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動物世界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59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麒~麟麒~麟,你的脖子怎麼那麼長?

$
0
0

數百年來,長頸鹿始終是個話題動物,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長成這副德行──頭上長了鹿由器長頸鹿角(正式名稱還真的叫長頸鹿角)、身上有著窗型冷氣斑紋、以及符合高瞻計畫的長脖子。俗話說得好:「好頸,不長。」但長頸鹿顯然壞壞得,種種極具特色的外型引爆科學家爭論長達數十年。

以前課本說長脖子可以帶來覓食優勢?

對許多人來說,長頸鹿第一次正經八百地出現在課本裡,應該是國中生物課教到拉馬克「用進廢退說」與達爾文「天擇說」的理論時,用來呈現二者思想不同的例子。

Evolution。source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課本的討論,拉馬克認為生物會受到環境影響改變特徵,並把改變後的特徵遺傳給下一代,因此長頸鹿想必是為了吃更高處的樹葉因而不斷伸長脖子,一代代累積下來才有了今天的長頸鹿;而達爾文認為,是遺傳上的突變造成了各種脖子長短不一的長頸鹿,由脖子較長的長頸鹿獲得了覓食優勢,因而能繁衍後代保留自己的特徵。

今天我們姑且不細論拉達大戰核心思想的差異,但可以從中看出端倪的是,當時的風氣認為長頸鹿的長脖子是基於「覓食優勢」而留存下來的演化結果。這也就成了許多人接受的設定。

可惡長頸鹿果然是吃貨嗎?性擇假說出爐

時間快轉到 1963 年,布朗尼 (A. Brownlee)提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在《Nature》上一篇簡短的文章中提到:「長頸鹿的修長身型(dolichomorphic structuro) 不論在年輕、年老、雄性或雌性身上,都應有相似用途,而非僅僅在旱季發揮作用;同時如此身材所造就的體型與身高,也讓長頸鹿得以躲避與抵禦獵食者,以及獲得其他生物難以企及的食物來源。」布朗尼認為,如果長頸的覓食優勢僅僅發揮在雄性身上是不足的,因為體型較小的雌性、年幼的長頸鹿即使有長脖子,但因為不夠高與依然沒有減少與其他食草動物競爭的壓力。但所有長頸鹿勢必有一個不論老幼雄雌都需要面對的天擇壓力,才足以使長頸鹿演化成如今的體態。

無獨有偶,1996 年羅伯.西門斯 (Robert E. Simmons) 與盧.西伯斯 (Lue Scheepers) 也同樣對覓食假說開炮,在他們的論文中提及據觀察,長頸鹿即便在覓食壓力最大的旱季,也仍從低矮的灌木取食;雌長頸鹿更是有超過一半的進食時間,脖子都保持水平(horizontal)。此外,不論雄或雌長頸鹿,把脖子彎曲 (bent) 都是牠們進食速度最快、也最常採用的用餐姿勢。

長頸鹿大多在脖子保持水平的情況下進食。圖/by Rothchild’s Giraffe Project & Zoe Mullersource。

種種跡象似乎都指出,長頸鹿壓根就沒有打算用長脖子好好吃飯呀!因此西門斯與西伯斯另闢蹊徑,提出了另一個當今也時常聽聞的假說:性擇假說

才不「吃」這一套!人家的300公分是拿來打架追妹的!

俗話說的好,沒吃過長頸鹿也看過長頸鹿打架。長頸鹿在打架的時候有一項其他動物都望塵莫及的技能──脖鬥。雖然我們經常聽到長頸鹿與我們一樣頸骨都是七根的冷知識,但更有趣的是長頸鹿頸骨間的關節比我們的更加靈活。大多數哺乳類的頸椎都是靠寰枕關節 (atlanto-occipital joint) 與寰樞關節 (Atlanto-axial joint) 來活動,可以做到如點頭、搖頭、轉頭等動作,但也僅只於此;不過長頸鹿的強「項」在於呢,他們的頸椎具有球窩關節 (Ball and socket joint) 這種僅出現在人類肩關節、髖關節靈活程度最大的關節。

長頸鹿頸椎獨特的球窩關節大幅提升脖子的靈活度。圖/by Dino Pulerà

是以長頸鹿堪稱被耽誤的重金屬樂手(?),其脖子靈活程度甚至足以用來打鬥;也由於二西認為雄長頸鹿不論是在頸椎長度、生長期與骨頭厚度都比雌長頸鹿來的多,因此提出長頸鹿之所以長脖子,正是因為這樣的特徵賦予了雄長頸鹿求偶優勢、雌長頸鹿也偏愛如此高脖子的雄長頸鹿,才一路驅使長頸鹿走上長頸之途。

然而好頸不長(X),對於哪些特徵符合性擇,當然不是科學家隨便說說就算。往昔對性擇特徵的條件,包含:缺乏直接生存效益、明顯存在性別差異、增加生存成本、相較於其他身體部位獨立增長且更加迅速等四大條件。

2009 年米契爾 (G. Mitchell) 團隊指出二西在統計上的錯誤──未將體重差異納入校正──因而駁斥了二西的說法。米契爾在測量過 17 雄 21 雌共計 38 隻長頸鹿後,發現其實在相同體重量級下,長頸鹿的脖子並不具備性別差異。可別小看米契爾他老人家,打了二西一巴掌不夠,四年後的 2013 年又發一篇規模更大、數據更詳細的研究反手再一巴掌史稱契爾不捨

眼看眾科學家「脖鬥」至此,但還記得 1963 年布朗尼在《自然》期刊上的發表嗎?同一篇文章布朗尼其實還提出另一個假說──散熱假說

就要當個冰麒麟:散熱假說

布朗尼曰:「Schreider 也曾討論過(身形的)價值何在,以某些生活在炎熱氣候的人種為例,修長的身形有助於散熱。那麼同樣生活在炎熱氣候的長頸鹿,其修長身形的功能也應如是。」

自此科學家們對長頸鹿的探討已經跳脫單一的「長頸」,而是更加全面的對人家品頭論足起來,這世界對高個子畢竟是很有意見的

而要說到散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體表面積/身體質量的比例,那麼長頸鹿獨特的身體構形是不是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大表面積呢?布朗尼並沒有給出相應的數據來支持他的假說,直到 2017 年米契爾(對就是同一位)以 60 隻長頸鹿召喚了新論文《長頸鹿的體表面積與溫度調節》(Body surface area and thermoregulation in giraffes)。

米契爾分別測量長頸鹿的七個部位來計算皮膚面積。圖/(Mitchell, 2017)

過去科學家對哺乳動物的測量多出自假定哺乳動物為圓柱體的估算,這樣的方法確實在一般短脖子的哺乳類如牛羚、山羊與犀牛等等動物身上相當實用,不僅度量方便準確度也不差。不過到了長頸鹿身上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人家的身形可離圓柱體有點遠啊,因此米契爾決定老老實實地將長頸鹿一分為七,分別測量頭部、頸部、軀幹、前大腿、前小腿、後大腿與後小腿的表面積,如意算盤打的是得出長頸鹿超乎常獸的表面積,藉此得證長頸鹿確實是藉由獨特的身形來達到散熱降溫功能──但結果大出所料。

加總後的長頸鹿體表面積,跟同質量的哺乳類根本沒差別!

表面積一樣大,乾坤大挪皮散熱更有效

米契爾眉頭一皺,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這與預期相反,需要解釋。」回頭檢視數據時他發現,長頸鹿的身軀(從脖子基部到尾巴基部)與大腿 (trunk and upper legs) 比起其他同質量圓柱形哺乳類,在比例上要來的短;而脖子與小腿 (neck and lower legs) 則長得多──換言之,長頸鹿從軀幹與大腿省下來的表面積,全拿去給脖子與小腿了。

米契爾解釋道,長頸鹿修長的脖子與小腿由於半徑較小,且移動速度高,不僅賦予了該部位較高的導熱係數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同時在路易斯方程式 (Lewis Relationship) 的計算裡,同樣提升了蒸發熱係數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且提升移動速度更進一步加強了熱對流的效率──白話文便是,細瘦的結構更能散熱呀。

還不只呢,即便是長頸鹿保持靜止,挑高的身形也讓牠遠離了地表的熱空氣層與低風速區;而這修長的身形,也降低了來自太陽的輻射熱直射在身上的面積──你幾乎可以說,長頸鹿就是為散熱而生的。

可是長頸鹿為什麼這麼怕熱呢?米契爾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大約在 500 到 300 萬年前,近代長頸鹿的共祖 Bohlinia 生活在中非,當時在喜馬拉雅山與副特提斯洋 (paratethys sea) 的地質活動下,將中非從熱帶森林的環境拉入了與今相近的莽原氣候,失去了植被遮蔭的長頸鹿面臨的是直射而來的火辣太陽,氣候巨變促使長頸鹿的共祖產生了輻射演化──誰能適應酷熱的環境,誰就能活下去。

就在這般天擇壓力下,身材挑高又修長的長頸鹿誕生了。

「人家真的很怕熱。」圖非當事長頸鹿。source

雖然時至今日「散熱假說」是否為長頸鹿演化的終極解答還不得而知,畢竟依然有許多科學家透過一篇篇研究為「覓食假說」背書。但一如達爾文在巨著《物種起源》中所說一般:「罕有物種能仰賴單一長處存留至今,但將所有優勢無分長短地集合起來,便足以致之。」(The preservation of each species can rarely be determined by any one advantage, but by the union of all, great and small.)

