種適應而得的反應。這些機制精確、經濟、有效率且複雜,目的就是要造成過敏。」

毒素理論包含了四大論點:

  • 首先,毒素無所不在而且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這當然會成為演化驅力。如果毒素常見且造成的傷害又大,那麼我們的身體會發展出對抗毒素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除此之外,普羅菲特指出,大部分的毒素會造成急性傷害與長期傷害,例如許多毒素會刺激突變,進而引發癌症。
  • 第二,我們知道毒素具備的生理活性會引起過敏反應。例如許多毒素會和血清蛋白形成共價鍵,這通常會引發過敏。
  • 第三,絕大多數的過敏原,如果本身不是有毒物質,就是接上了其他較小毒素分子的攜帶蛋白。舉例來說,毒液本身及其中所含的物質都是劇毒,但有些乍看之下不會造成傷害的抗原也能攜帶毒素,例如乾草可以攜帶由真菌產生的黃麴毒素(aflatoxin),這種毒素會引發急性肝衰竭。
  • 最後,毒素理論指出,過敏症狀可以解釋成幫助緩解中毒狀況的方式。如果身體利用IgE 來調整對毒素的反應,那麼過敏症狀應該是有利的。事實上,嘔吐、噴嚏和咳嗽都有助於排出毒素,血壓降低能減緩毒素在體內散播的速度。就算是在過敏反應中釋放肝素這種抗凝血物質,都可以解釋成在對抗多種毒液的凝血作用。

中毒了?這時候給他一個牽制,擋住這波攻擊。圖/wikimedia

根據普羅菲特的說法,過敏是適應性免疫系統對抗毒素(包括毒液)最後的奮力一擋。每次接觸到同一種過敏原,過敏就變得更加嚴重,這並非免疫系統發生錯誤,而是這種反應的重點。因為同一種毒素倘若多次接觸,傷害便會累積。

換句話說,如果你接觸到某種毒素的次數越多,下次就越需要更快排除。

這個說法並不是說現在的各種過敏反應不會造成困擾,每年用來治療流鼻水、眼睛紅腫、乾草熱的醫藥費用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些過敏症狀由各式各樣的物質引發。毒素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如果只注意這些麻煩,會讓人忽略了全貌。他們指出,過敏被視為麻煩,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種反應經常幫我們擦屁股。

普羅菲特的毒素理論在一九九三年為她贏得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的「天才獎」(genius grant),但時至今日,科學社群還是無法完全接受。科學家一直說,是因為沒有實驗證據支持這個理論。

有些人(包括普羅菲特)指出,受過敏所苦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到癌症,可能是因為過敏反應排除了致癌物,但這並非明確的證據。畢竟反應過頭的免疫系統會隨時警惕、啥都攻擊,當然也會更警覺地攻擊癌症。如果毒素理論被證明是對的,那麼過敏反應就應該有些特別的益處。

毒素理論有哪些實驗證據?

嗡嗡嗡。圖/wikimedia

普羅菲特激進的看法在二十年後才有實驗證據支持。二○一三年,科學家指出用少量的蜜蜂毒液引發過敏,有助於小鼠對抗後來承受致死的毒液劑量。

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在於用基因工程改造小鼠,讓牠們缺少這個過敏程序中的某一個步驟(沒有 IgE、IgE 的受體,或是具有這個受體的肥大細胞),如此一來事先接觸少量的毒液便沒有幫助。這個實驗把 IgE 的反應和保護效果建立起直接的關連。後來科學家用毒性更強烈的山蝰(Russell’s viper)進行相同的實驗,之前由 IgE 引發的效應也具有抗毒的功能。

毒素理論如果要在仔細的檢驗下站得住腳,還得要能解釋更多的現象,包括一直受到仔細調控的免疫系統在過敏反應中是如何失控的。不過這是個讓人信服的理論,可以解釋我們身體對應毒素所產生的反應,特別是毒液中的毒素,而且也和我們對製造毒液動物的認知相符,特別是牠們的劇毒真的會影響周遭的動物。

嘶嘶嘶。圖/pxhere

我們現在或許還沒有辦法在自己的血液製造對抗毒液的蛋白質或分子,但是我們古老而嬌小的祖先(以及其他像小鼠那樣被當成獵物的動物)可能已經發展出複雜的免疫反應,目的就只是為了處理毒液這種威脅生命的毒素。如果毒素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科學家可能就不需如此費力就能找出具有救命潛力的治療方式。中毒之後能活下來的祕密也許就在眼前,只是偽裝成過敏而已。

無須多說,對於致死性的中毒,我們急需更好的療法,估計每年有四十萬人遭到毒蛇齧咬,十萬人因此死亡。其他分泌毒液的動物,包括了蜘蛛、蠍子、水母等,也取人性命—我會在最後一章介紹這些動物。

不過抗毒科學未來一片光明,我們現在發展的許多方向,例如普羅菲特的見解、免疫動物、自我免疫者或抗毒學等,都充滿了希望。此外,我們越了解毒素在分子階層的運作方式,越能發展出對抗毒素的武器,就算是不致命的毒素也一樣。畢竟有些毒素雖然不會致人於死,引起的痛苦也要人命。

 

 

本文選自泛科學2018年6月選書《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馬可孛羅出版社。

The post 過敏反應是怎麼一回事?──《毒特物種》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什麼箱水母能號稱是「地表最毒動物」?──《毒特物種》

$
0
0

毫無標準武器配備,卻有一瞬間讓你致命的「孔蛋白」

Chironex 屬的水母。圖/Guido Gautsch [CC BY-SA 2.0] via wikipedia

箱水母是刺絲胞動物門中毒性最強的物種。刺絲胞動物門包括了水母、珊瑚和海葵,屬於最早出現的動物支系。大約六億年前,在骨骼、外殼和腦出現之前,就和其他的動物分道揚鑣了。身為掠食動物,刺絲胞動物缺少了我們所認知的標準武裝,而是在觸鬚上布滿許多含刺的細胞,能在剎那間送出致死的毒液。

箱水母毒液中最致命的成分為造成孔洞的蛋白質,稱為孔蛋白(porin),能在細胞膜上打出孔洞。箱水母身上的孔蛋白,會在紅血球上穿孔,使得紅血球中的鉀流出來,然後血紅素也流了出來,最後紅血球破裂。這樣的細胞破裂稱為溶解作用(lysis),接下來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那些鉀的釋出才是水母的致命之處。孔蛋白使得血液中的鉀大量增加,在幾分鐘之內便讓心血管系統崩潰。其他與箱水母類似的水母所製造的孔蛋白也已經找出來,研究其特性並且加以定序了。孔蛋白是一種古老的毒素,和細菌中的孔蛋白很相似。不過箱水母的毒液裡還有許多其他成分,包括類似蛇製造的蛋白質和蜘蛛製造的酵素。

孔蛋白示意圖。 圖/Zephyris [CC BY-SA 3.0] via wikipedia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把箱水母中最大的澳洲箱水母(Chironex fleckeri)稱作「地球上最毒的動物」。這是什麼意思?是能產生最致命的毒液嗎?每個研究毒液的科學家,在其生涯中都會被問及這類問題。這是一種有既定觀點的提問。我們在談論毒液強弱時,都是想著對人類的毒性高低。拿份報紙,看一下跟分泌毒液動物有關的新聞標題,不論這則新聞說的是小男孩在野外活動時被毒蛇咬了,或是發現了一種新毒蛙,怎樣都好,吸引人注意的永遠是這個動物有多毒。那些看似體型小又脆弱的動物,具有擊敗人類的力量,想到這就讓人惴惴不安。箱水母不過就是一團黏呼呼的玩意兒,卻有辦法在五分鐘內殺死一個人。我們可能不經意踩死蜘蛛或蠍子,而有些蜘蛛或蠍子的毒液也可以輕易殺死人類。

在澳洲有「小心水母」的告示牌。圖 / Wikipedia

毒液所造成的威嚇在演化上至關緊要。當某個個體生存和繁殖能力超越其他個體,天擇便會發揮作用。任何會直接造成生存的變化,都會對物種帶來深遠的影響,並且可能左右這個物種的演化。能分泌毒液的動物和某些物種的關係極為緊密,特別是被當成獵物的物種。但是那些毒液對於非獵物的物種而言也一樣致命,因此分泌毒液的動物也影響了獵物以外物種的演化。很多時候這些物種包括了人類。在生態系裡許多複雜的交互作用中,這些動物占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影響了地球上的其他物種。

如何知道這個東西有多致命?看看「LD50」

所以說,哪種毒液最為致命,受到幾種因素的影響。最簡單的答案是:能直接注入身體中的毒液最為致命。安潔兒在那天清晨便得到了慘痛的經驗,水母的刺差點殺死了她。有數種科學方法可測量「致死性」(deadliness)的高低,最常用的量表是半致死劑量(median lethal dosage),簡寫成 LD50。LD50 是指能殺死一半實驗動物所需的毒素劑量,通常以毫克/公斤表示:一毫克/公斤的劑量代表在兩公斤的動物身上要施用兩毫克毒素。實驗動物通常是大鼠或小鼠,但是科學家在測試不同的毒素時,也會使用到蟑螂或猴子等各種動物。

LD50 是毒性高低的約略值,某個成分的 LD50 越低就越毒,表示只要些許劑量就會有致命的效果。水的 LD50 高於九千毫克/公斤,所以被認為是無毒的,但要是一口氣喝下六公升以上,就可能會致命(不建議嘗試)。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的 LD50 估計約為一奈克/公斤(奈克是毫克的百萬分之一),是已知對人類最強的毒素。僅六十奈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就可以讓一般人死亡;只要一小把平均施用下去,就可以殺死全世界的人類。但是許多名流或是太在意皺紋的人,喜歡把少量(例如十分之一奈克)這種化合物(藥名為保妥適〔Botox〕)注射到前額。

使用 LD50 的麻煩之處,在於這個數值只和「致死」有關。實際上,施用的方式會影響 LD50 的高低(例如注射到實驗動物的靜脈或是肌肉中),也牽涉到實驗的物種。在五十三頁的表格中,實驗動物是小鼠,即使如此,施用毒素的方式依然重要。如果科學家把最致命毒蛇海岸太攀蛇(coastal taipan, Oxyuranus scutellatus)的毒液,直接注入小鼠的靜脈中,那麼 LD50 為 0.013;如果使用皮下注射,毒性便降了幾級,LD50 變成 0.099,相差幾乎十倍。此外,我們還沒有測量所有有毒物種的數值,內陸太攀蛇(inland taipan, Oxyuranus microlepidotus)與海岸太攀蛇的親緣關係相近,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一種比較毒,因為前者的毒液只進行過皮下注射測試,還沒有靜脈注射的 LD50 資料。

圖/馬可孛羅出版提供

進行 LD50 的測量,需要小心地取得毒液,然後在實驗室中研究毒液的效應。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很多種能夠分泌毒液的動物,依然還有一些尚未寫在科學文獻上,牠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

藍圈章魚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最毒的動物。 圖/David Breneman [CC BY-SA 3.0] via wikipedia

藍圈章魚(blue-ringed octopus, Hapalochlaena)的毒液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這種毒素的 LD50 是 0.0125 毫克/公斤,可是沒有人測試過天然毒液的強度。安潔兒被夏威夷箱水母(Hawaiian box jelly, Alatina alata)所刺傷,牠的孔蛋白LD50 範圍為 0.005 到 0.025 毫克/公斤,可是沒有人知道一條帶刺的觸鬚會施加多少毒素。類似的狀況還有砂葵(zoanthid),這一類珊瑚具有沙海葵毒素(palytoxin),這種毒素的 LD50 為 0.00015 毫克/公斤,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質之一,但是為何這種毒素會出現在毒液中而非散布在全身(用以對抗掠食者),依然是個謎。

許多動物所分泌的毒液還未進行過 LD50  測試。喇叭毒棘海膽(flower urchin, Toxopneustes pileolus)的毒液可能是地球上最毒的了,是已知唯一會致人於死的海膽,與牠親緣關係相近的是白棘三列海膽(collector urchin, Tripneustes gratilla),將其毒素以腹腔注射方式得到的 LD50 推估為 0.05 毫克/公斤,但是沒有人進行過實驗。令人懼怕的伊魯坎吉水母(Irukandji jellyfish)是箱水母的一種,大小不到兩公分,能夠引起伊魯坎吉症候群(Irukandji syndrome),惡化時會造成大腦出血而致死。除非我們真的知道是哪些水母引起這種症狀(目前找到至少有十六種水母是罪魁禍首),並且收集到足夠多的毒液好進行致死劑量實驗(這並不容易,因為有些物種只有拇指頭大小),無法知道牠們真實的毒性有多高。

由於 LD50 是在小鼠或大鼠身上測試而得,並不絕對表示那些毒素對人類而言就是那般危險。不同的物種對毒液的反應各自不同。舉例來說,天竺鼠對黑寡婦蜘蛛毒液的敏感程度,要高出小鼠十倍,高出蛙類兩千倍。某種動物的毒液對大鼠的 LD50 低,並不表示你被那種動物螫咬後一定會死;LD50 高也並不表示對人類安全無虞。研究致死性較好的方式,或許是比對個案的死亡率:人類的死亡百分率。例如每年被澳洲箱水母螫傷的人類,有百分之 0.5 會死亡。即使是可怕的內陸太攀蛇,由於抗毒素已經在一九五六年發展出來,實際上已經不再高度致死了(在此之前,造成的死亡率幾乎達百分之百)。

 

 

本文選自泛科學2018年6月選書《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馬可孛羅出版社。

The post 為什麼箱水母能號稱是「地表最毒動物」?──《毒特物種》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上):偽品的震撼現身,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了什麼?

