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高鐵站附近,直線距離不到 2 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僥倖逃過了三面光水泥化的命運。兩岸依然竹林成蔭,溪底仍是卵石交錯,乾淨的水流日夜不斷向筏子溪奔去。
誰也沒有想到,這溪裡居然住著祕密客:一種神秘淡水紐蟲,學名為 Apatronemertes albimaculosa,中文名稱定為「白斑迷地紐蟲」。而且這個發現,其實是此種淡水紐蟲世界上第二筆野外記錄?
且讓我娓娓道來。
紐蟲?那是什麼?
對多數讀者而言,紐蟲這名稱聽起來想必陌生至極。這也難怪,畢竟紐蟲所屬的紐形動物門(Nemertina)是一個僅有一千三百種左右的小門,對比一下,長相相近的扁形動物門光是自由生活的渦蟲就有 4500 種左右,你就知道紐形動物門真的很小。
絕大部分的紐蟲都住在海裡而且還底棲,平常只在海底泥沙石縫海藻間活動,過著就算是潛水愛好者也不容易看到的小日子。種類少又低調度日,也難怪紐蟲這麼不為人所知了。
以下是幾種海裡的紐蟲的影片
不過,紐蟲這類動物雖然低調度日,卻也稱得上是曖曖內含光,有些令人玩味的特徵值得一提。
首先,紐形動物門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的一位海仙女 Nemertes 之名。傳說這位海仙女及其眾多姊妹們屬於自然幻化的精靈,擁有藍色的頭髮。或許是因為紐蟲經常帶有鮮艷的體色和線條,扁而長的身形在海中飄盪有如傳說中海仙女的長髮,因此得到這樣的美稱。
不消說,紐蟲的英文俗名「Ribbon worm」和中文俗名裡的「紐」字,想必也是由紐蟲長而扁的多彩身形如同緞帶和紐帶,因此得名。
海仙女的藍色長髮當如此種紐蟲吧
雖然紐蟲身形扁長多彩又在水中飄逸,看來弱不禁風,但紐蟲可不是吃素的動物。大多數的紐蟲屬於捕食者,以同樣底棲的環節動物、雙殼貝或甲殼類甚至魚類為食;少數則為以屍體為食的清除者;或者是以棲身於軟體動物外套腔裡並分一杯羹的共生方式過活。
紐蟲捕食多毛類
紐蟲捕食成功並吞食多毛類
不僅如此,紐蟲最特別之處在於擁有超長的吻,這條長吻由體壁向內翻折而成,平時若無其事地收在體內的吻腔中隱藏殺機,當獵物出現時紐蟲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體液打入吻腔,讓吻閃電般往外翻出纏黏,並以吻上的有毒黏液或刺針制服獵物,簡直就是七種武器之首!(才不是)
更妙的是有些紐蟲的吻還具有分支,當吻翻出攻擊獵物時根本就像閃電四處奔流一樣的霸氣。這種畫面太過驚奇一般人南以得見,還好水管上有一些目擊者留下來的影片,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
吻具有分支的紐蟲
海洋之外,少之又少的淡水紐蟲
雖然絕大多數的紐蟲都住在海裡,但是生命總有例外,有那麼極少數 22 種紐蟲偏偏就住進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淡水水域;甚至還有少數中的少數、僅僅寥寥數種的紐蟲竟然成了陸生種類。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介紹這種台灣第一次記錄到、也是全世界第二筆野外記錄的白斑迷地紐蟲 Apatronemertes albimaculosa 。
打從首次被發現開始,白斑迷地紐蟲的身世就一直是個謎。
1974 年,在德國杜賽朵夫市立水族館和動物園商店的淡水缸裡,首次發現了這個種類的淡水紐蟲,既然是在淡水缸裡被發現,幾乎可以確定這種淡水紐蟲是原生自某個未知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然後被人為引入到德國。因此,描述此種紐蟲的科學家將其屬名取為「Apatronemertes」,意思是「沒有(A-,no)故土(patro-,fatherland)的紐蟲(nemertes)」,然後再將種名取為 albimaculosa,意指其體表的細碎白斑。
是說,在台灣這一篇新紀錄種研究報告發表後,該如何以中文稱呼這種紐蟲還真讓人絞盡腦汁。按照屬名直翻,本來想要叫它白斑「無父」紐蟲,但這樣太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這種紐蟲行孤雌生殖,實在不妥;若是轉個彎叫它白斑「失根」紐蟲或白斑「漂泊」紐蟲,也可能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種善於游泳、在水體層活動的淡水紐蟲,還是不好。
最後靈光一閃,決定叫它白斑「迷地」紐蟲,以指明其沒有故土的發現歷史,順便跟星際大戰的迷地原蟲沾了點光,誰叫它紅色的身體一副邪惡勢力的光劍模樣……
白斑迷地紐蟲的原鄉何處?