一個集散熱、遠眺、覓食長才於一身的奇獸,至今仍讓科學家持續「脖鬥」著呢。

參考資料

  1. Brownlee, A. (1963). Evolution of the giraffe. Nature, 200(4910), 1022.
  2. Mitchell, G., Van Sittert, S. J., & Skinner, J. D. (2009). Sexual selection is not the origin of long necks in giraffes. Journal of Zoology, 278(4), 281-286.
  3. Mitchell, G., Roberts, D., Van Sittert, S., & Skinner, J. D. (2013). Growth patterns and masses of the heads and necks of male and female giraffes. Journal of Zoology, 290(1), 49-57.
  4. Mitchell, G., van Sittert, S., Roberts, D., & Mitchell, D. (2017). Body surface area and thermoregulation in giraffe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145, 35-42.
  5. Simmons, R. E., & Scheepers, L. (1996). Winning by a neck: sexual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giraff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48(5), 771-786.

The post 麒~麟麒~麟,你的脖子怎麼那麼長?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英國狂牛症│食安簡史2:打怪前先看圖鑑

$
0
0

編按: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執政黨頑固地堅持食安政策沒有問題,對內打壓科學界,對外用政治作秀混淆人民,直到民眾開始死亡,醜陋的事實爆發民怨、產業崩潰、最終導致政黨輪替…… 20年前的英國政府,成了食安史上最寫實的負面典範。

英國狂牛症:當政治考量優先食品安全之時

歷經兩次大戰後,英國於 1972 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從此英國法制必須以宏觀的跨國視野進行調整。而正值「食品與藥品銷售法」百週年,主掌英國食安的農、漁業食品部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MAFF) 出版了一本《食品安全:百年來的進步》宣揚英國政府的政績1

但真實的世界並沒有因為政府出版了新書就變得週全, 1988 年的英國爆發沙門氏菌中毒案件,時任的衛生部長在媒體上直指禍首乃是雞蛋,拙劣的風險溝通不僅讓英國蛋價一落千丈,更讓他因此下台2,3

為了回應這次食安事件,英國政府在 1989 年頒布了《食物安全:保護消費者 (Food Safety: Protecting the Consumer) 》白皮書,更於 1990 年時頒布了「食品安全法 (The Food Safety Act 1990) 」,此法規列出食品安全的原則綱要,地位接近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儘管如此,當時英國在野黨仍對食安管理政策提出了質疑,但執政黨仍信心滿滿4,最終,由一群瘋狂的牛隻衝出英國,襲向全世界[註1]。

英國紀念狂牛症的郵票。圖/wikipedia

那群吃屍體長大的牛:是誰開始讓草食動物吃肉?

在狂牛症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疑似含有致命病原的飼料,從英國大量地販售到全世界。當時,台灣向英國購買的狂牛飼料重達四萬五千噸5

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點子,開始讓草食動物吃起了帶肉的飼料。也許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是倒行逆施,但看到牛變得又肥又壯,有誰會不心動呢?

在肉品製程中,總有些無法變成產品的內臟、獸骨和碎肉被拋棄。約莫 1970 年代,商人開始用這些剩餘物製成高蛋白質的肉骨粉飼料 (meat and bone meal/MBM, 而高蛋白飲食成功地讓牛隻的體重快速增加、提升經濟效益。在利之所趨的誘因之下,商人和牧場主無不趨之若鶩。很快地,肉骨粉飼料就擄獲了英國牧場主的心,以及草食動物的胃。然而,無奸不成商,為了追求更大的獲利空間,飼料商開始將病死亡的牛羊屍體混入肉骨粉。不知道哪一天,某隻有死亡蛋白的羊屍被絞成了肉粉,於是只在羊群的瘋病,就此跨種到了牛群裡,震撼全球的狂牛症,即將拉開序幕……

除了作為牛羊的飼料外,消毒加工的粉紅肉渣也賣去製造狗糧和貓糧。圖/wikipedia

1983 年,在英國的某個農場裡,獸醫師雷·威廉 (Ray Williams) 觀察到零星牛隻出現攻擊傾向。牛屍被製成玻片送到英國中央獸醫實驗室 (Central Veterinary Laboratory;CVL) 進行研究,直到 1985 年 9 月,病理學家卡羅爾·理查森 (Carol Richardson) 在觀看病牛的大腦切片時,突然覺得此海綿狀的大腦像極了羊群的羊搔癢症 (Scrapie) 。沒多久,此病有了饒口的名稱-牛海綿狀腦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6

越來越多的科學的證據呈報到高層,某種恐怖的新興疾病正在攻擊食品的產業鏈,而政治因素卻影響了英國政府的判斷。為了產業經濟的發展,農、漁業食品部選擇封閉疫情資訊,未通報飼料出口國,也沒有知會英國健康部。缺乏獨立風險評估機構的管理架構,開始搖搖欲墜、命懸一線。1987 年,流行病學證明飼料就是引發狂牛症的原因。隔年,英國政府開始全面撲殺病牛、禁止使用肉骨粉飼料。

雖然英國政府禁止本國使用肉骨粉,卻仍將這種危險的飼料出口到世界各國,而歐盟也因信任英國的風險評估能力,並未加以制止7。從 1988 到 1996 年期間,全球超過 70 個國家向英國購買了危險的肉骨粉飼料,而台灣就進口了 4 萬 5 千噸之多5。面對新興的瘟疫,制定食安法規百餘年經驗的大英帝國,為了政治利益無視科學證據的政治作為,現今仍令人費解。

雖然英國政府禁止本國使用肉骨粉,卻仍將這種危險的飼料出口到世界各國。圖/pixabay

時序進入 1990 年,全英國已近 1 萬 5 千頭牛遭到感染。但政府的作為和科學證據之間,矛盾越來越劇烈。該年,時任農、漁業食品部部長的約翰·岡默 (John Gummer) ,在電視上和自己的六歲女兒大啖牛肉漢堡,以向民眾保證牛肉的安全;同年,第一例狂貓症的貓病例被證實。 1993 年,英國政府的首席醫務官 (Chief Medical Officer)向民眾保證食用牛肉絕對安全無虞;同年,病牛數量已飆升超過十萬頭5,同時英國政府開始壓制民間科學團體檢驗狂牛病,禁止民間科學組織發聲,英國政府試圖以政治的方式消弭異己的聲音。

1995 年,一名疑似因食用牛肉而染上怪病的 16 歲少年死亡 [註2];翌年,調查認定少年就是因為吃了狂牛症的牛肉而死亡。至此,政治的掩蓋終究敵不過現實,英國政府承認食用牛肉的風險,對許多政治家來說,這只是一段政治生涯的結束,但對全球管理食安的政府和仰賴食品鏈維生的企業來說,劇烈的變化和革新強迫她們直視民眾和科學,政府的威信和產業的存亡,現在才真正要開始。

庫賈氏病與狂牛症病例的分布圖。圖/wikipedia

本文為系列文章,下一篇請見:英國和歐盟食安簡史│食安簡史3:盟友與豬隊友

註解

  • [註1]:21 世紀前的英國在食安管理上存在著制度上的缺失,當時體制裡負責保護消費者安全的是農、漁業食品部,但該部門同時也肩負著振興英國經濟的責任。在 1990 年新法上路時,在野的工黨批評此制度將造成提振經濟維護國民健康之間的衝突,將迫使公務員在兩者之間擇一,恐將對民眾造成損害,而在野黨的批評未被政府受採納。於是英國的食安管理就在消費者權益和產業利益之間取捨擺盪,而這個恐怖的平衡從 1970 年代開始鬆動,終於在 1990 年代狂牛症爆發後,導致全世界的危機。
  • [註2]:人也會產生類似狂牛症的疾病,稱為庫賈氏症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 CJD)。此病原僅限於遺傳和少數人吃人的案例,但 90 年代後出現了數起非遺傳性、又找不出病因的患者,而患者們居住於有狂牛症疫情的英國,因此備受聯想。此類疾病被稱為新型庫賈氏病 (new variant CJD;nvCJD),被認為和食用染有狂牛症的牛肉有關。

參考資料

  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 (1976)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 Century of Progress, HMSO
  2. 潘子明、王躬仁 (1998) 沙門氏菌與食品中毒。疫情報導。14,196-207
  3. 蛋殼恐带沙門氏菌英國國會餐廳禁烹炒蛋或烘蛋 (2013) 。中時電子報
  4. 魏秀春 (2011) 英國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述評。井岡山大學學報。32,122-130
  5. 李淑慧、張國慧、鍾明華、林士鈺 (2001) 綜說:從分子生物學觀點探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致病機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6. D. T. Max (2009) 蛋白質殺手-狂牛病、致死性失眠症與普利子的糾葛之謎。天下文化。中華民國
  7. 林昱梅 (2015) 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

The post 英國狂牛症│食安簡史2:打怪前先看圖鑑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森林大火發生時,動物們在做什麼?