$
0
0

這個旅程是這樣開始的。

2017 年 10 月,為了撰寫「蛭類的醫療用途」這個主題,我去中藥店尋找「水蛭」這一味藥。《中國藥典》和《台灣中藥典》裡面都清楚點出中藥「水蛭」乃是由三種蛭類──水蛭(Hirudo nipponia,即日本醫蛭)、螞蟥(Whitmania pigra,即寬體金線蛭)、以及柳葉螞蟥(Whitmania acranulata,即尖細金線蛭)──所製成,作為盡責的作者,理應設法尋得三種蛭類的水蛭乾、並取材拍攝照片。

中國中藥典(左)與台灣中藥典(右)對中藥「水蛭」的說明(點圖放大)

我首先買到的中藥「水蛭」長下圖這副德性,看起來就是個吸血蛭類的模樣:嘴巴大、尾吸盤大、鼓脹的肚子裡八成是塞滿了血。這個體型,應該不是藥典記載的種類日本醫蛭,而是牛蛭屬(Poecilobdella)或擬醫蛭屬(Hirudinaria)的種類;雖然跟藥典裡面記載的種類不同,但反正也是個吸血的種類,藥性(推測可能)應該跟日本醫蛭差不多。

中藥「水蛭」,應該是牛蛭或擬醫蛭的種類乾燥而成

泡了熱水發起來以後,背面橄欖綠上的斷續背中線、側面的縱線、黃褐腹面鑲著暗色邊緣的花紋,就從黝黑的表面顯現出來,甚至連腹面的生殖孔都清楚可見。於是更是確定了我的推測,這一定是某種牛蛭或擬醫蛭無誤。

中藥「水蛭」,加熱水泡開後才看得出其上的花紋。

隔天,我又跑去其他的中藥房,主要是尋找另外兩種非吸血的捕食性蛭類(寬體金線蛭與尖細金線蛭)製成的中藥「水蛭」。好不容易找到了看起來和寬體金線蛭有幾分相似的的中藥「水蛭」──身體黃褐扭曲且一頭尖細,整個就是金線蛭的模樣。外包裝上還寫著「清肚」,當時還推測可能是因為寬體金線蛭以螺類為食,為了讓藥性更加濃縮所以去除肚子裡無用的螺肉。

中藥店的「水蛭」的另一個品項

回來以後為了看清楚花紋,也就和前一天依樣畫葫蘆泡了熱水。等到這個「水蛭」發起來以後,我拿起來左右端詳,這身體上怎麼會沒有任何花紋哪?還有這個形狀跟體壁的感覺怎麼一副海參樣啊?我是越看越迷惘。

啊喔,這個「水蛭」怎麼左看右看有點怪怪的。

而且啊,不管是什麼種的蛭類,再怎麼樣也該要有尾吸盤吧?這個尾吸盤到底在哪啊?難道清肚的時候也一起切掉了嗎?但怎麼沒有看到切痕啊?

然後我突然驚覺──

這。根。本。不。是。蛭。類。

明明是買中藥「水蛭」,卻出現了這個完全不是蛭類的東西,我實在震驚了。

沒有環節沒有尾吸盤,就是個偽品!

蛭類畢竟是屬於環節動物門的類群,身體必定有環節,也就是身體看起來是一節一節的模樣,就像底下那兩張蛭類的照片一樣;但是這個偽品泡發以後只是一副肥胖臃腫樣,身體並不是真的有環節。除此之外,蛭類是一群特化的環帶綱環節動物,和其他的環帶綱如蚯蚓、絲蚯蚓、線蚓等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就是身體的前後兩端必定會有吸盤–亦即口吸盤和尾吸盤,尤其是尾吸盤,無論在哪一種蛭類身上都不會消失,頂多只是大小的差別而已

以底下那兩張照片來看,兩者的尾吸盤都很大而且明顯,分別靠畫面的左邊和右邊。而上面照片中這個偽品,頭部尖尖看起來沒有口吸盤模樣也就罷了,畢竟蛭類的口吸盤常常不甚明顯,尤其是金線蛭屬的蛭類,其頭部也是特別尖而細根本沒有什麼口吸盤的感覺;可是這個偽品的尾部,除了肛門外再無其他特別的結構,翻來倒去也沒有絲毫尾吸盤的蹤影。

光憑著「沒有環節」和「沒有尾吸盤」這兩點,就可以打包票這個中藥「水蛭」絕對不是蛭類,一定是偽品。

就像鳳梨酥裡面該有鳳梨一樣,中藥「水蛭」應該至少是由蛭類乾燥而成才對。很不幸的是,我們的鳳梨酥裡面曾經有很多很多的冬瓜但少有鳳梨,而現在我們的中藥「水蛭」裡面也出現了根本不是蛭類的東西。簡直是個悲劇。

實際上,中藥出現偽品其實並不少見。知名案例如昂貴的中藥冬蟲夏草,正品應該是麥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sis (Berk.) Sacc.),寄生在宿主鱗翅目或鞘翅目昆蟲身上──尤其是蝙蝠蛾科(Hepialidae)的蟲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的幼蟲蟲體──冬蟲草為真菌子座與宿主的複合體乾燥物。而冬蟲夏草的偽品有許多種類,從同為麥角菌科的其他真菌、唇形科的植物草石蠶(Stachys sieboldii Miq.)的有毒根莖、唇形科植物地蠶(Stachys geobombycis C. Y. Wu.)的塊根、甚至是石膏粉或麵粉模壓加工製成的偽品都有出現過。其他常見的中藥也有不少誤用品和混用品在市面上流通(可參考《台灣市售易誤用、混用中藥材之鑑別》、《台灣市售易誤用混用中藥材基原鑑定之研究》、《中藥鑑定簡介》),誤用品或混用品甚至也曾導致中毒危害健康的案例(如馬兜鈴酸事件)。為此,鑑定中藥真偽的相關中文書籍早有多本問市,中央主管機關也持續辦理中藥材辨識研習會,但是防堵誤用品混用品乃至偽品的出現,看來仍是百密一疏。

總之,現在就是發現中藥「水蛭」裡存在著根本不是任何一種蛭類的偽品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經手中藥的職業專家很多,從來沒有人揭發這件事嗎?

於是接下來,我決定來調查一下中醫藥專家們對中藥「水蛭」真品和偽品的覺察能力,了解一下這樣的「水蛭」偽品是否很容易就會被中醫藥職業專家們揭穿。

問卷調查: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

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網路問卷,在問卷裡先後放了中藥「水蛭」的偽品跟真品的照片,也就是下面放的這兩張四條水蛭排排站的照片,讓填答者在「一定是水蛭」、「可能是水蛭」、「可能不是水蛭」、「一定不是水蛭」、「我不知道無法回答」幾個選項裡面擇一。問卷做完以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是中醫藥職業者(中醫師、中醫藥研究教學人員、中藥從業人員)、中醫藥業餘玩家(中醫藥愛好者、中藥罐子)、或是一般民眾,而且最後都可以看到正確答案。

承蒙我的朋友們的轉貼和泛科學的協助,最後這個問卷有將近 680 人填答,其中有中醫藥職業者 106 人(63%是中醫師、33%是中藥從業人員、4%是中醫藥教學研究人員)、中醫藥業餘玩家 52 人、以及一般民眾 521 人。

統計結果發現,三群填答者對於中藥「水蛭」真品和偽品的認知程度的確不太一樣。對中醫藥職業者來說,不是蛭類所做成的中藥「水蛭」偽品,看起來就是比較有問題,因此近六成的職業者會傾向認為這不是水蛭;相反的,如果是由牛蛭或擬醫蛭種類製成的中藥「水蛭」,則有近八成的職業者傾向認為這是水蛭。很顯然,受過專業訓練的中醫藥職業者對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有相當不錯的概念,真的就幾乎都認為是真的,假的也多半覺得有鬼,的確有其厲害之處。

再來看中醫藥業餘玩家(中醫藥愛好者、中藥罐子)的回答,這就有點奧妙了。業餘玩家們看到不是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偽品,只有四成傾向認為這不是水蛭,反倒有近五成傾向認為這是真的水蛭;同樣的,業餘玩家們看到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只有二成五傾向認為這真的是水蛭,反而有近五成傾向認為這並不是水蛭。簡單的說,就是中醫藥業餘玩家對中藥「水蛭」的認知偏向錯誤,把真的認成假的、假的當成真的,不知道是不是處在「見山不是山」的狀況所造成的。

最後是填問卷大宗的一般民眾,對一般民眾而言蛭類的確是個陌生的類群,而且還經常誤以為地上亂爬的蛞蝓就是水蛭,因此中藥「水蛭」該長什麼樣子其實也沒什麼概念。當一般民眾看到不是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假貨的時候,傾向認為是水蛭、傾向認為不是水蛭、和我不知道無法作答三者幾乎呈現完美的三等分,顯然不太確定到底水蛭該長什麼樣;不過,當一般民眾看到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真品的時候,就有六成傾向認為這是水蛭。看起來,就算一般民眾不太確定蛭類的特徵為何,隱約還是可以察覺到中藥「水蛭」的真品的確符合腦海中的蛭類印象,因此就稍有把握了些。

環節和尾吸盤才是王道

除了調查填答者對照片裡的中藥「水蛭」是不是蛭類製成的真品的認知傾向,問卷中也探尋填答者的判斷依據。整體而言,填答者們經常使用形狀、顏色、外觀這些會隨著炮制過程和儲藏狀況變化的特徵來判斷是不是蛭類,但是判斷蛭類最重要的兩個特徵──也就是上面提過的「環節」和「(尾)吸盤」,就沒有那麼常被提及,只有中醫藥職業者們提到稍微多一點。

話說回來,形狀、顏色和外觀這些特徵,或許可以用來進一步區別不同種的蛭類做成的中藥「水蛭」,或是用來分辨手上的中藥「水蛭」是否有攙假增重或不當炮制,這的確也是中醫藥專業訓練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但無論如何,真中藥「水蛭」再怎麼攙假增重不當炮制都還是水蛭;眼前這個假貨連水蛭都不是,這個問題的層次可就不一樣了。

那麼,中藥水蛭假貨在市面上出現的頻率有多高呢?這顯然需要我去明查暗訪了。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上):偽品的震撼現身,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了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中):市上假貨知多少?到中藥店舖暗訪偽品水蛭

$
0
0

在寫作調查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中藥材中水蛭偽品的存在。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了解一般人與中醫相關業者對中藥「水蛭」的認知之外,我也很想知道到底「水蛭」偽品有多常見,於是我走訪全台多處的中藥房/行/店/商,包含台北市(中正、文山、大安、信義、大同、北投六區)、新北市(新店、三重、樹林三區)、台中市(西區、南屯區、太平區)、彰化縣(田中鎮、溪州鄉、員林鎮、社頭鄉)、雲林縣(斗南鎮&虎尾鎮)、高雄市(三民、前鎮、鳳山三區)、屏東縣(屏東市)、還有花蓮縣(花蓮市),目前共訪問了 201 間中藥店舖;未計入專賣蔘鮑翅等昂貴藥材的蔘藥行。

市上假貨知多少

在這 201 間中藥販賣或批發的店舖中,只有 76 間(約38%)有中藥「水蛭」的飲片現貨,顯示了中藥「水蛭」在台灣真的不是個常用的一味藥;許多中藥店的老闆也的確表示這味藥很少用到所以沒有貨。從我的中醫朋友們口中得知,台灣的中醫現在都傾向以植物性藥材為主,少用動物性和礦物性藥材;再加上中藥「水蛭」屬於破血化瘀功效裡的強力藥材,藥性上又被《神農本草經》歸類為有毒的下品;是以在破血化瘀的治療上中醫師通常會先使用植物性且較溫和的藥材,視情況使用進階的白殭蠶地龍,最後才會用上「水蛭」。據此,中藥店舖裡只有近四成有「水蛭」的飲片現貨,也不是很意外了。