回到白斑迷地紐蟲的發現史,有趣的是,彷彿命名就定下未來的命運般,在首次發現後的 40 年間,白斑迷地紐蟲接連在奧地利、西班牙、美國及日本的商店或私人淡水缸裡出現,而且總是在水族缸中的水草基部發現它的蹤影,於是更加確定它應該是在水草貿易的過程中被夾帶到各地,但原產地依然成謎。
直到 2017 年,終於在巴拿馬運河旁小池塘裡半露頭的石塊枝條下發現了野生的白斑迷地紐蟲,這全世界第一筆的野外記錄也讓始終成謎的原產地露出了一點曙光。話雖如此,巴拿馬運河身為繁忙的海運交通要道,來自各地的船隻的壓艙水和船體結垢,很可能無意間將這種淡水紐蟲引入巴拿馬運河和鄰近水域然後被人發現,因此白斑迷地紐蟲到底是不是產自中美洲一帶的淡水域,還是很難說得準。
白斑迷地紐蟲的台灣記錄透漏了什麼?
2018 年中,我在台中高鐵站附近的小溪裡尋找一些蛭類,翻著溪底的石頭就翻到幾隻古怪的紅色長條動物,當時直覺告訴我這恐怕是淡水紐蟲之類的罕見類群,所以就收了起來泡成標本。因緣際會之下,這些標本透過我的日本研究夥伴、京都大學中野隆文教授,轉到了專做紐蟲系統分類的北海道大學柁原宏教授手上,於是成就了這世界第二筆的白斑迷地紐蟲野外記錄。
話說回來,在台灣發現白斑迷地紐蟲的這筆記錄,不只讓我們知道「原來台灣有淡水紐蟲」、「原來台灣有白斑迷地紐蟲這種淡水紐蟲」、以及「這是世界第二筆的野外記錄」,也進一步暗示了白斑迷地紐蟲的原產地或許不在首筆野外記錄所在的巴拿馬或中美洲,而是在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
因為放眼望去,同屬於異紐目(Heteronemertea)的其他五種半淡鹹水/淡水紐蟲有四種產於日本、俄羅斯、中國、韓國、印尼等亞洲地區,再加上在台灣溪流裡發現的白斑迷地紐蟲,讓「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乃是異紐目其下半淡鹹水/淡水紐蟲的起源地」這個假說更添說服力。
更何況,白斑迷地紐蟲在台灣的發現地只是一條不起眼小溪,在急劇開發的台中市裡苟延殘喘,部份河段僥倖維持天然,周圍居民會在裡面養魚,幼稚園老師會帶小朋友來玩水。並不像巴拿馬運河那樣是條高度繁忙、各地物種都有可能被意外引入的交通要道,於是也更加提昇了白斑迷地紐蟲原產於熱帶/亞熱帶亞洲的可能性。
淡水紐蟲尚待研究
最後分享一個淡水紐蟲的新聞:在 2013、2015、和 2017-2019 年,韓國的漢江都遭遇了某種淡水紐蟲的大爆發,當地漁民用來捕撈日本鰻鰻線的網子裡面沒撈到幾隻鰻線,反而是塞滿了暗紅色的淡水紐蟲,其重量甚至高達所有收穫的 90%,因而嚴重影響了當地鰻線漁民的生計。
後來經由研究確認,此種淡水紐蟲為殷氏草澤紐蟲 Yininemertes pratensis (Sun & Lu, 1998),至於為什麼這種淡水紐蟲突然在漢江大爆發,又是否跟鰻線收穫量日漸衰退有所關聯,到現在依然是個謎。
我們何其有幸,終於開始認識這麼神秘的淡水紐蟲,現在只盼台中市政府及各地方政府不要吃飽撐著胡亂整治野溪,否則還來不及更加了解牠們,牠們恐怕就要消失了唉……
參考資料
- Wikipedia: Nemerta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 Kajihara, H., Kato, A., Nakano, T., & Lai, Y. T. (2020). Occurrence of the freshwater heteronemertean Apatronemertes albimaculosa (Nemertea: Pilidiophora) in Taiwan. Taiwania, 65(1), 81-85.
- Park, T., Lee, S. H., Sun, S. C., & Kajihara, H. (2019).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n Yininemertes pratensis (Nemertea, Pilidiophora, Heteronemertea) from the Han River Estuary, South Korea, and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within the family Lineidae. ZooKeys, 852, 31.
- Kajihara, H., Takibata, M., & Grygier, M. J. (2016). Occurrence and molecular barcode of the freshwater heteronemertean Apatronemertes albimaculosa (Nemertea: Pilidiophora) from Japan. Species Diversity, 21(2), 105-110.
- Shichun, S., & Jingrang, L. (1998).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heteronemertean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Hydrobiologia, 367(1-3), 175-187.
The post 大隱隱於市:神秘淡水紐蟲在台現身,世上第二筆野外記錄!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