$
0
0

今年的夏天十分火熱,乾燥的天氣讓世界各地頻頻發生嚴重的森林大火,美國北加州、瑞典、希臘都有災情傳出。除了為人類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對森林裡的動物們來說,大火也是一道攸關性命的關卡。到底森林大火發生時,森林內部會呈現什麼樣的情景?火災發生後,森林的生態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森林內部會呈現什麼樣的情景?火災發生後,森林的生態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圖/pixabay

逃生、打劫、點火 森林大火時的動物亂象

「野生動物和大火有很長期的關係。」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生態系統學家 Mazeika Sullivan 曾在一篇訪問中說到。

大火是森林生態的一部分。夏天時,溫帶地區森林只要擁有燃料、氧氣和熱源三個關鍵要素,再加上足夠乾燥的空氣,就很有可能發生森林大火。燃料是指森林的樹木及落葉等易燃物;熱源可分為自然與人為兩種:閃電、熱風、陽光都屬自然熱源;而未熄滅的篝火、菸蒂則是人為導致的起火點。

在森林露營後,沒有把篝火完全熄滅,很有可能會釀成森林大火。
圖/pixabay

面對森林大火,動物會本能的逃離,牠們大部分都了解自己該做些什麼,畫面大概就像動畫電影《小鹿斑比》描繪的那樣:能飛的飛,能跑的跑;兩棲類或是其他小型動物則有可能往樹洞、石頭縫裡鑽;部分像是麋鹿等大型動物則會往小溪、湖泊等有水的地方避難。2014 年,澳洲的一名消防隊員在森林裡滅火時,目擊到一大群無脊椎動物逃離火災,密密麻麻的在地面往個方向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動畫電影《小鹿斑比》中,動物逃離森林大火的片段。
圖/giphy

大部分的動物會安分守己的逃離火災,而部分動物如棕熊、浣熊和猛禽則會「趁火打劫」,捕食那些正在逃難的動物,澳洲甚至還存在會助長火勢的鳥類。

根據 BioOne 的一篇研究,他們觀察到黑鳶 (Milvus migrans)、嘯栗鳶 (Haliastur sphenurus) 及棕鶻 (Falco berigora) 會用鳥喙叼住或爪子抓住燃燒的樹枝,丟進可能有動物藏身的樹叢中,將躲藏其中的動物趕出來,並招呼同類一起享用這些「大餐」。

除了慘遭捕食的動物們,另一部份逃離不成的動物也會葬身火窟。有些動物是因為生病或是太過幼小,跑不過大火蔓延的速度;有些則是不會使用正確的逃離方式,像是天生會爬樹的無尾熊在逃生時,牠們爬樹的本能只會讓牠們困住自己。

森林大火會降低生物多樣性嗎?

而除了動物以外,各類植物、菌類則是連逃都無法逃離,只能任由大火帶走它們的生命,這樣會對森林生態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答案是「不一定」。根據森林大火燃燒的火勢與當地環境的不同,會對森林的 β 多樣性產生不同的影響,甚至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

β 多樣性又稱為棲所間多樣性 (between-habitat diversity),指的是沿環境梯度的不同棲地之間物種組成的的相異性物種的更替速率,當 β 多樣性越高時,能生存其中的物種較多,因此生物多樣性也比較高。

森林大火帶走了許多動、植物的生命,會對森林生態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圖/pixabay

較嚴重的森林大火,可能會造成樹冠層的植物全部死亡或是廣大範圍的土壤溫度升高,這些情況都會導致 β 多樣性降低。因為火災過後,森林只剩下那些耐干擾1或是拓殖2速度快的物種,讓物種組成變得單一;而若是一片森林的燃燒程度有高有低,則會形成物種耐干擾程度不一的地景鑲嵌體3,反而會提高 β 多樣性。

除了對生態多樣性的直接影響,森林大火還會另外帶來一些好處:它會燃燒死亡、腐爛的動、植物,讓營養物質回到土壤中;它還可以作為農藥,清除森林生態系統中被疾病纏身的植物和有害昆蟲;而透過燃燒茂密的樹叢,使陽光照射到森林地面,大火能夠讓新一代的幼苗得以生長。

森林大火創造的鮭魚水中樂園

森林大火對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逐漸受到重視。去年 7 月,Science 發表了一篇研究,內容有關美國的森林大火對溪中的帝王鮭 (Chinook salmon) 和強壯紅點鮭 (Bull trout) 的影響。他們發現,樹木因為大火而倒塌在溪流中,增加了河床深度並製造可躲藏的空間,大大減少鮭魚們被水流沖走或是被吃掉的機率。

森林大火為鮭魚帶來更多的棲息地。
圖/pixabay

然而,這些倒塌樹木形成的坑洞因為水流與沉積物等條件不夠穩定,並不適合鮭魚產卵,所以森林大火過後的一段時間,魚卵和魚苗的數量都會減少。但這樣的減少只是短時間的現象,以長期的影響來看,鮭魚的棲地多樣性會因為森林大火而增加。

綜合目前有關森林大火的研究,雖然我們知道它會影響世界各地的溫帶的陸域與水域生態系統,但實際可考察的數據其實並不多,再加上全球暖化的關係,森林大火越加難以控制,生態系統的變動也存在許多未知數,因此,未來森林大火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還須持續觀察。

圖/pixabay

註解

  1. 干擾 (disturbance):干擾分為天然與人為兩種。天然干擾包含火災、侵蝕、地滑、火山活動、病蟲害等;而伐木則屬人為干擾。
  2. 拓殖 (colonization):植物的繁殖體在一個新的地區萌發、成長並繁殖後代的過程。
  3. 地景鑲嵌體 (landscape mosaic):由區塊 (patch)、廊道 (corridor) 、本體 (matrix) 等三種地景空間元素所組成,森林景觀的探討通常都集中在三者互動關係及其所形成的機制。

參考資料

The post 森林大火發生時,動物們在做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真香警告!皮膚上的微生物房客讓你成為了蚊子的摯愛?

$
0
0

炎炎夏日上山露營,你已經噴了兩層的防蚊液,還是被蚊子叮成紅豆冰;反觀你的朋友穿了短袖短褲也沒噴防蚊液,居然毫髮無傷。於是你上網查很多資料,資料寫說酸性體質的人容易被蚊子咬,又有人說胖子比較容易被咬,甚至有人認為跟血型有關。然而科學上真的是這樣嗎?

到戶外郊遊要慎防蚊子叮咬。圖/pxhere

警告!蚊子警報!

全球有三千多種蚊子,不過讓你恨得牙癢癢的其實只占少數幾種,因為大部分的蚊子是機會主義者,環境中有什麼就叮什麼,不會細分你是人、是雞還是豬。但可能隨著人類密集社群的形成,有些蚊子演化出專門叮咬人類的偏好1

這些蚊子帶給人類的傷害遠遠超過紅腫搔癢,諸多疾病像是登革熱、茲卡病毒、黃熱病、屈公熱都是透過蚊子傳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的統計,每年大約有 3.9 億人感染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及出疹,甚至可能嚴重出血或器官衰竭2;而茲卡病毒則會造成孕婦垂直傳染給嬰孩,使嬰孩的腦部發育異常3。因此了解蚊子叮咬背後的機制對疾病的防治也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 2018 年登革熱的本土病例。
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真的有蚊子特別愛叮人嗎?

的確,蚊子也是會挑的。普林斯頓的教授在 2016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回顧了為什麼有些蚊子對人類這個物種特別感興趣的研究1。這篇文章提到了早在 1970 年代,科學家就以實驗證明了「不同種的蚊子對人類的偏好程度有所區別」。

他們的實驗相當有趣(如下圖):首先,他們將蚊子關在籠子裡,並在籠子內持續吹風。再將人類的手或是天竺鼠(以代表不同的物種)放在上風處,接著找出哪些種類的蚊子會選擇人類。在這個實驗裡,他們使用埃及斑蚊的幾個不同的亞種:Suspecies Aegypti(灰色) 和 Subspecies Formosus(黑色)。實驗結果顯示 Aegypti 這個亞種跟 Formosus 相比,Aegypti 明顯偏好人類的皮膚。即使同樣是埃及斑蚊,也不見得都愛吸人類的血。

左圖是實驗示意圖:橘色代表人類的手,藍色代表的則是可憐的天竺鼠:風從手和天竺鼠這一側吹過,讓蚊子接受到氣味之後可以選擇要叮誰;中間這張圖是天竺鼠和人手分別對蚊子的吸引程度;右圖則是呈現蚊子的偏好,可以看到灰色的亞種比較偏好人類的手。
圖/研究

二氧化碳與乳酸,鎖定!