寬體金線蛭乾燥而成的中藥「水蛭」,背面和腹面的花紋不用泡水就很明顯

在這四成不到的中藥店舖裡,最常出現的中藥「水蛭」品項就是一開始最早買到的那種由某種牛蛭/擬醫蛭製成的真品,出現的機率有五成以上(54%)。不久後我也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寬體金線蛭乾燥而成的中藥「水蛭」,在店舖出現的機率為兩成(22%),實在算不上常見。另外,我也意外發現居然還有其他非吸血的捕食性蛭類(某種石蛭)製成的中藥「水蛭」在市面上流通,不過只有鳳毛麟角的 3%不到,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中藥「水蛭」偽品出現的機率,則是不可忽略的近三成(28%),僅次於牛蛭/擬醫蛭真品出現的機率。

順帶一提,現在很多中藥店舖賣的是科學中藥,也就是已經磨成粉末的藥材,或是更進一步已經調配好的方劑。這其中也包括了磨成粉的整罐「水蛭」,或是內含中藥「水蛭」的粉末方劑如抵當湯大黃蟅蟲丸。既然已經磨成粉那就死無對證,根本不可能判斷所用的「水蛭」是真品還是偽品,所以這些當然不算在上述有賣「水蛭」飲片的那四成裡頭。另外,眼尖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上面的牛蛭/擬醫蛭、寬體金線蛭、某石蛭、加上偽品的出現機率超過 100%,這是因為有些中藥店舖的中藥「水蛭」是兩三種混在一起放,於是造成這樣的破表結果。

混在一起賣的金線蛭跟偽品,乍看之下真的很像,店家也完全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看來偽品是為了冒充金線蛭而來的

陌生人問的陌生「水蛭」

另外,在訪查過程中有個觀察,許多中藥店老闆對「水蛭」這個藥材真的不太熟悉,不時有翻找半天、忘記放哪、或是忘記價錢(?)的狀況;甚至有老闆從來沒聽過「水蛭」這一味藥的窘況。還有,中藥店老闆們多半不覺得「水蛭」偽品有什麼古怪,頂多認為黑色的牛蛭/擬醫蛭跟黃褐色的偽品同樣是中藥水蛭,只不過由不同種類的水蛭製成;或是認為因為產地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造成的外觀差異。總之,可能是對「水蛭」這一味藥真的很少用不熟悉,大多數中藥店於是基於上游廠商的包裝,就相信真的是水蛭。甚至在調查過程中,還有店舖老闆振振有詞的告訴我要相信上游廠商的專業跟信譽、而且人家是老字號絕對不會騙人云云,面對如此信任上游廠商的鐵粉老闆,我也只能笑著點頭稱是然後鞠躬道謝離去。

在這麼多中藥店老闆中,只有寥寥幾位中藥店老闆認出「水蛭」偽品有蹊蹺、鐵定是假的。該店家的藥材也的確是「水蛭」真品無誤。但是,由於中藥市場品項龐雜,又缺乏強而有力的認證,指正別人的藥材是假可能會被誤會成要誆人買藥或引發紛爭,所以老闆即使知道是假,也不一定會說。這個決定可以理解,但對中藥市場和消費者來說真是不妙。

平心而論,「水蛭」偽品在市場上魚目混珠也不完全是中藥商們或中藥行老闆們的責任,畢竟就連我這個做蛭類研究十幾年的人,都沒有辦法在中藥店裡第一次看見「水蛭」偽品的時候就察覺這根本不是蛭類。「水蛭」偽品清了肚子又乾燥扭曲,要能夠發現沒有環節和缺少尾吸盤,也不是隨便一眼就可以看穿的事情。更何況,在中藥店和中藥上下游廠商可能合作許久、又彼此信任的脈絡底下;主動去懷疑手上藥品真偽,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機車性格外加明確知道蛭類的特徵為何,這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

偽品出現的理由

最後,我們來談談「水蛭」的價錢。一般而言,中藥「水蛭」的價錢是一錢 10-20 元、一兩 150-200 元、也就是一斤要價兩三千的高價藥材,而這是牛蛭/擬醫蛭跟「水蛭」偽品的價錢。有幾間中藥店舖明白指出寬體金線蛭的產地來自中國而且據說效果較好,跟來自泰國的牛蛭/擬醫蛭和來自印尼的「水蛭」偽品有所差別,因此寬體金線蛭的價錢更是到了一錢 30-50 元、一兩要三五百元的高價。

所以,這樣訪查下來,我認為中藥「水蛭」偽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水蛭」在台灣很少用所以大家都不熟,再加上「水蛭」的高價,讓不肖廠商趁機以根本不是蛭類的便宜偽品來狸貓換太子。從我問到的幾間中藥進口商的對話和表現來看,從最上游的進口商一直到中藥行的零售端,可能絕大部多數的台灣中藥商們,都是對中藥「水蛭」不熟、也不知道蛭類的重要特徵,所以被更上游廠商矇騙的受害者。

至於到底是從哪個環節的廠商開始騙人/被騙,顯然暫時不是我的能力範圍能解答的問題了。

下一篇: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特別致謝

感謝洪筱婷、張喬雅、莊棨州、魏英富、王盈涵(王蟲子)、陳俊堯這幾位家人與朋友的協助,我才得以迅速收集到這麼多間中藥店鋪販賣「水蛭」飲片及種類的資訊;也要感謝在生意百忙之中願意讓我看貨並且分享資訊的各地中藥店老闆們,特此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中):市上假貨知多少?到中藥店舖暗訪偽品水蛭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
0
0

旅程至此,從發現偽品的震撼當下,一直到網路和店舖的明查暗訪,一直縈繞腦海的念頭除了「居然會出現偽品」、「偽品居然這麼常見卻沒幾個人懷疑過」之外,當然還有「到底這個偽品是什麼鬼東西」?我相信,各位讀者也跟我一樣好奇。

說真的,發現這個偽品的當下,我當然就開始試著判斷偽品的身份為何。看這個「水蛭」偽品尖尖的頭部,口中似乎還有左右折起來的一片口器或吻,再加上這個身形,首先猜測是螠蟲

螠蟲!那是什麼東西?

螠蟲是一群特別的環節動物,過去自成一綱(螠蟲綱)甚至獨立成一門(螠蟲動物門),現在分子證據顯示螠蟲應該是多毛綱旗下的螠蟲亞綱的唯一一目(螠蟲目)。不過講了半天,大家一定還是跟牠很不熟,這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也跟牠很不熟,只是大略知道螠蟲長什麼樣而已,囧rz。

各種螠蟲們,前端伸出來的東西就是像一片舌頭樣、在有些種類身上甚至還會分岔的吻部。K&L則是躲在洞裡的螠蟲把吻部伸出來黏住碎屑吃東西(圖片來源

至於是哪一種螠蟲呢?我首先懷疑這個「水蛭」偽品是來自中國的物種──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又名海腸子、海雞子、或是更直白的稱為陰莖魚(Penis fish),我想你一定可以了解為什麼是這個名稱。據說,中國八大菜系的魯菜之所以能夠嶄露頭角,是因為把單環刺螠曬乾磨成粉,在那個還沒有發明味精的年代簡直就是鮮味炸彈一樣的密技。而現在,單環刺螠在中國渤海周圍的省份是特產海鮮,山東煙台更是以「韭菜海腸」為名菜,近年來因為食者日眾,還出現了單環刺螠的養殖業。韓國人據說尤其喜愛拿單環刺螠來切片生吃,幾年前的熱門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面的千頌伊更是嗜此一味,在外吃飯沒事就要問有沒有賣海腸。

既然是特產,那麼,大隻的海腸子拿來吃,小的海腸子就處理一下當作中藥「水蛭」賣掉,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好的,我覺得這個「水蛭」偽品外型上看起來是像單環刺螠,但是我跟螠蟲實在是不熟,也不知道能夠對照什麼特徵。更何況這些「水蛭」偽品已經被「清肚」,剩下的體壁肌肉層也可能沒什麼特徵。既然形態上的特徵比對走不下去,那就改用高大上的分子鑑定吧。

分子鑑定見真章:其實是棘皮動物門!

坦白說,我根本就是個分生操作的苦手,只會基本的用 kit 抽 DNA、電泳、還有 PCR 這些基礎到不行的技術。而這次為了搞定這些已經被清肚炮制說不定還跟甘草水一起煮過去腥的中藥「水蛭」們的身份,真的是讓我走進了完全陌生的分生領域,接觸到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會接觸的分生技術。但其實我這次學會並用到的分生技術還是很基本,說出來怕笑掉各位大牙,我們就不多提了。

簡而言之,分子鑑定的過程如下:拿幾隻「水蛭」偽品抽取 DNA,另外也拿牛蛭/擬醫蛭做成的中藥「水蛭」當做對照,以確定萃取技術和藥品等整個過程沒有問題。取得足量的DNA以後,用特定的 Primer 夾取粒線體裡面的 COI(或稱 COX1)序列,之後以 PCR 放大然後送生技公司定序。(上面幾句話看來簡單,實際上就耗費了我將近一個半月的時間…)

總之,皇天不負苦心人,定序結果終於出爐。把定序結果跟 NCBI 的線上資料庫比對,牛蛭/擬醫蛭的中藥「水蛭」的序列不意外的跟其他牛蛭/擬醫蛭已知種類的序列極為相似,顯示形態鑑定結果的確無誤。

至於「水蛭」偽品的 COI 序列,跟 NCBI 線上資料庫一比對之後,跳出來最接近的序列類群是──

棘皮動物門的海膽跟海參!?

嗄?居然不是螠蟲而是棘皮動物門?條狀的模樣一定不可能是海膽,可如果是海參,那海參的形態特徵在哪裡?管足呢?呼吸樹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關鍵特徵在空腹

突然,我注意到某一隻被展得特別開的「水蛭」偽品身體內的幾束構造。那一束一束的結構應該是縱肌,在萃取 DNA 進行分子鑑定時使用的目標組織。算了算就這麼巧,這幾束縱肌肌肉束不多不少,正好五對。

一隻清肚以後剛好特別展開的「水蛭」偽品,泡發以後那五對縱肌束更加明顯

數字「五」,這絕對不是巧合──

原來是五倍鑽石(並不是!!)

在動物界裡面,環繞身體的構造會像這樣跟五扯上關係的,就是體制上為五幅對稱(pentaradial symmetry)的棘皮動物,幾乎是毋庸置疑。所以,眼前這個「水蛭」偽品雖然看起來好像一副螠蟲樣,外觀上也沒有什麼管足或五幅對稱的線索。但是 DNA 分子鑑定結果告訴我們這是棘皮動物的海膽或海參,而型態上的特徵本以為遠在天邊其實一直近在眼前,體內的五對縱肌束就這麼從視野中跳了出來,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紮紮實實的證明了這真的是個體制上沿著縱軸五幅對稱的海參無誤。

稍加搜尋了一下,很快的也確定了這五對縱向的構造,的確如同猜想的一樣是五對縱肌束。

 

海參體內的結構示意圖,橫切面有明顯的五束成對縱肌束(Longitudinal muscle band, LM)(圖片來源

在海參的鮮貨或乾貨裡頭,如果還沒有去除乾淨,可能還可以看到這五束成對模樣的縱肌束。

在嗜食海產的廣東人眼裡,可食用的海參體內的縱肌束是廣東菜裡頭的食材之一,稱之為桂花蚌或珊瑚蚌。

而且無巧不巧,我又剛好找到了另一隻幾乎沒有被清肚的「水蛭」偽品,泡發以後仔細解剖,看見滿肚子的泥沙還有體內的五幅對稱縱肌束,更加確定這個「水蛭」偽品絕對是海參無誤。

一隻幾乎沒有被清肚的「水蛭」偽品,就這麼剛剛好被我發現

「水蛭」偽品橫切後可見體內五幅對稱的縱肌束,顯示這的確是棘皮動物門的海參無誤

近乎完整的「水蛭」偽品(海參)滿肚子的泥沙,也難怪要清肚處理

最後,又在中醫師友人們慷慨贈送的 700 多克「水蛭」偽品中,發現極少數清肚沒清乾淨的偽品鈍端體內連著一個白色環狀構造,一查之下才知道這原來叫做石灰環(Calcareous ring ),是海參特有的構造。目前對石灰環的功能所知不多,推測可用來支持口部和咽部結構、作為口部觸手肌肉的附著點和身體縱肌的前端接點,好像還可以用來鑑定不同的

極少數清肚沒清乾淨的海參,還可以看到鈍端內部的白色石灰環

「水蛭」偽品(海參)包裝底部的掉落的石灰環

石灰環的結構上也依然有五幅對稱的線索

是的,我剛剛是說「身體鈍端的石灰環是用來支持口部和咽部的結構」。我一直以為「水蛭」偽品的尖端是頭部的吻,於是認為偽品是螠蟲,殊不知這尖端其實並不是頭部,其貌不揚的鈍端反而才是真正的頭部。而且,即使知道這「水蛭」偽品其實是海參,我還是以為尖端是頭部,於是一直在尖端內部尋找呼吸樹的蹤影,一直到找到並認出石灰環這個構造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鈍端才是頭部!連頭尾都判斷錯誤,可見我跟海參或螠蟲有多麼不熟,囧rz。

「水蛭」偽品真海參,飄洋過海來騙你

既然確定這是海參,又想起幾位中藥店老闆不約而同提過這些「水蛭」的產地是印尼,我突發奇想借助咕狗翻譯,用印尼文的海參(Teripang)去咕狗搜尋圖片,看了幾排正常的海參圖片之後,居然發現了下面這樣的海參照片和文字說明。

Keripik teripang, crispy sea cucumber cracker, a type of seafood snack produced in Gresik and Sidoarjo town near Surabaya, East Java, Indonesia. 圖片來源

這眼熟的大小、質地跟切工,一定跟「水蛭」偽品的海參有關,幾乎不可能是巧合。於是繼續尋著線索找下去,改用「surabaya teripang」繼續咕狗圖片。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相同切工、類似大小的海參零嘴,我幾乎可以確定手上的「水蛭」偽品,就是來自印尼泗水附近的國民零嘴海參乾無誤。

不過話雖如此,真要確認這是不是印尼泗水附近的國民零嘴,又該怎麼辦呢?幸好,在台灣有許多的印尼移工,也有許多努力協助東南亞移工的組織,我於是透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熱心協助,幫我在頁面上詢問了印尼的朋友,也的確得到了「這是teripang」的回答。另外,我也跟著關心東南亞移工的新創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的建議,在週日直接到台北車站大廳用「Permisi, Halo,聽得懂中文嗎?從 Surabaya 泗水來嗎?看過這個知道這是什麼嗎?Terima kasih!謝謝!」外加滿臉笑容和一點緊張,問遍了大廳裡一群又一群的印尼朋友們。其中,在我沒有給予任何暗示的狀況下,有些從泗水來的印尼朋友明確指出我手上拿的「水蛭」偽品,就是海參(teripang)無誤。

至此,這個「水蛭」偽品的身份之謎,終於是完全解開了。

尾聲

行文至此,雖然已經說到了中藥「水蛭」偽品的現身過程,也了解了一般人跟中醫藥專業從業人員判斷能力的差距,調查了「水蛭」真品跟偽品的市售比例,並且終於解開「水蛭」偽品的真實身份(居然是個海參)。但各位讀者或許跟我一樣,還是有些許疑問縈繞心頭。

這些海參冒充中藥「水蛭」進口到底已經多久了?
既然要冒充「水蛭」,那牠們有沒有一點破血化瘀的療效呢?
甚至,不要說有沒有療效了,這些海參吃下肚子裡,到底會不會有壞處呢?
最後,到底是哪個人這麼天才,居然會想要拿清肚的海參乾充當中藥「水蛭」來賣,而且還居然得逞,賣到市占率有三成之多?

前面三個問題,顯然需要更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一一解惑。至於到底哪個人這麼天才,想出這個狸貓換太子的壞主意騙了大家,這就不是平民百姓我的守備範圍,而只能寄望中醫藥管理部門和檢調單位的聯手合作,抽絲剝繭盡速找出真相了。

延伸閱讀:

特別致謝

感謝台大生科系陳俊宏教授實驗室的空間和設備支援,以及陳巧坪和霍其嶸兩位實驗室夥伴在基礎分生技術上的指導和協助,讓我能夠順利完成偽品身份的解謎。另外感謝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及One-Forty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的幫助、資訊和指引,特此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__________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系列:

 

The post 中藥「水蛭」的意外旅程(下):偽品的身份解謎——不是水蛭,那是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在金曲獎中那些驚鴻一現的臺灣原生蕨類、蝴蝶和鳥類們,你認得出來嗎?

$
0
0

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於 6月23日舉行,典禮的視覺設計以「眾聲宣言」為命題,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現況、傳達出不同的世代心聲。如果你有在關心金曲獎同時又是科宅的話,一定會特別注意到「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的入圍影片:在短短不到一分鐘的影片當中,從台灣的山岳開始,其中出現了各種台灣特有種蕨類、蝴蝶與鳥類羽毛。

而這些驚鴻一現的特有種們到底是誰呢?讓我們一起看這座島嶼的模樣吧!

豐美的蕨類世界

圖/【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截取片段

首先在第 10 秒出現了各種蕨類植物。台灣的蕨類植物有近七百種,其中約六十種為特有種。一般印象中的蕨類形象是很多很多的羽狀複葉,但蕨類其實有非常多不同的形態,多數喜好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

圖/【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槭葉石葦 Pyrrosia polydactyla
首先由左下角掌形葉、看起來不像印象中的蕨類的槭葉石葦,會附生在岩壁或樹幹上,因為擁有類似楓樹、槭樹的掌狀葉而得名。

圖/劉瑞鎮@TaiBIF

擬笈瓦葦 Lepisorus monilisorus
中下往左的長型葉片就是瓦葦,這類的蕨類會附生在樹幹和石壁上,細細長長的單葉。

  • 註:下圖以瓦葦 Lepisorus thunbergianus 作示意,非當事人。

瓦葦 Lepisorus thunbergianus 圖/陳育賢@TaiBIF

臺灣金狗毛蕨 Cibotium taiwanense
右下金色螺旋的葉子就是金狗毛蕨的幼葉。這類植物的莖及葉柄會布滿金色的多細胞毛,因而得名「金狗毛」,先民曾用以作為止血的傷藥。

台灣金狗毛蕨的葉片。圖/陳育賢@TaiBIF

台灣狗毛蕨的嫩葉與葉柄都覆蓋了金毛。圖/劉瑞鎮@TaiBIF

台灣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目前僅生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夢幻湖中,超超超侷限分布的植物。

圖/陳育賢@TaiBIF

深山鐵線蕨 Adiantum formosanum
左上角下垂略帶紅色的葉片們,鐵線蕨類的植物其小葉炳會呈現深色,許多種類嫩葉會帶淡紅色。由於葉形相當漂亮,也可以在園藝市場中找到園藝養殖的鐵線蕨其他成員。

  • 註:下圖以密葉鐵線蕨 Adiantum raddianum 作示意,非當事人。

密葉鐵線蕨 Adiantum raddianum 圖/圖/Bởi Forest & Kim Starr, CC BY 3.0,

觀音座蓮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在第 10 秒出現,很快就離開畫面的蕨類幼葉就是觀音座蓮。觀音座蓮並不是蓮花,是台灣低海拔常見的大型蕨類植物;它的葉片老化脫落後,兩側的托葉還會留在底座上,遺留下的托葉聚集在塊莖上看起來就像是觀音座下的蓮花寶座(雖然有點刺),因而得名。

圖/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TaiBIF

大葉玉山茀蕨 Selliguea echinospora
最後一種,在金狗毛蕨後面的葉片。(跟它不熟orz)

    • 對於蕨類植物還想認識更多,可見台北植物園的相關介紹

有哪些花蝴蝶出席?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第 17 秒則由曙鳳蝶在畫面正中飛翔,帶出整片絢麗的蝴蝶。台灣有四百餘種蝴蝶,在 1960 至 1970 年期間,曾有大規模的「蝴蝶加工產業」大量採集、加工、出口蝴蝶裝飾品出口,成為那段時間台灣帶給世界的主要印象之一。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鳳蝶科】台灣蝴蝶五個科中,鳳蝶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科別,體型大、外表華麗又常見。本次選入的十種蝴蝶中就有四種是鳳蝶科的成員。

曙鳳蝶 Atrophaneura horishana
可以看到後翅明顯的桃紅色斑。台灣相當有代表性的大型蝴蝶,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山地,種小名 horishana 指的就是南投「埔里社」。

攝影/TW

台灣鳳蝶 Papilio thaiwanus
種小名為「台灣」的台灣鳳蝶,幼蟲取食芸香科及樟科植物。

台灣鳳蝶圖/汪威任@TaiBIF

雙環翠鳳蝶 Papilio hopponis
主要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後翅腹面有相當獨特的雙重環紅色斑,很容易跟其他鳳蝶種類做區分。

圖/台灣蝴蝶保育協會@taibif

臺灣琉璃翠鳳蝶 Papilio hermosanus
又名琉璃紋鳳蝶,飛行時後翅的綠色亮鱗相當搶眼。

圖/TaiBIF

【蛺蝶科】由於形態相當歧異,蛺蝶科過去被分為許多科別,包括斑蝶科、眼蝶科、環蝶科等,可以在較舊版的蝴蝶書裡找到。大多數的蛺蝶前足特化收縮不使用,一般會只用兩對,也就是四隻腳活動喔!

蓬萊環蛺蝶 Neptis taiwana
亦名埔里三線蝶、 臺灣環蛺蝶。和同樣環蛺蝶屬 (Neptis) 的成員同樣,飛行時最明顯的是翅膀上的條紋似有三條線,幼蟲形狀相當特殊。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斷線環蛺蝶 Neptis soma 的幼蟲。圖/林家弘@taibif

臺灣綠蛺蝶 Euthalia formosana
亦名臺灣翠蛺蝶,主要棲息在低海拔常綠闊葉林中,飛行快速。背上擁有華麗刺毛的幼蟲主要取食殼斗科青剛櫟、錐果櫟等闊葉喬木葉片。

攝影/TW

渾身有刺毛的臺灣綠蛺蝶幼蟲。圖/林家弘@taibif

金鎧蛺蝶 Dravira chrysolora
又名臺灣小紫蛺蝶,這是種雌雄差異很大的蝴蝶,雄蝶前後翅金色,因而得名。

金鎧蛺蝶雄蝶。圖/汪威任@taibif

金鎧蛺蝶雌蝶。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波眼蝶 Ypthima
波眼蝶屬台灣已記錄有 13 種,翅膀上有明顯的眼紋,也被稱為「蛇目蝶」。許多波眼蝶的幼蟲以禾本科為食,在不同季節成長的波眼蝶其翅膀花紋會有不同的眼睛紋路大小、底色深淺變化。

交配中的密紋波眼蝶 Ypthima multistriata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臺灣瑟弄蝶 Seseria formosana
右下角上層的橘褐色蝴蝶就是瑟弄蝶,另外又常被稱為大黑星弄蝶、臺灣黑星挵蝶。本系列中唯一的弄蝶科成員,可以看到牠的顏色較不鮮明,及觸角末端有膨大彎曲的尖頂(apiculus)皆是屬於弄蝶的特色。

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虎灰蝶 Spindasis
右上角在桑梅娟出場前就飛走的紫色蝴蝶,本次唯一出現的灰蝶科成員。虎灰蝶屬台灣有三種,腹面以黃色為底色,上面有黑色或紅褐色夾銀色花紋似虎紋,故名虎灰蝶。幼蟲相當擅長「與虎謀皮」,和舉尾蟻 (Crematogaster) 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虎灰蝶 Spindasis lohita的翅膀腹面花紋。圖/台灣蝴蝶保育學會@TaiBIF

鳥羽的絢麗結尾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第 42 秒落下一串鳥羽,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佈的『2017年台灣鳥類名錄』中,台灣鳥種共計 674 種,其中 27 種為台灣特有種。由於學藝不精,光從羽毛資訊難以確定鳥種(像那個白色羽毛可以是很多鳥),因此最後詢問了插畫設計 王妤璇 Yu-Hsuan Wang 所參考的鳥種,部分種類僅做為用色參考。(6/28補充)

圖 /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影片截圖

台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前幾年當選國鳥(可能是凸顯出了吵鬧特性),台灣藍鵲通常集體行動,牠們採取合作生殖模式,兄姊會幫著爸媽養弟妹,在淺山區域相對容易見到。

攝影/陳添財@TaiBIF

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又叫帝雉,就是千元鈔票上的那一隻。這個種類一開始就是根據華麗的雄鳥尾羽被定為新種,雄鳥跟雌鳥外貌上有很明顯的差異,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的山區。

黑長尾雉雄鳥。攝影/李豐曉@TaiBIF

黑長尾雉雌鳥。攝影/李豐曉@TaiBIF

藍腹鷳 Lophura swinhoii
這種生活在台灣艷麗吸睛的大型雉科鳥類,在1862 年由斯文豪 (Robert Swinhoe) 發現,主要生活在海拔 300 至 2300的山丘林下。

藍腹鷴雄鳥。攝影/張俊德@TaiBIF

藍腹鷴雌鳥。攝影/ Alder Cheng@TaiBIF

臺灣朱雀 Carpodacus formosanus
過去都被認為是廣泛分布於東亞的酒紅朱雀 (Carpodacus vinaceus) 臺灣亞種,2011 年分子序列研究指出其應為台灣特有種。成年雄鳥羽色是很有特色的艷紅色,常出沒於森林邊緣、灌叢、林道等環境。