蚊子之於二氧化碳,就如同狼人之於滿月(嗷嗚 ~)。

圖/pixabay

蚊子總是傾向飛往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也因為如此,經由呼吸和皮膚釋出的二氧化碳,可以被距離獵物 30 公尺外的蚊子感應。

除了二氧化碳,文獻中也提到乳酸也會吸引蚊子。乳酸存在於人類的汗液以及口腔當中,是細菌分解醣類的產物,也是運動時肌肉在行無氧運動時的代謝產物。乳酸可以加強蚊子的嗅覺系統對二氧化碳的反應,因此如果汗液中有較高含量的乳酸便更容易吸引到蚊子。

除了上面提到的二氧化碳和乳酸之外,阿摩尼亞丙酮或是羧酸類都是會吸引蚊子的分子。

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腳上都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是傳播登革熱的元兇之一。 圖/wiki

皮膚上的房客

此外,近年研究發現體表的微生物也是吸引蚊子的原因之一4

人體的皮膚上住著數以萬計的微生物,他們大多是無害、不會致病的細菌或真菌,這些微生物會揮發出有機物質。對於蚊子來說,這些有機物質可能就像是調味料一樣,會讓你皮膚的氣味更加芬芳。根據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每個人身上的房客都不太一樣,這就是造成蚊子在人群中有不同偏好的原因之一。所以嚴格來說,如果蚊子特別愛騷擾你,牠愛的可能是微生物(發出的氣味),並不是你。

現在我們知道了蚊子可能會偏好表面存在某些微生物所造成的氣味,不過尚未清楚解答的是:究竟哪一種蚊子喜歡哪一種微生物發出的味道?如果能明確的瞭解哪些體表微生物會吸引蚊子,也許可以藉由改變生活習慣或衛生習慣來改善蚊子叮咬的問題。

如果能明確知道哪些體表微生物會帶來吸引蚊子,也許可以藉由改變生活習慣或衛生習慣來改善蚊子叮咬的問題。
圖/flickr

更多研究釐清之前,釜底抽薪在蚊子出現前就跟牠們說 bye bye 可能是最省事的法子了。在登革熱等疫情發生前就應該移除生活環境中的積水容器,或是至少每周清洗一次,從源頭就杜絕蚊蟲的滋生,來降低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

我們應該從源頭就杜絕蚊蟲的滋生,來降低這些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
圖/pixabay

參考文獻:

  1. Current Biology. Genes and Odors Underlying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Mosquito Preference for Humans. 2016. Carolyn S. McBride.
  2. WHO 登革熱統計資料
  3. WHO 茲卡病毒資料
  4. Current Opinion in Insect Science. Chemical signaling in mosquito–host interactions: the role of human skin microbiota. 2017. Willem Takken. Niels O. Verhulst.

The post 真香警告!皮膚上的微生物房客讓你成為了蚊子的摯愛?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會「哺乳」的蜘蛛?超營養蜘蛛奶讓幼蛛頭好壯壯!

$
0
0
  • 文/林傑│有點反骨的人類。談談科學,再談談文學。

你還記得在哈利波特第一集出現的阿辣哥嗎?牠擁有八隻腳八隻眼、巨大無比且毛茸茸的身軀,以及可怕的獠牙……這可怕的形象想必也曾出現在某些人的惡夢中吧?

不只是哈利波特,蜘蛛也是許多恐怖驚悚電影喜愛的元素之一。或許是被電影所影響,我們總覺得蜘蛛是種冷血無情、會吃人的八腳怪,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牠也有充滿母愛的一面?

你能想像長相可怕的蜘蛛也有充滿母愛的一面嗎?圖/By Neal Fowler @flickr

哺乳蜘蛛非新面孔!台灣也是牠的家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的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了一種蜘蛛,牠養育後代的行為與哺乳類動物相當類似,雌蛛不僅會分泌母乳給幼蛛喝,還會清潔牠們的巢穴,讓幼蛛在乾淨的環境下健康長大。

但這其實並非全新的物種,這種蜘蛛最早是於 1933 年在台灣發現的,當時的台北還被稱為台北州,發現蜘蛛的人則是日本學者齋藤三郎 (Saburo Saito)。而除了台北之外,台灣各地、中國東南部和東南亞都有發現這物種的蹤跡,許多野外攝影家的作品也有牠的身影。

這種蜘蛛的學名為 Toxeus magnus [註],更多人稱牠為大蟻蛛。在分類學中,牠是屬於蛛形綱、蜘蛛目、蠅虎跳蛛)科、蟻蛛屬。看看牠的外型,與我們熟悉的蜘蛛形象不太一樣,沒有毛茸茸的身軀(只有局部有毛)、沒有色彩鮮艷的斑紋,反倒有些樸素,長得就像螞蟻;若是到了野外,不仔細看,還很容易與黑棘蟻 (Polyrhachis dives搞混。

長得像螞蟻的大蟻蛛 (Toxeus magnus) 和一般的蜘蛛似乎有些不一樣呢!圖/By Sarefo,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哺乳蜘蛛的研究團隊在野外發現大蟻蛛的巢穴,裏頭居然有不只一頭成年蟻蛛,這使得研究者相當困惑,因為大部分蜘蛛是獨居動物,只有少數具有群居或者社會性的行為,因此,他們決定將大蟻蛛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

比牛奶更營養的蜘蛛奶,讓幼蛛流連忘返

研究團隊給大蟻蛛們打造了適當的窩,嚴格控管室溫與濕度,並給予充足的水分與食物,觀察大蟻蛛孵化及育兒的過程。

在幼蛛剛孵化的第一周,雌蛛,也就是蜘蛛媽媽,會從腹部的胃外溝(epigastric furrow;又譯為生殖溝)分泌出乳汁,滴在巢穴表面供幼蛛食用;隨著幼蛛長大,幼蛛會直接在胃外溝吸取乳汁。分析發現:這種乳汁含有糖分、脂肪、蛋白質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 123.9mg/ml,相當於一般牛奶成分的四倍。

蜘蛛媽媽會從腹部的胃外溝 (epigastric furrow) 分泌出乳汁,滴在巢穴表面供幼蛛食用。B 圖左邊箭頭所指黃色處為乳汁。圖/研究圖片

孵化後 20 天,部分幼蛛會離開巢穴覓食,開始具有野外覓食的能力,但特別的是,幼蛛仍會返回巢穴吸食母乳。生長到了 40 天,蜘蛛媽媽不再分泌乳汁,但幼蛛仍會待在巢穴中「啃老」,與媽媽一同生活。

過了 60 天後,幼蛛成長到性成熟,成年雌蛛會持續生活在巢穴中,而成年雄蛛則會被媽媽及其他雌蛛攻擊驅趕。科學家認為,這個現象可以避免近親交配,減低罹患相關隱性疾病的風險,並增加基因多樣性。

給我滾出去!圖/By BET @giphy

哺乳+育幼,幼蛛的保命金符

研究團隊想要了解大蟻蛛媽媽及母乳對於幼蛛的重要性,進而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

研究者將蜘蛛分為四組,第一組為控制組,控制組的蜘蛛們非常幸福,一直到了成年都與母親待在一塊;第二組的雌蛛產卵後,研究人員立即以立可白阻斷雌蛛的乳汁分泌;第三組則是在幼蛛生長到第 20 天時,阻斷雌蛛的乳汁分泌;第四組在幼蛛生長到第 20 天時,將蜘蛛媽媽與幼蛛分開。

實驗發現,第二組的幼蛛一旦缺少媽媽的母乳,所有的幼蛛會在十天內死亡,證實了母乳是幼蛛成長時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

出生的時候缺乏媽媽的乳汁,幼蛛便全部死亡了。圖/maxpixel

第三組的幼蛛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再隔絕雌蛛的乳汁,幼蛛的生存率與物種體型比起控制組並無明顯變化,代表成長到 20 天後乳汁並非幼蛛的必要食物,而可以用其他的食物作為替代,因此牠們的覓食率明顯上升。

而第四組的實驗則發現:當幼蛛同時缺少乳汁與媽媽照顧,幼蛛的生存率與體型會下降,覓食率與離巢率則大幅上升。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缺少母親的照顧下,這些後代體內普遍存在寄生蟲,嚴重危害到幼蛛的健康,是幼蛛死亡的主因。這是因為母親可以清理並修補巢穴,大幅減少寄生蟲。就如同人類媽媽打掃小孩的房間,避免蟑螂螞蟻窩藏在我們的房間角落。

從這一系列的實驗可以發現,除了乳汁分泌,母親的存在對於後代的成長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這樣的養育行為或許另有用意

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我們能夠初步證實:媽媽的存在,對於後代的生存與成長有著正面幫助。除此之外,科學家還觀察到,幼蛛的雌性比例(雌:全部)在不同狀況下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三組幼蛛的雌性比例 (0.50) 遠低於第四組 (0.84) 及控制組 (0.87),大蟻蛛媽媽似乎能夠控制幼蛛的性別比例,「刻意」地讓雌蛛的數量多於雄蛛。

在大蟻蛛這種一夫多妻的物種中,雌性在育幼方面比之雄性更為投入,在這種狀態下,更多的雌性意味著對於繁衍後代更為有利。可惜的是,雌蛛如何影響性別比的機制還未明瞭。

哺乳類以外的哺乳和育幼行為背後隱含什麼樣的意義呢?圖/By aitoff @Pixabay

在非脊椎動物中,目前只有發現大蟻蛛表現出與哺乳動物異常類似的養育及哺乳行為。無論是哺乳動物或者其他物種,哺育的行為對於物種繁衍皆有著正面效應,母親的存在能夠讓後代在成長時減少被捕食的危險,或是能夠教育後代生存的能力,不論是何者,皆可以提升後代在未來的生存機率,進而促進物種繁衍。

這次的發現,讓我們知道原來哺乳並不是哺乳動物的專利,不知道未來是否能找到更多會哺乳的物種呢?