臺灣朱雀雄鳥。攝影/劉俊甫@TaiBIF

台灣山鷓鴣 (ㄓㄜˋ ㄍㄨ)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又名深山竹雞,生活在海拔 300 到 2500 公尺的海拔下層,生性隱密、蹤跡不易發現,但其鳴叫聲十分特別,會由低音而高音發音。(請聽以下影片)

臺灣鷦眉 Pnoepyga formosana
擁有繁複羽色的臺灣鹪眉身長只有 9 公分(長這麼華麗超浪費),尾羽很短,主要生活在濃密森林的底層不容易被看到。

攝影/ 張雲通@TaiBIF

短短不到一分鐘的視覺短片,就藏了如此多不同的台灣物種意象,讓我們用掌聲再次感謝製作團隊的用心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曲29】最佳原住民語專輯 Best Aboriginal Album

  • 典禮視覺/影像音樂設計 Music:MUSDM.com
    音樂協力:Dear Post Audio Production Ltd.
    Voice-over:盧廣仲 Crowd Lu
  •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插畫設計:王妤璇 Yu-Hsuan Wang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動態設計:JL DESIGN (鄭盛文Mos Zheng 、劉瓅涵Hank Liu )
  •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入圍影片片頭歌曲:在這土地上 On This Land
    歌手/樂團:巴賴 Balai

參考資料: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晨星出版社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中)灰蝶,晨星出版社
  • 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下)蛺蝶,晨星出版社
  • 台灣蝴蝶圖鑑 Butterflies of Taiwan
  • 祁偉廉,2006,鳥羽,商周出版
  • 台灣鳥類網路圖鑑

The post 在金曲獎中那些驚鴻一現的臺灣原生蕨類、蝴蝶和鳥類們,你認得出來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Gene思書齋】動物武器的演化與命運

$
0
0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Animal Weapons: The Evolution of Battle)是有一本難得的好書,好在哪呢?這本好書,想當然的,能看到許許多多有許的動物現象,尤其是牠們用來打鬥的形形色色武器,簡直就是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像是在看國家地理頻道的記錄片一般。那些武器和打鬥不僅帶來不少想像,文字的描述就己讓人歷歷在目,書中也附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插圖,非常賞心悅目。

由動物武器探討演化生物學

除了介紹了各種精巧的動物武器,令人讚嘆生物多樣性,《動物的武器》還有另一層的深度,就是作者道格拉斯.艾姆蘭(Douglas J. Emlen)其實是要藉著動物的武器,探討許多演化生物學的觀念!許多演化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概念,在他的妙筆生花下,深入淺出令人很好理解,但卻不過度簡化,是本不錯的演化生物學課外讀物。他分析了演化生物學家如何思考那些迷人的動物武器的演化,例如武器演化背後的競爭、成本、訊號和嚇阻。

艾姆蘭在他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主要是研究糞金龜,牠們雄性頭部有角,可是也有些沒有角反而和雌性相似,能從有角的糞金龜不注意時,溜進去牠們通道中當小王和雌糞金龜偷情。可是艾姆蘭的生物學眼光,並不侷限於糞金龜,而是放眼到整個動物界!

有的糞金龜有角有的沒有,以為沒角沒用嗎?錯!牠竟然能躲開公的視線去偷情!圖/By Rafael Brix,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動物的武器》 舉了螳螂、大角鹿、劍齒虎、流蘇鷸、長臂天牛、非洲象等等動物為例,這些動物演化出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像大角鹿的角可以長達 3.6 公尺!簡直就是兩個我的身高 XD,而且牠們還寧可得骨筫疏鬆症也不願放棄雄狀的鹿角。獨角鯨的長角也長達 3 公尺、可是卻犧牲了游速。招潮蟹的巨螯讓牠們撐霸海灘,可是卻剛好送上水鳥的嘴……不要以為雄性動物才特別好鬥,母冠水雉的翅膀長有尖尖翼角,隨時都可以幹上一架!

這些動物的武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天擇挑選出來的?還是把妹利器?成也武器、財也武器,並不是有了倚天劍、屠龍刀,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不少超酷的動物武器,因棲地環境演變、食物來源減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反而又慢慢的縮小、消失反者甚至不可逆轉地把主人葬送了,只能讓人從化石中緬懷牠們過去的英姿。對武林高手來說,草木皆可為劍,不必仰丈削鐵如泥的寶劍,有時候敏捷和機靈比傢伙大小更重要。

將生物演化與人類軍事史連結

艾姆蘭探討的固然是演化生物學的各種有趣問題,可是《動物的武器》另一妙處,是他把生物演化證據及行為研究,連結到人類軍事史,並重新詮釋競爭、防禦、示威、偷襲等行為,他除了每章忍不住要談人類的武器演化,乾脆另立三章大談特談。人類的軍備競賽中,攻和守的工具也會演化,一時的優勢卻也會在另一方的演化下成為搞笑的劣勢,許多人類軍事史和動物武器演化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否認是個軍迷,雖然我也自認是個和平主義者,只是希望戰爭只會發生在電影裡頭,所以書中的軍事史令人讀起來趣味盎然,除了生物學還能瞭解人類的文化歷史。

本文原刊登於 The Sky of Gene

The post 【Gene思書齋】動物武器的演化與命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模式生物生活環境豐富化,是大勢所趨、還是研究者的新挑戰呢?

$
0
0
  • 文/李依庭 │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組碩士。在領略過實驗百態後,嘗試承擔起文字的重量,但目光總不自覺被生醫產業吸引,現任《科學月刊》編輯。

在穿過滅菌設備、緊急沖淋器與無塵系統等相關設備後,從穿廊望去,一字排開的是 3 間並排房間。

左邊緊閉的門上透明玻璃窗,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堆疊放置在特殊架上的系統缸,架下的泵浦則隆隆作響的負責水缸內的各種恆定;持續往前走,在還沒走至下一道門前,就能聽到陣陣撞擊金屬的聲響,金屬架上安放著一個個的塑膠籠,上頭覆蓋著不鏽鋼網蓋;走廊盡頭的房間,是在聽到逐漸靠近的腳步聲後,從房門的另一側傳來的騷動聲響也漸趨急促,倚著玻璃窗,可以看到一個個巨大的飼養籠。

這裡是動物房,是斑馬魚、小鼠與兔子等各種模式生物的家,也是承載著每位研究者夢想與希望的所在。

實驗小鼠的動物房。圖 / kennethr @Pixabay

模式生物的試驗

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學研究、基礎的生物醫學實驗或新藥開發前的臨床試驗皆離不開模式生物,牠們幫助人類預測出許多可能會發生的結果,找到全新的發現。長年以來,為了減少實驗中的變異,研究人員選擇讓模式生物居住在獨立且空無一物的空間中,以提升實驗的準確性。

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樣的實驗方式可能會物極必反,不僅是實驗室之間再現性低之外,近期的研究也發現 9 種通過動物試驗的新藥,最終只有 1 種通過人類臨床試驗,這是否也代表著模式生物所生活的環境或許也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一部份?

最為人所熟悉的模式生物莫過於小白鼠了。牠們在看似「純淨」的實驗室中生長,真的就「無雜質」嗎?這非自然的生活是否真能帶來「準確」? 圖/Kapa65 @Pixabay

現今實驗室中的小鼠,一隻隻住在只有約鞋盒大的籠子中,大鼠甚至無法站直身體;兔子也只能坐在與自己身形相去不遠的鐵籠中;有別於水族箱裡華麗的造景,透明的水缸內僅有幾隻斑馬魚游動著。負責提升實驗動物福祉、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行為學家加納(Joseph Garner)表示,

「如果人們期望透過動物得知在人類身上會發生的事情,那必須對待牠們更像個人類一樣。」

但實驗動物終究不是人類,要如何對待牠們更像人類一樣?科學家提出增加設備、使牠們生活豐富化(enrichment)的想法,提供相關設備讓牠們有機會探索、活動,臨摹動物在野外的生活。

歷史上的豐富化實驗

現今的實驗兔子只能如圖中一般,坐在與自己身形相去不遠的鐵籠中,這樣狹小的環境讓他們的生長不再「自然」,卻能讓科學家掌控一切可能變因。(示意圖,非真實實驗兔) 圖/hifijohn @Pixabay

其實,實驗動物並不是一直都生活在這些狹小且荒蕪的空間中。19 世紀中期,研究人員開始飼養大鼠(rat)來進行科學性的實驗,當時的鼠籠中還會擺放相關設備供牠們挖洞與跑步。但到了 1960 年代,由於動物規範與控制變因等因素,各實驗室開始選擇單一、小型且便宜的無菌籠,因為對於研究而言,若實驗動物沒有明顯的外傷或痛苦,動物的天然習性就顯得為次要,並且不受到關注。

現在,科學家所提出來欲提升實驗動物生活豐富化的這個想法,從長久以來的文獻中也有跡可循。

1947 年,心理學家赫布(Donald Hebb)發現比起飼養在實驗室中的小鼠,飼養在家中能夠自由跑動的小鼠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到了 1960 年代,研究人員在飼養籠中放置木製積木和旋轉迷宮,能擴大大鼠腦中的感覺區域(sensory redions)。2000 年,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神經學家漢納(Anthony Hannan)受到文獻中豐富化會激發新神經元生長的啟發,嘗試為實驗室裡的小鼠增添生活樂趣,他準備了築巢的紙板、鮮艷色彩的球、爬梯和繩索,供小鼠攀爬和玩樂,發現相較於住在一般飼養籠中的小鼠,在這種豐富多彩的環境生長,能成功地延長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的發病時間,這也是豐富化第一次被證明,它確實會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上的產生影響。爾後研究團隊遵循相同模式進行研究,結果在自閉症、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實驗也都得到相似驗證。

許多實驗結果都顯示,將小鼠放在猶如遊樂園的多采多姿環境中,會產生正向影響。 圖/Free-Photos @Pixabay

時間推移至 2010 年,科學家甚至將豐富化應用在癌症上。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癌症學家曹(Lei Cao)在 1 平方公尺的場地中擺滿滾輪、迷宮和各種不同顏色的拱形圓頂小屋,此布置被她女兒戲稱為小鼠的迪士尼樂園。實驗先將癌細胞打入小鼠體內,一段時間後檢查腫瘤,發現 80% 生活在樂園中的小鼠腫瘤小於對照組,有些甚至沒有腫瘤的形成。在這份報告中更提出一種可能的機制:環境的豐富會活化腦內的下視丘,影響著從情緒到癌症擴散的賀爾蒙調節。

模式生物的福利與法規

縱使研究顯示飼養模式生物不能只是餵食,也必須豐富其心靈,然而,至今卻鮮有任何改變,唯一有所改變的是靈長類動物。1985 年,美國動物福利法要求實驗室需正視猴子、猩猩心理狀態,提出給予更大空間、玩具和同伴等相關規定;1996 年更進一步增加條件,包括提供毯子製作巢穴、適時給予音樂聆聽和電影觀賞等。

依動物的天性,盡可能使之擁有接近其原始生活的豐富度,是目前豐富化提倡者的倡議核心。 圖/Free-Photos @Pixabay

2011 年,日益漸增的豐富化相關文獻讓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修改指南,表示具社會化的物種就應依照社會化的方式飼養,並且提倡各物種的豐富化,而不侷限於靈長類動物。然而,若科學家認為豐富化之間會存在差異性或影響研究,則可省去。畢竟,豐富化製造更多的快樂,使模式動物生活得更相似人類,但並不足以證明能在每一個研究中發展出最好的科學研究,仍有許多科學家希望有更多證據能證明豐富化能提升實驗結果的質量。

提升各種模式生物的生活環境豐富化

為了證明豐富化會有更佳研究成果,不只是加納,世界各地都有實驗室進行了豐富化革新。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獸醫洛夫格倫(Jennifer Lofgren)在 2014 年也擬定一項計畫,目標是為更了解動物的生活經歷,因此嘗試在不同模式生物中增加豐富的設備。她在斑馬魚缸中放入一些五彩的彈珠;試圖讓魚缸內的造景模擬魚類在野外的生活。將兔子飼養在一起,並放入充滿乾草的紙袋讓兔子能夠一起玩樂,也提供許多塑料物品讓牠們啃咬。

科學家期望增加鼠籠中的豐富度,包括滾輪、拱形圓頂小屋、管狀迷宮與小木頭等。圖/科學月刊提供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生物學家威爾利(Daniel Weary)則準備 4 倍大的鼠籠,讓大鼠可以站立、爬梯子或提供真實土壤牠們挖洞。葡萄牙的米尼奧大學(University of Minho)動物中心更建造出一個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區域(PhenoWorld),將空間隔成運動區、用餐區和實驗區,大鼠若想穿梭自則必須學會如何打開當中的隔間,帶給牠們不同的挑戰。中心負責人卡洛斯(Magda João Castelhano Carlos)表示,這些動物生活在更為自然的環境,對於研究精神障礙而言是更好的模型,因為牠們較不會產生非自然的焦慮與抑鬱。

持反證的聲音

當然,有贊成的論點必定會有反對的聲浪,有些學者擔心涉及到研究時,這些豐富化設備帶來的缺點可能會多於優點。例如,當科學家試圖透過塑膠管,降低每週更換鼠籠所帶給實驗小鼠壓力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費用問題。增加的相關設備每週的清洗、滅菌,無疑是需增加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更不用說是龐大的添購費用。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戈德布特(Jonathan Godbout)和其他的科學家也質疑豐富化是否真能提升研究、抑或只是破壞研究的一致性?當每個實驗室使用不同的豐富化設備,導致其他實驗室無法重現實驗結果,是否會造成再現性困難的危機?況且,他也認為在實驗室中的實驗動物生活在食物無虞、無掠食者的環境,已是十分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建造遊樂園讓牠們更快樂。

利用實驗小鼠研究酒精中毒行為的行為遺傳學家克拉布(John Crabbe)則表示,或許某些疾病類型,如癌症,可能適合豐富化的實驗設計,但不意味豐富化適用於所有實驗,尤其是精神疾病。

針對研究的支出,漢納也不可諱言地表示,豐富化的確會增加研究的花費,但若此方法能模擬出更接近人體內真實的情況,從長遠來看實是節省科學家們的時間與金錢,或許做的研究會變少,但做出來的研究會更好

儘管面對諸多質疑與挑戰,洛夫格倫仍對於豐富化的推動充滿信心,因為相較於 21 世紀初,在2016 年,已有超過 160 篇實驗動物設備豐富化的相關文獻,且在美國實驗動物科學協會會議上, 171 個報告中有 83 個是關注在動物設備豐富化,是 2009 年的 2 倍之多。

結語

對於曾參與實驗室研究或執行動物試驗的人而言,設備豐富化固然會增加研究經費與工作量,畢竟現今在臺灣,對於研究經費年年壓縮的實驗室主持人而言,每一筆實驗支出都必須花在刀口上,更不遑論人力的分配。

不過,試想人類若被關在固定、制式的空間中,只提供食物和生活最低需求的設備、進行各種測試或實驗時,是否也能忠實呈現人體內的各項生物機制,對醫學研究做一個合理的詮釋?儘管豐富化的好壞為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誠如洛夫格倫所說,無論是為了科學或是動物本身,豐富化應逐漸成為規則而不是例外。人們必須盡可能地給予實驗動物最好的生活,因為,牠們是用珍貴的一生換得人類汲取欲知的真相。

我們不是模式動物,難以知曉牠們是否滿意自己的生活,但想像一下,自己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單一潔白的空間,那樣的人生是真正的「人生」嗎? 圖/RyanMcGuire @Pixabay

延伸閱讀:

  1. David Grimm, Are happy lab animals better for science?, Science, 2018/2/7.
  2. Refinement & Enrichment Advances Laboratory(REAL)

 

本文編修自《科學月刊》2018 年 6 月號,原文為〈如何忠實重現人類醫學模式的樣貌?〉

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 48 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

The post 模式生物生活環境豐富化,是大勢所趨、還是研究者的新挑戰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何調整保育名錄?獼猴降級與農損有關嗎?哺乳類保育類名錄檢討省思——保育名錄大風吹,吹什麼?

$
0
0

編按:2018 年 6 月農委會林務局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討論了新一波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調整,其中哺乳類部分的修改引起諸多注目。
參與評估分類專家會議(哺乳類類群)的裴家騏院長應邀撰文,由野保法的上路談起,回顧保育名錄的修訂原則如何修訂,並提出未來可能的討論方向。
延伸閱讀:深入了解臺灣原生鳥類保育等級調整之緣由——保育名錄大風吹,吹什麼?

  • 文/裴家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三十年前野保法上路

1989 年野保法(野生動物保育法)上路。根據它的精神,所有物種均應「被保育」;不過野保法對於瀕臨絕種(第一級)、珍貴稀有(第二級)和其他應予保育(第三級)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再提供了額外的保護條文。農委會於同年 8 月 4 日公告了第一份的保育類動物名錄。在本土物種部分,根據學者專家的實務經驗,當時共計列出了狐蝠、黑熊、雲豹、水獺等 4 種哺乳類為第一級,台灣獼猴、穿山甲、石虎、黃喉貂、麝香貓、白鼻心、棕簑貓、山羌、水鹿、長鬃山羊等 10 種為第二級;沒有哺乳類被列入第三級保育類名單。

為了提出可靠的保育類名錄,需要一個具有科學性的名錄修訂原則。圖/maxpixel

未正式採用的科學性的野生動物保育位階評估準則

1995 年,為了提出一個具有科學性的名錄修訂原則,以作為定期檢討保育類名錄時的依據,包括筆者在內的一些相關專家們,參考了「華盛頓公約附錄修訂標準」研提出了一個準則。這個準則運用時,每一個物種都會從:

(1) 野生族群的分布現況;(2) 野生族群中的成年個體數量;和 (3) 野生族群在未來的趨勢等三個項目分別給分,視該物種的現況給予1(狀況極佳)到5(狀況極差)的分數。

但考慮仍然有許多本土物種沒有很多數據性資料,在給分標準上還特別並列了「描述性標準(適用數據資料較少的物種)」「量化標準」。這三個項目的給分總和最低 3 分、最高 15 分,然如果是台灣的特有種動物,總分會再加 1 分,使得最高為 16 分。

該準則建議根據得分高低給予每個物種一個適當的保育地位。不過,若當中有任何一個項目為 5 分時,都應該對該物種立即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同時,為了謹慎起見,對於那些位處保育類門檻或自保育類名錄降為一般類之邊緣物種,則建議應該以觀察物種對待,並優先考慮對該物種進行調查;而對於近期(例如:2-5年)內有可能會被增列入保育類名錄者,也應該要註明並加強監測。

很可惜,這個我國第一個科學性的野生動物保育位階評估準則,當年並沒有被採用,而本土野生動物在那段時間中也一直都沒有定期的檢視其族群狀況,並根據變遷調整各物種的保育位階。

2008年的保育類名錄將石虎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示意圖,攝於印度蘇達班)圖/wikipedia

現行的「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

接下來要等到 2007 年底,「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想了解評估細節,請見:帶你深入了解臺灣原生鳥類保育等級調整之緣由)才正式成形,除了仍然維持 1995 年版的評分制度外,評分項目又增加了「分類地位」和「棲地面積消失之速率」、「被獵捕及利用之壓力」等三個項目,每一個物種的得分總和最低為 6 分,最高為 30 分。

同樣的,為了謹慎起見,評估項目中有兩項以上分數為 4 分,或單項(不含分類地位)為 5 分者,則應列入保育類名錄;另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無論獲得評分有多低,一個物種一次只能調降一級。進行評分時,由受邀的專家自行決定採用描述性或量化基準進行,大家都獨立按照同一準則給分,之後再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後,以共識決方式作為各物種得分的結論。這是國內首次採行具科學性、具一致性、可重複實施的名錄修訂辦法,有助於野生動物的保育。

2008年首次調整保育類名錄

這個要點在 2008 年年初首次使用來檢視本土的保育類名錄。當時,國內 20 幾位哺乳類專家參與評分,印象中獼猴、山羌和白鼻心就已經被評定為一般類物種的得分,但因為前述的調降級數的限制原則,在 2009 年公布的名錄檢討結果時,這三個第二級的物種就只被調降到第三級。同一次檢討中,石虎因為族群狀況極差,被從第二級調整到第一級,還有許多過去未被關注的蝙蝠物種,也都首次被納入名錄,期待可因此而獲得應該有的保育資源。

去(2017)年,林務局啟動第二次的名錄檢討工作,繼續使用同樣一套辦法,讓名錄的調整更加系統化,也更有制度。獼猴、山羌和白鼻心再次被幾乎是同一批專家評定為一般類的位階,而這項專家群的決定也在上個月底的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被接受了,近期應該就會正式的公告了。

2018 年臺灣哺乳類保育等級變動整理。資料來源:農委會公告。泛科學整理

逐步進入科學化管理的保育類位階調整

縱觀前述將近三十年的野保法歷史,前半段的時間依據的是一份野外資訊相對不足條件下所產生的保育類名錄,後半段則逐漸進入科學化管理的脈絡,保育類的位階決定也逐漸與各野生動物的族群現況相吻合,雖然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個值得支持的發展。

因為,只有符合實際族群狀況的保育類名錄,才能合理的根據需求來分配有限的保育資源。

就長遠來看,讓我國的保育類名錄持續的縮短(但千萬不是因為有物種滅絕),應該是一個像我們這樣如此強調自然保育的社會,大家要設定的努力方向。因此,不斷的有物種因狀況改善而「被降級」,也應該是可喜的事才對。

下一次的名錄檢討(應該至少每三年一次),應該要繼續用同一套辦法去實施。而不同等級保育位階的物種,應該要立法讓牠們可以實質的獲得與位階相符的保護措施與資源,並以追求降級為目標。同時,至少每十年要檢討一次這個保育類評估分類作業要點,以確保其內容跟得上野生動物科學資訊更新的速度。例如:我們持續在累積、更新對稀有物種和小體型物種的知識,就應該要反應在名錄的調整上。

後續值得討論的議題還有:是否要增加分級表列的制度;也就是說,若一個物種在台灣的分佈非常不均勻,而這物種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保育位階會有助於其保育或管理時,或許就值得採取分級表列的作法。

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台灣黑熊。圖/wikipedia

「分類地位」這個評分項目是否適合其實也值得後續討論。我們常用的「formosan(中文:台灣)」這個特有亞種的稱呼,至少出現在「台灣雲豹」、「台灣石虎」、「台灣穿山甲」、「台灣山羌」、「台灣水鹿」、「台灣野豬」等物種身上。但在國際期刊上投稿的時候,常常會收到審稿人對這個亞種名稱提出質疑,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牠們只是那個物種「在台灣的族群」,而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類地位。其他物種的案例應該還很多。換句話說,一個會有爭議的項目並不是好的評分項目。

再例如「被獵捕和利用壓力」這個項目。報載林務局承諾會加強寵物市場和山產店的監測,一但遭降級物種被發現有增加獵捕(利用)的趨勢時(這被視為是族群承受壓力增加的指標),就會再把牠們加回到保育類名錄中。但是,「有獵捕(利用)」或「有增加獵捕(利用)」都不代表對野外族群「一定會產生壓力而明顯減少數量」,科學化管理應該要避免使用不一定有相關性的指標,換句話說,在證明兩者相關性確實存在之前,野生族群的監測才是最直接的評量資訊。

對於獼猴遭降級的建議

台灣獼猴遭降級唯一般類哺乳動物,是本次保育類動物名單爭議的來源之一。圖/wikipedia

最後,我要對獼猴降級一事做些建議。很多人都認為獼猴降級是受到農民的壓力而成案的,但評分辦法中並沒有「造成的農損程度」這個項目,也就是說,兩者之間其實是無關的;不過,這個降級的結果也確實是農民多年來的要求與期待,這也沒錯。

正因為這樣,除了主管機關千萬不可以有從此事不關己的心態外,個人認為更應該要避免農民與環團間對立發展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因為說明不夠,而讓農民誤認為已經可以使用報復性手段時,即使只有極少數的農民採取激烈的手段去「懲罰」獼猴,都可能因此而讓所有受害的農民一起被污名化和醜化,惡化對立的現況。

為避免擦槍走火,除了說明與澄清外,建議政府或環團應該要更積極的協助農民去保護他們的農作物,讓農民實質看到非農民對減輕農損的努力,以及共同解決問題的態度,才有可能因此促成對話與合作,並選擇大家都認同的人道作法,來有效的預防為害的發生。

The post 為何調整保育名錄?獼猴降級與農損有關嗎?哺乳類保育類名錄檢討省思——保育名錄大風吹,吹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噪音能讓大腦的效能更好?──《偶然的科學》

$
0
0

惱人的噪音大有用處

製造震動

我們傾向把隨機的噪聲訊號當成不好的東西,但在許多系統中,無論是生物和技術,噪音其實都是個機會。勞拉.斯皮尼 (Laura Spinney) 認為,如果沒有噪音,你的大腦效能可能不及現在的一半。

噪音通常是一種討人厭的東西,任何曾在飛機航線下方生活過的人,或曾經嘗試聽遙遠調幅廣播電台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對工程師而言,噪音的隨機波動可謂天賜。