  • [註]:大蟻蛛已於 2016 更改屬名(從 Myrmarachne 改成 Toxeus),現今正式學名應為 Toxeus magnus。其舊學名最初是由齋藤三郎 Saburo Saito 發現時命名為 Myrmarachne magnus

參考資料

The post 會「哺乳」的蜘蛛?超營養蜘蛛奶讓幼蛛頭好壯壯!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GENE思書軒】聰明如章魚,牠為什麼有高智力?

$
0
0

世足賽神算子 章魚哥保羅

章魚哥保羅 (die Krake Paul,2008-2010) 是德國奧伯豪森一個水族館 (Sea Life Centre in Oberhausen) 的一隻普通章魚 (Octopus vulgaris)。據稱這隻章魚能準確預測德國國家足球隊的比賽結果,在 2010 年南非世界盃足球賽成功預測八場,因而有「德國神算子」、「章魚哥」、「保羅哥」、「章魚帝」、「預測帝」之稱。

在德國國家足球隊比賽前,奧伯豪森水族館的工作人員會在章魚哥進行「預測」前準備兩個透明玻璃箱,箱上分別貼著主場及對手雙方的國旗,而箱中會各被事先放入食物(如蚌)作為章魚哥的食餌,然後讓牠在選擇「預測」獲勝的隊伍旗幟所在的玻璃箱中獲取食物。

章魚哥保羅於 2010 年 10 月 25 日於奧伯豪森水族館壽終正寢,享年兩歲又八個月。2011 年初,紀念章魚哥保羅的雕像落成,該雕像置於奧博豪森水族館門前,高度達兩米,外形為保羅用八隻爪環抱著一個足球。足球上印有多國國旗,還開了一個小窗,遊客可通過小窗看到保羅的骨灰罈。

奧博豪森水族館門前的章魚哥保羅雕像。
圖/wikipedia

我們不知道科學該如何解釋章魚哥在南非世足賽的準確預測力,但是科學可以肯定的是,章魚有高超的智力。很多水族館或研究機構被章魚的調皮搗蛋搞得七葷八素,已不是新聞,像是故意玩逃脫秀、爬到隔壁缸偷食物、對討厭的工作人員噴水、堵塞排水系統、噴水破壞電燈⋯⋯等等,層出不窮;章魚甚至能從罐子裡自行開罐逃脫,連人類為了防止小孩打開的特殊藥罐都知道該怎麼對付,還會在迷宮裡來去自如,也有記憶。

哈囉,我是章魚啦!

章魚和烏賊、魷魚等同屬頭足類軟體動物,科幻小說或電影很愛用章魚來當作外星人原型設計的靈感。章魚是沒有外殼或內殼的頭足類軟體動物,除了喙之外沒有硬質部分。目前已知約有三百多種章魚,包括生活在深海和珊瑚礁的。章魚從不到一英寸長到重達百磅、從觸手尖到觸尖跨越二十英尺的巨型太平洋章魚都有。

章魚有三顆心臟,會把藍綠色的血液在八足的身體中泵送。牠們的身體非常具有延展性,可以擠入一個與牠們眼睛大小相當的空間。牠們可以透過改變體色和噴射墨汁來躲避和混淆掠食者。普通章魚約有五億個神經元,牠們的腦在解剖上和我們的很不一樣,章魚的食道直接穿過大腦,如果吃下去的貝殻或小動物的爪刺穿食道,就會直接貫穿入腦中。

圖/pixabay

和脊椎動物不同,章魚處理訊息的神經不僅集中在腦,還包括觸手上分散的神經,他們同時用中央及分散式的神經系統來處理訊息,肢體運動的計劃、運算和執行不需經過大腦,能夠在觸手上完成,所以牠們的觸手即使被切下來,仍舊能夠自行運動。

我今年去了韓國釜山及首爾,旅遊書和部落格都會介紹到韓國生吞小章魚的獨特吃法,還警告那是有危險性的,因為不小心讓章魚觸手上強力的吸盤在食道上緊緊吸住還堵住了氣管入口,那麼就等著窒息而死。據說這危險的吃法是韓國男人的成年禮之一,但因為覺得很不人道,所以沒試。在釜山松島去吃烤海鮮大餐時,一盤端上來的海鮮居然是小章魚的觸手,仍在扭動的章魚觸手我們嚇壞了,雖然知道該生吃,但還是在其他韓國客人和老闆鄙視的眼神下,趕緊用扇貝殻把它們炒熟。

窺探章魚智力的秘密

先別管炒章魚觸手了,如果想知道章魚的智力究竟是怎麼回事,來讀讀《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Other Minds: The Octopus, the Sea, and the Deep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 吧!《章魚,心智,演化》的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Peter Godfrey-Smith) 是位哲學家,但這本書並非宅在辦公室裡讀資料寫成的,他還跟動物學家在澳洲雪梨外海的一個叫做「章魚市」的地方水肺潛水,實地觀察章魚的行為。

科學家對於章魚演化出高超智力這事感到困惑,因為智力演化的理論、尤其是「心智理論」,認為智力是社會性動物演化出來預測和應對別的個體行為的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來推斷別人在想什麼、會做什麼的工具,可是章魚在動物學家的認知中,並非社會性動物,牠們大部分時間是孤獨生活的,雖然在章魚市裡觀察到了章魚個體間的互動關係,可能說明章魚並沒有過去想像中那麼孤僻,但是仍有另一個謎。

章魚的壽命並不長,即使在人工的飼養環境下,野生動物避免了天敵、寄生蟲和疾病的侵害,在照料得當的情況下可能會比在野外中長壽,但是即使貴為「章魚哥」,保羅在水族館的壽命和其他野外或水族館的章魚並沒有太大差異,加上戈弗雷史密斯在書中對章魚老態畢現的說明,可見章魚是會很明顯老化的動物,壽命和其他沒有高超智力的動物相比顯得短到異常。令人困惑的是,一般來說高智力的動物都是壽命較長的動物,因為在生命史中有更多更多機會使用上智力,很難理解為何一個短命的動物需要高超的智力。

回到澳洲雪梨外海的章魚市,戈弗雷史密斯在那裡觀察到的章魚也有不同個性,有些較拘謹、有些較莽撞,他甚至能分辨伸向他的觸手是好奇的友善試探,還是充滿敵意的試圖獵食。章魚也有好奇心,也會玩耍。牠們會用神經及肌肉系統快速在幾秒就改變身體的顏色和斑紋來模擬海底岩石和砂子的顏色、陰影和圖案,牠們的觸手不僅能自主運動,皮膚上甚至有感光細胞能夠「看到」東西。這種快速變皮的技術也不僅僅是為了偽裝而已,牠們也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改變體色。

章魚擁有快速變皮的能力。
圖/giphy

除了為這群迷人的動物智力立傳,戈弗雷史密斯也解說了動物的起源,以及神經系統的演化。當單細胞生物聚合成多細胞生物,其中一支演化成我們今天熟知的動物。細菌等單細胞生物也能對外界訊息產生反應,但它們是單身漢,不須要協調。像是動物這樣的多細胞生活,必須要有能夠感應外界訊息,並且協調各組織和器官活動以對外界產生反應的系統,那就是神經系統。寒武紀後,層出不窮的掠食者讓背腹受敵的動物更需要神經系統來快速反應。我們和頭足類軟體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大約出現在六億年前,所以我們和章魚已經分家了這麼久,卻各自獨立演化出了能夠產生意識和複雜行為的神經系統。

現生動物有三十幾門,只有三個門的動物演化出所謂「複雜主動身體」── 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脊索動物,能夠快速移動、抓取和操縱其他物體。其中又只有脊椎動物和頭足類動物形成了大而複雜的神經系統。身為一個哲學家,他並沒有用空想來理解意識是怎麼一回事,他到動物的世界去探索,甚至問了很生物學的問題,想要知道讓意識起源的材料為何。

章魚存在的時間比人類長了千倍。海洋孕育所有類型的生物,心智在海洋中誕生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了解甚至遠不及外星球,相信還有很多有待我們去探索的。

因為作者是哲學家,所以《章魚,心智,演化》相較其他生物學家出身的科普作家,在書中使用了更多抽像的概念,老實說讀起來並不輕鬆,但仍很值得對章魚、心智、演化有興趣的朋友一讀!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The post 【GENE思書軒】聰明如章魚,牠為什麼有高智力?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實驗動物與牠們的產地,恆溫恆濕還有乾淨空氣

$
0
0

1 月 17 號,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實驗動物中心的「大徙之日」。新落成的六層樓建築依山傍水,對於實驗動物來說可說是座「帝寶級」的高級住所。這麼大費周章才完工的「實驗動物與牠們的產地」,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呢?