噪音通常是一種討人厭的東西,任何曾在飛機航線下方生活過的人都能深刻理解。圖/pixabay

二次大戰期間,空勤人員必須計算飛機的任務路線和炸彈軌跡,結果發現他們用來測量的儀器在空中的表現,竟然比在地面上好。空軍工程師很快找出原因;原來當飛機在空中移動時,機身會在很寬的頻率範圍內振動,偶然間有些頻率與移動中儀器零件共鳴頻率一致,讓零件震動,因而能更順暢地移動。然而,工程師不知道哪些頻率很重要,所以開始在儀器中放入小的震動馬達,希望能藉此引發共鳴。這是高頻脈動最早的應用,或是說,是人們蓄意添加隨機噪音的例子。

如今我們發現,演化比我們更早就懂得利用這個道理,生物早就在利用隨機訊號的好處。在某些情況下,加入微小噪音可以強化生物體對於環境的感知。例如比起在靜止的水裡,小龍蝦在湍流中更能偵測到細微的魚鰭活動。事實證明,在添加了一小段雜訊後,人類更能分辨螢幕上的模糊影像。

外部噪音增強大腦能力

在這些案例中,噪音源是在生物體外部,但卻引起一個有趣的問題:演化是否會將這種震動融入大腦之中?現在,有一群神經科學家宣稱,他們已發現神經迴路有「刻意製造噪音的設計」。如果這群人的說法正確,那麼震動可能是自然裡的共同特徵。噪音的操作定義是:一個頻率混亂的寬頻訊號。比方說,白噪音的嘶嘶聲,是由人耳可聽見的完整頻率,從最低到最高以相同量組成的。相較之下,有意義的非噪音訊號,則是把它們的能量都集中在相對較窄的頻譜上。

噪音能提高微弱訊號被偵測的可能性,這種現象稱為隨機共振(「隨機」單純表示隨機的模式)。隨機共振專門用於非線性系統,其中的輸出與輸入不成比例。神經元是非線性系統的一個好例子,只有當細胞膜上的電位達到臨界閥值時才會啟動;在這樣的系統中,不能達到閥值的微弱輸入,可藉由注入噪音而讓它升高到超過閥值的水準。

神經迴路有「刻意製造噪音的設計」。圖/pixibay

許多理論模型表示,隨機共振可改善神經元處理訊號的方式。此外,已有良好的實驗證據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增加外部噪音可以增強大腦的能力。隨機共振解釋了,為什麼湍流的水,有助於小龍蝦的感覺毛細胞偵測遠距離的魚鰭活動,以及為什麼噪音有助於人的肉眼看出模糊的圖像。外部噪音已被用來增強人類的表現,例如用人工耳蝸植入器,幫助人們聽見微弱的聲音,以及使用震動鞋墊減少中風患者的身體晃動。

大腦會自己產生噪音?果蠅的嗅覺系統研究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大腦會自己產生內部噪聲,以利用隨機共振的好處。然後,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格羅.米森伯克 (Gero Miesenböck) 出現了。米森伯克認為,果蠅有一個大腦迴路是嗅覺系統的一部分,專門用於產生噪音以增強大腦功能。他的發現對人類大腦很有意義,因為果蠅嗅覺系統的基本結構,不僅在所有昆蟲都很常見,在脊椎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包括人類在內。

為此,米森伯克並沒有馬上去找噪音,而是想解決一個已困擾嗅覺系統研究人員多年的謎團。

科學家利用果蠅研究大腦製造噪音之謎。圖/pixibay

果蠅的嗅覺系統是個巨大的神經迴路,從果蠅的觸角開始,大約有一千兩百個嗅覺受體神經元 (ORN) ,每個嗅覺受體神經元都攜帶單一種類的氣味受體分子;這裡大約有六十種不同的受體分子,因此約有六十種不同類型的受體神經元。

從觸角開始,特定氣味的受體神經元聚集在一個被稱為嗅神經球的節點上,與被稱為投射神經元的細胞進行突觸連接。每個嗅神經球只從唯一一種受體神經接收輸入訊號,所以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神經科學家假設每個投射神經元只會對單一氣味起反應。

但是,幾年前神經科學家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來自各個投射神經元的電子紀錄表示,它們有時也會回應並非由其受體神經元所取得的氣味。

然而,它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畢竟,每個嗅神經球都只從一種類型的受體神經元接收訊號。幾年前,米森伯克和他同事尚玉華 (Yuhua Shang) 在耶魯大學醫學院,致力於設法解決這個難題。

噪音讓神經更敏銳

他們使用一隻突變的蒼蠅,這隻蒼蠅所有連接到特定嗅神經球的受體神經元都不在了。於是,他們尋找其他可以連結到這隻蒼蠅之投射神經元的方式,結果發現一個之前沒人知道的「中間神經元」網絡,這網絡能將嗅神經球彼此連接,並在嗅神經球之間傳遞訊息。每當氣味出現時,這些「興奮性局部神經元」就會為投射神經元提供某種擴散而刺激性的輸入。

這個現象解決了人們眼前的問題,卻產生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系統中添加一些東西,便會失去氣味受體與投射神經元之間精確的一對一對應關係?「這似乎違反直覺,」米森伯克說,「為什麼要把清脆且鮮明的輸入訊號模糊化,把它弄得更吵雜?」他提出的假設是,噪音之所以會出現是有原因的。也許興奮性局部神經元刻意將噪音注入系統,如此便能利用隨機共振,讓微弱的氣味更容易被發現。

神經元會刻意將噪音注入系統。圖/pixibay

這些說法讓後續發生在感應輸入訊號上的現象變得合理起來。投射神經元將訊號發送到其他被稱為「肯揚恩細胞」 (Kenyon cell) 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位於被稱為蕈狀體的結構上,這結構與蒼蠅大腦學習與記憶的能力有關。每個肯揚恩細胞都接收許多來自投射神經元的輸入,但它們有極高的反應閥值,並且只在大量神經元同時發射時才會啟動。和其他氣體相比,這種投射神經元更容易對自己的對應氣體起反應,而每一個肯揚恩細胞只會針對單一氣體啟動,所以系統會重新取得特異性。

米森伯克的團隊還讀到1983年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神經生物學院的亞歷山大.鮑爾斯 (Alexander Borst) 所寫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一種連接嗅神經球的抑制性局部神經元網絡。米森伯克認為,這些神經元可能會對那些興奮性局部神經元產生反效果,從而阻礙了受體神經元的強烈訊號。

果蠅肯揚恩細胞研究的重要性

那麼,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去強化微弱的訊號,而弱化強烈的訊號呢?米森伯克認為,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出現,是為了消除極端的氣體濃度。「若直接把一朵花放在鼻子下面,你必須要在香味很淡及花朵盛開時,都能聞到花香味,並且認得出那是一朵玫瑰花,」他說,「必須有個機制能根據氣味濃度來消除變異,我們認為這正是中間層在做的事情。」

不論濃或淡,我們都能辨認出玫瑰花的香氣。圖/pixibay

米森伯克的團隊仍在想辦法證明「刻意製造噪音的設計」之存在,為此而付出努力。藉由改變局部神經元,他們希望知道如何改變噪音量。米森伯克預測,在完全靜音的環境下,微弱的氣體就不太可能觸發肯揚恩細胞;另一個預測則是,果蠅對於微弱氣味的反應,將變得不那麼敏感。關於這點,研究人員可以透過觀察牠們如何避免不好的氣味,來進行測試。

然而這種做法很麻煩,其中部分原因在於,研究人員不知道果蠅腦中有多少局部神經元。如果他們想看到預設的結果,就必須對果蠅進行大幅改造。

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希望能在哺乳類動物大腦中看到類似的事情。但是,牛津大學的托馬斯.克勞斯伯格 (Thomas Klausberger) 認為,要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發現類似果蠅局部神經元製造噪音的細胞,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克勞斯伯格已在老鼠的海馬體中,發現了新型的中間神經元,這種結構之所以會被拿來和昆蟲的蕈狀體相比,是因為它在學習和記憶上扮演的作用。他指出,單單海馬體的一個區域,就包含了至少二十一種不同類型的中間神經元。

適度的噪音有利動物行為

1993年,聖路易斯的密蘇里大學生物物理學家弗蘭克.莫斯 (Frank Moss) 做了小龍蝦研究。長期以來,莫斯一直懷疑動物會利用隨機共振,藉此提高牠們生殖的成功率,而米森伯克的發現也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斯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外部施加的噪音,能透過隨機共振發揮作用。他用匙吻鱘做實驗,這種魚會利用鼻子裡的電感應器偵測浮游生物(牠們的自然獵物)發出的微弱電子訊號,以此尋找食物。莫斯把一隻匙吻鱘放入一個含有浮游生物的水箱裡,並附上兩個會以隨機變化的電場形式產生噪音的電極。當他測量噪音的影響時,發現有個中間振幅可讓魚獵食的成功率顯著增加。

匙吻鱘長長的鼻子內部有電感應器。圖/wikipedia

當噪音的水準是中等的時候,鱘魚會出現最佳表現,這是隨機共振的特徵之一:噪音太小,訊號沒有達到閥值;噪音太多的話,訊號又會被噪音淹沒。因此,噪音和益處之間的關係,像是一個顛倒的 U 形。

莫斯後來將注意力轉移到被稱為水蚤或魚蝨的小型水生甲殼類動物身上,牠們為生物體內會產生的隨機共振提供了另一個證據。

水蚤有種覓食特性。牠們在尋找食物時,會依循一系列跳躍、暫停、轉角和再跳的動作行動。用肉眼來看,轉角的變化看起來很隨機。

但莫斯不這麼認為。他和他同事拍攝了五個不同種類的水蚤,在淺水池裡找尋食物的影片,並測量了數百個轉角角度。當他們在繪製這些角度的頻率分布圖時,發現這些轉角並非全都是隨機的,因為有些轉角比其他角度更頻繁出現。這些轉角的整體分布,可用被稱為「噪音強度」的參數進行數學描述,這是我們測量噪音的隨機程度方法。

接著,他們使用不同的噪音強度,在電腦上模擬水蚤的覓食活動。結果發現,最成功的覓食策略,是利用他們在真正水蚤實驗中測量到的噪音強度水準。根據經典的倒 U 型隨機共振,較低或較高的噪音強度會降低覓食的成功率。雖然沒有人知道,水蚤究竟如何知道牠們該如何分配轉角,但莫斯的團隊認為,這就是隨機共振的一個實例,而這種隨機共振一定是在水蚤體內產生的,也許是在大腦之中。他認為,最佳的噪音強度必須是天擇的產物,因為採用這種強度的水蚤會發現更多食物,從而最大化其適應能力。

大腦製造的噪音真的是噪音嗎?

然而,生物系統會利用體內產生的噪音,這樣的想法仍然有問題。其中一個大問題是,果蠅的局部神經元所製造的噪音,是真正的噪音嗎?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氣工程師巴特.柯斯可 (Bart Kosko) ,是2006年出版的《噪音》一書作者,他說他不相信是這樣的。

噪音有嚴格的數學定義;而在複雜的生物系統中,看起來像噪音的東西,往往被證明是從別處跑出來的訊號。柯斯可說:「我們要做的是把那種『噪音』源拿來,並說明它們具有噪音在統計上的痕跡。如果不是真正的噪音,那麼根據定義,就不會有隨機共鳴。」

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捷爾吉.布茲薩奇 (György Buzsáki) 更進一步認為,如果大腦中有某些東西可以讓微弱訊號增長到閥值,那東西不太可能是噪音。「製造噪音可是一件非常耗費成本的事,」他說,「一個好的系統,比如我們預設的大腦,可是負擔不起這個成本。」

製造噪音對大腦來說是一件非常耗費成本的事。圖/pixabay

布茲薩奇同意米森伯克的觀點,認為那可能是一種類似噪音的訊號,可以用來調節哺乳動物的大腦活動,但沒必要引起專門製造噪音的迴路;相反地,他點出腦部會產生的自發性神經活動 。

神經元有兩種類型的活動,分別是自發和誘發。自發性活動不需要外部刺激即可獨立發生,而誘發性活動則是對外部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神經科學家對自發性活動很有興趣,因為它能讓人腦產生更高的心智活動。自發性活動可以在神經元網絡上傳播,而神經同步發射的暫態期約為每秒四十個尖波。有人認為,所謂的伽馬波就是一種結合不同認知過程的方法,藉此產生感知。

布茲薩奇說,微弱傳入的訊號可以搭在這些自發性的活動波上,藉此提升到閥值以上。這是一種提高微弱訊號的更省成本方法,因為自發性活動消耗的能量很少。

當然,這兩種可能性之間有個關鍵的相似處,就是兩者都是有一個訊號推動另一個訊號超過閥值。「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米森伯克說。但是,對於瞭解大腦的基本運作,以及為了讓我們在未來可能利用隨機噪音和感官輔助器(例如視網膜植入物)的隨機共振現象來說,這些細節很重要。

我們必須多等待一些時間,才能瞭解天擇創造出的大腦,是否內建了一個隨機的噪音產生器,或是大腦只能借用其他神經訊號當作噪音。無論是哪種方式,果蠅的大腦似乎都不能在沒有任何震動之下運作,所以我們的大腦可能也在震動。

 

 

本文選自泛科學2018年7月選書《偶然的科學:好運、隨機及機率背後的秘密》,八旗文化。

The post 噪音能讓大腦的效能更好?──《偶然的科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別隨便叫醒做夢的人,但叫醒海狗沒關係?快速動眼期與哺乳動物睡眠之謎──《科學月刊》

$
0
0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科學月刊》總編輯。

睡眠為我們最熟悉的生理現象之一。圖/pxhere

「人的一生不外是吃飯睡覺」,從這個觀點來看,睡覺,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生理現象之一。粗略的估算,一般人在一生當中,約有30%的時間處於這樣的生理狀態之中。睡眠品質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長期的睡眠不良會降低我們對事物的專注程度,使得食慾增加,並且讓我們的脾氣變得更為暴躁與易怒。

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臺灣目前慢性睡眠障礙的盛行率為20.2%,平均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民眾長年深受失眠之苦。透過科學的研究,目前我們對於睡眠的生理現象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於它的全貌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我們需要多久的睡眠?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所宣稱的一天只睡4小時,到底是勤勉的象徵,抑或是對身體健康的慢性戕害?