實驗動物中心坐落於依山傍水的一塊寶地,日前正式舉辦啟用典禮。圖/國研院提供

25 歲的實驗中心,讓研究更加順利

動物實驗中心究竟是在做什麼呢?

這故事還得從 1994 年開始說起。培養實驗動物,對於科學研究而言十分重要,畢竟我們可沒辦法輕易進行人體實驗,這時候,便需要藉助動物的力量。然而,若是無法自行培育又缺乏固定的實驗動物來源,那研究人員在進行實驗時,便需從國外進口,不僅曠日廢時、更所費不貲。

動物實驗中心的存在,便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從 1994 年開始提供無特定病源 (SPF) 嚙齒類實驗動物,而後更成立了實驗鼠種原庫,並開始培養綠色螢光鼠、無菌鼠、基因轉殖大鼠等等不同的實驗動物。現在,除了鼠之外,中心也提供了兔、犬、豬、羊等等實驗動物。

自己的實驗動物自己養,可以避開許多繁瑣的部分。(本圖老鼠僅為模型)圖/語柔 攝

國際結盟合作,走向世界的訂製鼠

咦?一個養動物的地方竟然這麼厲害?

沒錯!可別小看這些實驗動物,牠們背後都有著不同的任務和重要性。就拿前文提過的「無菌鼠」來說吧,牠們身上可是真真正正半點細菌也沒有,當然也沒有病毒和寄生蟲。這些無菌鼠們所喝的水、吃的飼料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居住的地方更是特殊設計的無菌隔離操作箱。

為什麼要培養這樣「乾淨」的無菌鼠呢?因為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藉由實驗,找出特定的操縱變因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無菌鼠對於基因改造、癌症、腸道微生物、消化道生理、免疫、藥物動物學及營養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乾淨的實驗動物,需要住在特殊設計的箱中。圖/語柔 攝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自行做出「訂製鼠」的能力,可以利用大片段基因構築、CRISPR/Cas9、基因剔除等技術,為各個實驗團隊打造出他們所需要的實驗鼠。

量身訂製的動物資源,更能夠協助實驗。圖/語柔 攝

研究員便分享到:我們的國家實驗鼠種原庫有被納入「國家小鼠品系資料庫 (International Mouse Strain Resource, IMSR)」,更曾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提供全球第一隻剔除 Scn2a1 基因的小鼠,令其出現自閉症和行為運動異常。這樣的合作非常成功,後來大學方面更親自致電感謝台灣團隊的協助。

帝寶級高級住所,體現出對動物福祉的重視

這些實驗動物們為人類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然也該被好好地對待。研究人員們便笑稱,這些動物就像是住在動物版的高級帝寶中。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這些動物所居住的環境十分乾淨舒適且無菌,食物和墊料都經自動化處理,同時,環境也會維持低噪音、低粉塵、無光害、四季恆溫恆濕,並讓牠們 100% 的新鮮空氣。

為了打造舒適的環境,需要非常複雜的管線和相關設計。圖/語柔 攝

為了要讓實驗動物住得舒服,建築方面需要花費許多心思,不僅規劃節能、智慧控制、隔震等等系統,更打造了「全高貓道維修層」。「貓道」是動物房的維修管路,因為動物房是密閉空間,所有的管線設施都必須在動物房之外,而維修人員要工作時,僅能在貓道中進行維修。而大部分的動物房貓道高度都僅容爬行,這裡卻讓人可以直立,就像是兩層樓高的房,特別空出二樓的空間讓人維修,實在是十分的寬敞霸氣啊!

這種種的設施,除了是要達到實驗的需求外,更是實驗動物倫理的具體展現,動物實驗人員的誓詞便有提到:「將遵循動物福祉的最高標準,尊重和愛護將生命託付給實驗人員的實驗動物。」

實驗人員進行宣誓。圖/語柔 攝

動物實驗在目前的科學研究上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實驗同時,也應當注重實驗動物福祉、將牠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新居的落成,將讓實驗動物中心的各項設施更為完善,也讓人期待未來的研究發展。

請好好對待 mouse 編的同胞喔!圖/語柔 攝

The post 實驗動物與牠們的產地,恆溫恆濕還有乾淨空氣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牛牛不過吃個草,也可以衝康到微生物世界?

$
0
0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 助理教授

 

 

除了牛,微生物也吃草!?

牛得吃草才能活。牛是動物,草是植物,但是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事,居然搞到微生物世界都發生了不得了的動盪。

如果你是熟知微生物世界新聞的人,應該可以猜到後面的故事了。牛要吃草,吃下去的草裡有大量纖維素為主的植物多醣,影響腸子裡的細菌組成。細菌用了這些多醣來發酵,其中古菌們啃了有機物後產生甲烷,甲烷組成屁被牛排出,大氣裡甲烷濃度升高。甲烷是溫室氣體,人吃的牛越多,大氣裡甲烷越高,地球變熱,又把人類往滅亡的方向推進了一點。好可怕。

牛的腸內菌種會將醣類轉換成甲烷,經由牛屁釋放到空氣中。圖/pixabay

上面講的事的確沒錯。但我要講的不是這個你已經聽過的故事。

草食性動物吃草,直接影響被吃植物的生存和能量分配,吃得認真點還可能會改變當地的植物組成。如果一棵植物被啃掉一半的葉子,一定會設法趕快從土壤裡把氮源吸起來讓自己造新葉來補光合作用的不足。不過植物認真吸走氮源,也就表示土壤裡的微生物能用的氮源也變少。

植物生長難免會有枯枝落葉,這些東西在地表逐漸分解,都變成供應土壤微生物的養份。2015 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的研究就發現,少了草食動物啃食的草地土壤裡,細菌真菌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分解植物纖維素木質素的基因、呼吸和分解含氮化合物的基因都比較多(Peschel et al. 2015)。好像動物多吃兩口,就會讓微生物們縮衣節食了。

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的主要來源。圖/作者提供

2017 年的一篇研究也發現,動物的啃食不只傷到植物,躺在土裡的微生物也中槍。在研究的這個區域裡數量最多的細菌是 Actinobacteria 門的菌種,而真菌的第一名則是 Ascomyces。在有動物啃食的區域,Actinomycetes 門細菌的數量變少,導致多樣性增高,但是 Ascomyces 門真菌的數量反而增加,讓多樣性降低。這個因為啃食造成的數量變化還伴隨著較低的土壤含碳量、微生物分解纖維素木質素的基因變少、呼吸作用和分解含氮分子的基因也變少。

似乎在草食動物來搶食物的後果是微生物退讓,利用養份的狀況都變差了。

另一個在奧地利森林裡做的研究也看到類似的狀況。在有牛隻啃食植物的地方,不但菌相改變,還發現原本可以吸存甲烷的森林土壤,因為菌相改而變成會向外排放溫室氣體甲烷(Mutschlechner et al. 2018)。就算不放屁,牛也一樣可以藉別人的手來衝康地球。

先別管微生物,你有沒有想過毛毛蟲?

但是你一定沒想到下面這種影響,來看看這篇最近出現的有趣報告。這個研究想看動物啃食的影響,比較了開放給草食動物覓食的區域,以及用網架隔離動物進不去的區域。要比較什麼東西呢?他們找了這個地區常見的蛾類幼蟲 (spring webworm caterpillars, Ocnogyna loewii),要來比較在這些草地上毛蟲的腸道菌相。

實驗結果發現這菌相還真有不同,毛蟲在小時候群居期的菌相還算接近,長大一點獨自行動後,兩組的菌相開始變得不一樣。難道說,作者認為牛隻在草地裡走來走去吃草,會嚇得毛毛蟲拉肚子而改變腸道菌相?

蛾類 Ocnogyna loewii  的幼蟲。照片來自 Ziva & Amir,CC BY-NC-ND 2.0 授權。

你猜錯了,不是。毛毛蟲沒辦法「看見」一隻牛走來走去。但是,走來走去的牛可以吃光某些好吃的植物,改變當地的植物組成。而當它們羽化成蛾時,會隨機在植物上產卵,下一代就以那植物為食。科學家們發現兩區草地上的植物組成不一樣,推測是因為植物改變,進到毛蟲肚子裡的食物也改變,在被採回實驗室分析後就得到不一樣的菌相。

牛啊牛啊,你吃個草就天下大亂了,那人的罪孽該怎麼辦呢?

吃草的牛會影響土壤裡及植物上的菌相。照片來自 DominikSchraudolf,CC0 授權。

參考文獻

  1. Berman TS, Laviad-Shitrit S, Lalzar M, Halpern M, Inbar M. Cascading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cattle grazing causes a shift in the microbiome of a herbivorous caterpillar. ISME J. 2018 Aug;12(8):1952-1963.
  2. Eldridge DJ, Delgado-Baquerizo M, Travers SK, Val J, Oliver I, Hamonts K, Singh BK. Competition drives the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to increased grazing by vertebrate herbivores. Ecology. 2017 Jul;98(7):1922-1931.
  3. Mutschlechner M, Praeg N, Illmer P. The influence of cattle grazing on methane fluxes and engag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lpine forest soils. FEMS Microbiol Ecol. 2018 May 1;94(5). fiy019.
  4. Peschel AR, Zak DR, Cline LC, Freedman Z. Elk, sagebrush, and saprotrophs: indirect top-down control o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Ecology. 2015 Sep;96(9):2383-93.

 

本文轉載自MiTalkzine,原文《老牛吃草引發的蝴蝶效應》

歡迎訂閱微雜誌MiTalkzine,加入 MiTalker 的行列,一起來認識這個星球上千萬種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吧!

訂閱連結:https://goo.gl/Qo59iG

The post 牛牛不過吃個草,也可以衝康到微生物世界?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蛛事吉祥——家中常見蜘蛛篇

$
0
0

相傳過去有一對母子因分離不能相見,思念兒子的母親有一天發現有蜘蛛垂絲在衣服上,就認為是蜘蛛前來報告『兒子要回來了』的喜訊,果然沒多久兒子真的回家了,故稱蜘蛛為『喜子』。 同樣的,兒子思念母親時也是這樣的情形, 所以蜘蛛也被稱為『喜母』--節錄自《文學與蜘蛛

蜘蛛古稱喜子、喜母,是吉祥喜事的代表,然而現代人卻很少把蜘蛛視為討喜的動物。或許是未知的事物令人感到膽顫心驚吧。就如你手中的那份厚厚紅包,若你不打開,你永遠不知道裡面是孫中山先生、六個小朋友,抑或是廣告紙。

開紅包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小蜘蛛吧~ 圖/flickr

蜘蛛不是昆蟲

簡單來說,蜘蛛可分為:頭胸部、腹部,有8隻腳;昆蟲則為:頭、胸、腹部,有6隻腳。 註:昆蟲有0~3個單眼,只能感光不成像,和蜘蛛的單眼不大一樣。圖/特生中心

發現了嘛?牠們不只長得不一樣,以及其他原因,讓牠們在分類學上分別為「蛛形綱的蜘蛛目」與「昆蟲綱」,或許是由於牠們皆位在「節肢動物門」(簡單定義:身體有分節,每一節的構造不盡相同)底下,令人常常搞混啊!

家中的好夥伴──熱帶幽靈蛛、安德遜蠅虎、白額高腳蛛

那麼在家中,我們會常看到哪些蜘蛛好夥伴呢?

熱帶幽靈蛛(Artema atlanta 

特徵:細長腿、網構造簡單

居住地:室內的牆角、洗手台下方、櫥具隙縫等,都有機會找到牠

喜歡的食物:天上飛的小蟲蟲,如蒼蠅、果蠅、蚊子、蛾蚋等等

特殊技能:受到干擾時擺動絲線與身體,讓敵人看不清處目標(但是你可以看得很清楚)

牠是擬幽靈蛛(Smeringopus pallidus),也很常在家中見到。幽靈蛛科的媽媽們都有護卵行為。圖/gaga

安德遜蠅虎(Hasarius adansoni

俗稱:跳蛛

特徵:超萌大眼睛、短腿、遊走四海不結網(其實大部分的蜘蛛都不結網喔!)

居住地:住家或戶外牆角、樹幹、枯葉都有機會找到牠

喜歡的食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小蟲蟲,如蚊子、螞蟻等等

特殊技能:蜘蛛界跳遠國手

仔細數數,有8顆眼睛喔!(點開放大)圖/gaga

每次看到飽滿又毛茸茸的屁股,小編都很想摸。圖/gaga

 

優雅的蠅虎可跳身體6倍長的距離

白額高腳蛛(Heteropoda venatoria

俗稱:旯犽

特徵:很大隻、長腿、賢妻良母(少數不會家暴雄蛛的雌蛛)

居住地:有蟑螂的所在。吃完後就離開,繼續踏上尋找大蟲蟲之旅

喜歡的食物:大蟲蟲,如蟑螂

特殊技能:尚天然的除蟑劑

抓到啦!欲知白額高腳蛛使用何種高招,請自己上網看影片。圖/wikimedia

但我還是有點怕… 蜘蛛會不會有毒啊?

如果在家裡發現他們,是不是有毒啊?會不會被他們咬呢?咬到之後又該怎麼辦?

答案揭曉~
幾乎所有蜘蛛都會分泌毒液,是為了快速麻痺食物(例如昆蟲),但對人類有危險性僅有少數幾種,目前為止台灣也沒有因蜘蛛毒液致死的案例。

毒液是為了快速麻痺食物,但對人類有危險性僅有少數幾種。圖/obamawhitehouse

以上介紹的家中常見蜘蛛皆對人類無害喔!

蜘蛛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若發動攻擊,牠們可是拿生命當賭注呢!所以當蜘蛛受到威脅時,一般都是走為上計。

但如果真的被咬,又感到不舒服,就趕快去看醫生吧!

最後,假使你真的還是很討厭他的長相,那麼就輕輕的把牠們移駕到別處,讓牠們繼續幫其他人吃掉害蟲吧!

人家蜘想和你當朋友

敬請期待:綑綁你的心--蛛網篇、小編最愛--寵物蜘蛛篇、這個蜘蛛真的好毒--不可褻玩篇(應該會有吧。)

資料來源:

The post 蛛事吉祥——家中常見蜘蛛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年獸襲來,過年補完計畫啟動:除夕結束的那聲恭喜背後,傳說的真相究竟是……?

$
0
0

新年快樂,恭喜恭喜。

每逢新年,大家對這兩句祝賀詞肯定耳熟能詳。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句「恭喜」,其實源自於人們劫後餘生發自內心的祝賀──熟悉的人可能已經知道了,沒錯,這次我們要講的是有關年獸的傳說。

恭喜大家,新年快樂!圖/pixabay

好久好久以前……先來說說年獸傳說

相傳古代有種叫作「年」的怪獸,這種怪獸頭長犄角、眼如銅鈴,並且凶猛異常。每年,「年」都會下山來吃食牲畜、糟蹋莊稼,甚至還會吃人!因此每到「年」即將出現的時候,村民們便會躲到深山以躲避年獸。

某一年除夕,村外來了個老乞丐。這老乞丐拄著拐杖,有著長長的白鬍,看似還有那麼些仙風道骨。他來到村子裡乞討,可是平時遇見乞丐,村民都不一定理會,這個時候大家忙著收拾,根本無人搭理。老乞丐沿路乞討,終於遇上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將乞丐請回家中,給予他一些食物,並且告訴他年獸就要來了,勸他跟著居民一起上山避難。誰知老乞丐聽了哈哈大笑,說只要讓他待在家中一夜,一定可趕走年獸。老婆婆苦勸不聽,只好答應他的請求,上山避難去了。

當晚,年獸進村。放眼望去,只有老婆婆家燭火通明,仔細看門戶都貼滿了紅紙。年獸看見光明,認為家中有人,便向老婆婆家中跑去,忽然聽到霹哩啪啦的聲響,立刻嚇得停下腳步。這時家門大開,老人現身,手中拿著爆竹往年獸扔去。年獸大驚失色,落荒而逃。

只有老婆婆家燭火通明,年獸看見光明,認為家中有人,便向老婆婆家中跑去。圖/pixabay

隔天早上,回到村子的村人們發現村中安然無恙,而老婆婆家貼著紅紙,院子裡一堆竹節在柴火中劈啪作響,屋內蠟燭還發著餘光。一問之下才知道是老人趕走了年獸。事情傳開了,鄉親們紛紛到親友家道喜問好。從此之後,大家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方法。年獸怕紅、怕巨響、怕火光,於是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放鞭炮,當夜也會燈火通明,稱作「守歲」,並在初一時候互道恭喜。

年獸的傳說版本眾多,不過故事內容大同小異,有的相當平鋪直敘,有的則加入許多細節,讓故事顯得更生動。大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年獸的外貌以及如何作祟,第二部分描述如何發現年獸的弱點,第三部分則會以這些趕走年獸的方法,衍生成與過年相關的習俗。

這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除了年獸之外,還有另一種「夕獸」,做的事情和年獸相當類似,這則傳說大家可能就陌生了。

除了年獸,還有夕獸?