別隨便把做夢的人叫醒,快速動眼期很重要阿!

透過腦波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的幫助,科學家們很早以前就發現人類的睡眠是由2種截然不同的生理狀態交替出現而完成,並且依據其特徵,區分為快速動眼期 (rapid eye movement, REM) 以及非快速動眼期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在一段完整的睡眠當中,人類大約需要經歷4~5次的「非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的循環。

非快速動眼期的生理狀態,在概念上似乎比較與我們傳統對「休息」的想像相符合;這時期的腦波所呈現的是和緩的、特殊的波形;而快速動眼期則是相當有趣的一種生理狀態,從腦波圖的研究顯示,此時大腦的活動與人清醒時的狀態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又被稱為「弔詭的睡眠  (paradoxical sleep)」。

快速動眼期的存在對人類睡眠的品質其實相當重要,科學家嘗試著用一種稱為剝奪快速動眼期的睡眠實驗:受試者需頭戴腦波電極入睡,然後在進入快速動眼期時將其強制喚醒。研究結果顯示,當這些被喚醒的受試者再度進入夢鄉時,由於先前的快速動眼期被干擾中斷,造成有補償性的生理反應發生,在生理學上稱之為快速動眼期反彈 (REM rebound) 的睡眠現象;這些受試者在整晚睡眠當中,快速動眼期所花費的時間則比一般睡眠時平均增加19.2~26.6%。

圖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 (Polysomnography, PSG) 的快速動眼期階段紀錄,紅框標示處為腦波圖,紅線處則為眼球運動狀況。圖/wikipedia

鴨嘴獸睡覺和海豚睡覺差很多!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動物在睡眠表現上也具有南轅北轍的差異。概略的來說,高等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及部分的爬蟲類)才具有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當然,快速動眼期在不同物種的睡眠占比有相當大的差異。從資料中可發現,掠食者的睡眠中,其所佔的比例較被捕食者來得高。

而在動物發育過程當中,快速動眼期在整個睡眠當中所出現的時機也會隨著物種有相當程度的不同,例如鴨嘴獸,這種相當於原始的哺乳動物,幼年期時期每天的快速動眼期睡眠可高達8小時;而海洋哺乳動物當中,鯨豚類動物的幼兒則直至發育階段的晚期,才會有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現象發生。

如同人類,快速動眼期對動物的睡眠也是相當的重要。在針對大鼠 (rat) 進行連續一周的剝奪快速動眼期的睡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受試大鼠會有體重減輕、失溫甚至死亡的發生,顯示快速動眼期對高等動物的重要性。

科學家針對大鼠進行睡眠實驗,發現了快速動眼期對於高等生物的重要性。圖/pixabay

北方海狗的奇葩睡覺模式之謎

不僅如此,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其睡眠其實跟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同。先前的研究顯示,鯨豚類的生物具有「半腦入眠」的特異功能,運用輪班的方式讓左右半球的大腦輪流的睡覺,以因應海上生活中需要時時保持警覺的特殊要求。畢竟對於用肺呼吸的生物而言,水中的環境仍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再怎麼疲累,還是要定期的呼吸換氣,以免被淹死。

北方海狗 (Callorhinus ursinus),是一種生活於北太平洋中、體型最大並且會隨著季節遷徙的動物,每年冬天會到達美國加州中部的海灘避寒,然後在夏季時會回到太平洋北端白令海峽區域生活。一年當中,北方海狗會花費8個月的時間進行往返南北的長途旅行,這段期間北方海狗會維持與海岸線保持至少10英里以上的距離,從不上岸落腳,行蹤相當的神祕。

北方海狗會花費8個月的時間進行遷徙。圖/wikipedia

如同鯨豚類動物一樣,北方海狗在演化上也發展出「半腦入眠」的特異功能,來因應長期的海上生活上的凶險,此時海狗的睡眠當中,也如同鯨豚動物一般,鮮少有快速動眼期形態的睡眠出現。不過,當北方海狗恢復陸地生活時,睡眠的型態則恢復到2種動眼期交替出現的現象,就如同一般陸地哺乳動物的睡眠狀態。基於北方海狗生理上的特殊性,使得科學家們想透過北方海狗的睡眠研究,來瞭解哺乳動物睡眠當中快速動眼期發生的生理意義之謎。

科學家們以機構中豢養的4隻北方海狗進行相關研究,並設計了一個可供高度調整的平台,來操控這些海狗在陸地或水中進行睡眠。這些受試的北方海狗在研究進行時也需要安裝各式的電極,監控腦波、心電圖以及肌電圖的訊息變化,即時掌握受試海狗的生理狀態。

這篇登在於《當今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期刊的最新研究結果令人玩味,當他們針對陸地睡眠狀態下的海狗進行剝奪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研究顯示受試海狗再度入睡之後,並未出現先前出現於人類與大鼠研究中快速動眼期反彈的睡眠現象,且在實驗連續進行長達數周後,北方海狗也沒有如同在大鼠研究中,具有體重減輕等不良影響,從外部觀察或生理監控所得到的數據,均無法看到剝奪快速動眼期後對北方海狗有任何的生理影響。

快速動眼期在高等動物睡眠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仍眾說紛紜;有些科學家認為快速動眼期的存在跟學習與記憶重整有關,也有人認為快速動眼期與生理上的節律性相連結,不過不論是哪種可能,對北方海狗而言,快速動眼期在睡眠上的重要性似乎是不存在的。

執行本研究的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西格爾 (Jerome Siegel) 教授研究團隊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解釋來說明這樣的現象,他們認為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北方海狗,在陸地睡眠中快速動眼期的發生可能與保持大腦溫度有關,海上生活時由於隨時有一個大腦保持運作,似乎就沒有快速動眼期發生,用以提升大腦溫度的必要。當然,並非所有的學者都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無疑的,北方海狗的特殊體質,或許正可以成為我們釐清快速動眼期在高等脊椎動物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成為未來更為深入了解睡眠生理現象的一塊敲門磚。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18年7月號〉

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8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

 





The post 別隨便叫醒做夢的人,但叫醒海狗沒關係?快速動眼期與哺乳動物睡眠之謎──《科學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該把家裡的蜘蛛殺掉嗎?

$
0
0

蜘蛛超邪惡,最好趕盡殺絕?

蜘蛛似乎常跟一些巫術啦、詛咒啦等等較黑暗的意象連結在一起,不知為何總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雖然偶爾也可以看到可愛的蜘蛛(比如湯姆‧霍蘭德演的那隻),但如果在家裡突然看到了蜘蛛,或許有些人還是很想殺生的。

大俠且慢!在您使出黯然銷魂掌之前,先讓我們好好認識一下這些小生物。

先別殺牠,拜託!圖/giphy

這些出現在我們家中的蜘蛛們有時是意外被困住,有時是短暫造訪,當然也有部分蜘蛛十分享受室內環境,甚至願意定居在此,順便繁衍個後代。

蜘蛛們通常都會偷偷躲在角落,不過人生總有意外,偶爾牠們也會不小心跑出來跟你大眼瞪小眼,但請不要太擔心,這些蜘蛛則通常不具攻擊性也不太危險。牠們其實自帶不少附加價值,不僅會吃掉害蟲,甚至也會將其他蜘蛛也連帶吃了。

蜘蛛大調查,小鄰居是好幫手

為了瞭解一下家裡的蜘蛛們,美國曾有一個研究就專門分析了 50 個北卡羅萊納州的家庭,為那些住在家裡的節肢動物房客做了紀錄。(沒錯,蜘蛛是截肢動物,但牠們不、是、昆、蟲喔~)研究人員只針對肉眼可看見的樣本進行觀察和採集,包括了書櫃後面、床底下等等地方,但那種藏在天花板裡的可就不在調查範圍中了。

他們發現到,這 50 處地方全部都有蜘蛛,而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姬蛛科 (Theridiidae) 和幽靈蛛科 (Pholcidae)。這兩種蜘蛛都會結網,然後待在上頭等待獵物自投羅網。不過呢,幽靈蛛科的蜘蛛偶爾會離開自己的網,反而偷偷跑到其他蜘蛛的網上,裝扮獵物把牠的同胞吃掉。(超級心機啊……

美艷的黑寡婦蜘蛛 (Latrodectus mactans) 也屬於姬蛛科。By Marshal Hedin – Flickr: Latrodectus hesperus (F Theridiida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雖然蜘蛛是廣食性的掠食者,也就是說牠們幾乎能吃所有抓得到的東西,但牠們會規律地捕食那些煩人的害蟲,甚至是一些像是蚊子等等會傳染疾病的昆蟲。而在非洲地區,甚至有一種會跳起來的蜘蛛,特別喜歡捕食吸完血的蚊子。所以,當你痛下殺手時,你不只是殺了那可憐的小玩意兒,更同時消滅了家裡非常重要的掠食者。

有毒卻無害的小傢伙

你可能覺得「我就是怕蜘蛛啊!牠們那麼多隻腳又有毒……」但大部分蜘蛛的毒液其實挺弱的,對人類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更別說牠們的牙還不一定能穿透你的皮呢!(皮是有多厚 XD

另一方面,雖然電影跟小說裡常常演到可怕又會吃人的蜘蛛,但是牠們其實比較喜歡躲開人類,因為我們對牠們來說可是非常恐怖的龐大存在。事實上,被蜘蛛咬到的案例實在是非常少見,雖然有些特殊種類的毒性較強,像是寡婦蜘蛛 (widow spiders) 和棕色遁蛛 (recluses),但牠們並不常咬人,也很少引發嚴重問題。

可怕的阿辣哥只出現在小說裡面,真正的蜘蛛沒這麼嚇人啦。圖/harrypotter canon wikia

蜘蛛尿尿會讓嘴角發炎?

那那那……萬一牠在我身上尿尿呢?

老一輩的人常說嘴角起泡是因為「蜘蛛尿尿」,許多長相不討喜的「喇牙」(白額高腳蛛Heteropoda venatoria)更因此無辜冤死。然而,「蜘蛛尿尿會讓嘴角潰爛」的說法只是誤傳,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論述有什麼問題,首先,我們來仔細看看蜘蛛的結構:

雌蜘蛛內部構造模式。圖/台灣常見蜘蛛圖鑑

發現了嗎,蜘蛛根本就沒有腎臟,自然不會產生出什麼「尿液」,至於牠們的排泄物,基本上對於人類是無害的。

喇牙:我不會「尿尿」啦QQ 圖 / Wikimedia commons

嘴角發炎的現象其實是體內的病毒引起的,每當我們免疫力較差時,就容易患上口腔型皰疹。此外,如果不小心沾染到隱翅蟲的體液也有可能會造成皮膚潰爛,總之,這些跟蜘蛛都完全沒有關係,別再讓牠背黑鍋啦!

如果你真的無法忍受你的家裡、車庫或任何地方出現蜘蛛,你可以試著困住牠然後將牠放生,而不是直接打爆牠,牠會自己找到別的出口,真的。

下次看到蜘蛛,請別打爆牠。圖/長輩圖產生器製作。

當然啦,如果你不介意看到牠們,請記得,牠們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事實上,就算你沒看見,牠們也依舊在那裡,所以下次如果看到蜘蛛出現了,請試著和牠們和平共存吧!

參考資料:

The post 該把家裡的蜘蛛殺掉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59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