據說,「年」與「夕」的關係就像「鳳」與「凰」,公的被稱為「年」,母的被稱為「夕」。年獸的傳說解釋了過年的由來,夕獸的傳說則解釋了除夕之所以被稱為除夕的原因:夕被除了,故稱「除夕」。

關於除夕的故事,同樣也有很多版本,筆者聽過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一名英雄追殺夕獸一整年,終於在除夕當天斃了夕獸,因此當天就叫作除夕。不過這邊收錄的是另一則夕獸傳說的版本。

夕獸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牠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

於是有一年,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作「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神童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每到這時,百姓都希望自己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爆竹,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

從前從前,有一紅衣神童,嚇跑長犄角的夕獸!圖/IMDb

有趣的是,這則故事順便解釋了過年的由來,排擠了年獸的存在。而不解的是年獸只是被嚇跑,夕獸是被順利「除掉」的,因為「年」年年要過,但除夕有個「除」字,只能委屈夕獸在故事中死去了。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年獸和夕獸的故事互相衝突,似乎在爭奪對新年的詮釋權?雖然妖怪故事版本眾多,互相矛盾的事所在多有,不過在這個例子上,有另一個特別的原因:因為年獸與夕獸是相當晚近才出現的傳說。

實際上,古籍當中從未有過關於年獸或夕獸的記載。

文獻中不存在的年獸與夕獸傳說

翻閱古代文獻,無從找到任何與「年獸」或「夕獸」相關的紀錄。年獸和夕獸,應該是從「過年」和「除夕」這兩個詞彙衍生而來的產物。傳說中,這兩個詞彙是因著這兩隻怪獸而來,然而「年」這個字本身就有意義,而除夕之所以稱為「除夕」,也有它發展的脈絡,因此傳說可說是倒果為因。

「年」在甲骨文裡是「上禾下人」的組合字,描繪出人揹著穀物的模樣,表示「五穀豐收」。該字字義最終衍伸成為「穀物成熟的週期」,而北方的溫帶作物是一年一作,變成了我們現在認知上,季節循環一周的年。

至於「除夕」之所以叫作除夕,可以拆字來看。「夕」是夜晚之意,而「除」,是因為它確實起源於一個驅邪的節日:大儺。所謂的「儺」,是中國一種戴面具驅鬼逐瘟的跳神信仰。

所謂的「儺」,是中國一種戴面具驅鬼逐瘟的跳神信仰。攝於:2017年金門迎城隍。

「儺」從先秦時代就有,周代時朝廷還有專門舉行儺禮的職位「方相氏」,該職位由軍人所任。《周禮.夏官》中就提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索室驅疫。」

這個儺禮,孔子其實也有參加過。《論語.鄉黨第十》說:「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講的就是孔子穿著朝服,等著人來家裡行儺逐疫的紀錄。甚至臺灣的家將、七爺八爺也是儺文化的一種。

這個「大儺」,最開始是在(後來演變成臘八的)臘日當天或前一天舉行,後來這種祭祀被稱為「逐除」,又從臘八改到了春節前一天晚上,才成為我們今天的除夕。

年獸與夕獸會是什麼獸?

雖然過去的文獻中找不到年獸與夕獸,但該傳說既然是從「逐除」演變而來,那應該會有個被逐除的原型。那個被逐除的惡鬼是什麼?單純只是對瘟疫具體話的想像嗎?或者真的是對哪種猛獸的恐懼呢?

從年獸與夕獸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猛獸的特徵:

  1. 吃人
  2. 不冬眠
  3. 害怕聲響與火光
  4. 害怕紅色。

要判別是何種猛獸,第一點沒有幫助,第二點可以略微剔除一些會冬眠的物種,第三點毫無幫助,因為一般的野生動物幾乎都害怕突如其來的火光和聲響,然而第四點「害怕紅色」尤其重要……

因為這代表這種猛獸看得到紅色!

顏色其實可以說是大腦對於不同波長(或頻率)的光線所產生的幻覺,人類能看見的光被稱為「可見光」,波長約在 390nm(紫光)到 700nm(紅光)之間,只占光譜中很窄小的範圍。

由於眼睛構造的不同,每種動物處理光的方式都不太一樣,眼中看到的世界也大相逕庭。眼睛中與顏色感應相關的構造被稱為「視錐細胞」,人類擁有三色視覺,就是因為擁有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特別敏感的視錐細胞。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由於缺乏第三種視錐細胞,只有雙色視覺。

人類能看見的光被稱為「可見光」,波長約在 390nm(紫光)到 700nm(紅光)之間。圖/pixabay

此外,鳥類擁有四色視覺,第四種視錐細胞使牠們能夠看見紫外光;蜜蜂雖然是三色視覺,視錐細胞卻是對綠、藍、紫外光特別敏感;響尾蛇則擁有特殊的感應器「頰窩」,使牠們能夠看見紅外光。

視覺與色覺的機制相當複雜,每個物種都不一樣,難以一概而論。人類的三色視覺雖然比起大多數哺乳類動物來得優秀,但相比於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昆蟲,人類只能看見光譜中非常窄小的一塊。簡言之,要找到和人類一樣能夠清楚分辨紅色的動物,其實並不多,而與人類親緣相近的靈長類,則多數同樣擁有三色視覺。

也就是說,年獸與夕獸的原型,很有可能便是某種猿類,過去中國人民的生活中應該少不了碰到這些猿猴。而根據文獻,這種猿猴其實在很多文獻都有被記載下來。

那便是「山臊」。

山臊又是什麼?

山臊又稱「山魈」。如果你上網搜尋,第一個找到的圖片可能是同樣被稱為「山魈」的非洲猿類。

該猿類是雜食性,性情兇猛,就連豹也不敢輕易招惹,且時常破壞人類的莊稼,被視為農業害獸。這樣的背景讓人不禁聯想到年獸,不過山魈並非中國的物種,這樣的名稱只是一種借用;但這也表示,猿類對於人類,的確是能夠製造與年獸相似的困擾。

這種動物性情兇猛,就連豹也不敢輕易招惹。圖/pixabay

山臊在文獻紀錄中非常多,文獻中大多描述牠:人面猴身,大約一尺高,一足反腫。有的文獻描述母的山臊會施脂粉,這可能是對於猿猴面紅的解釋。有的文獻則說牠會偷鹽巴和偷用火來煮食蝦蟹,碰到牠還會使人生病。

其中可以看見年獸傳說端倪的,是南朝梁代宗懍的 《荊楚歲時記》中的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當中提到,正月一日的時候,楚民們會在庭院中燃放爆竹,以辟除山臊惡鬼,這不但是逐除惡鬼,同時也闡明了山臊和爆竹之間的關係。

年獸與夕獸的傳說,也許是從辟除山臊的習俗演變而來。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山臊在中國幾乎成為山中精怪的代名詞,但在台灣卻鮮少有人聽過山臊。然而從前的台灣人確實是知道山臊的。

日治時期,1921 年片岡嚴的《臺灣風俗誌》〈臺灣人對鬼怪的迷信〉一章,便收錄了「山臊」一條;「山魈」這個詞也曾出現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幾次,事蹟多是偷竊以及迷惑人心等等。然而這些報導都是轉述中國地方的山魈作祟事件。其中一則報導這樣寫:中國浙江山魈作祟,人在回應了山魈的呼喚後被迷惑出了屋外,等到被發現時,神智不清且嘴裡都是泥巴。

這聽起來不就是魔神仔的作祟方式嗎?在台灣,山中若發生了什麼奇異事件,大多傾向用魔神仔而非山臊解釋,山臊這個妖怪慢慢變得越來越鮮為人知,進而被魔神仔取代了。

年獸傳說的分析大致如此,而除了年獸之外,台灣其時還有非常本土的過年傳說。這則傳說與妖怪「燈猴」有關,說若是放油燈的燈鉤三年不燒便會成為「燈猴」,進而告狀上天庭,致使世界被洪水淹沒。礙於篇幅,對燈猴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我們工作室的官網觀看〈除夕夜的傳說──燈猴〉一文。

在此也再次祝賀大家,新年快樂、恭喜恭喜。

參考資料

The post 年獸襲來,過年補完計畫啟動:除夕結束的那聲恭喜背後,傳說的真相究竟是……?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Brainy is the new sexy!比起高富帥,虎皮鸚鵡擇偶更喜歡牠有腦袋

$
0
0

如何選擇理想中的另一半 ── 或者至少是小孩一半的基因來源,完全會是能影響下一代表現的起跑點。
日積月來下來,某些特別的擇偶偏好也很有機會造成驚人的結果:看看雄孔雀那精美的尾巴和雄鹿的巨大鹿角,這些讓演化生物學家困擾好久(還讓達爾文跟華萊士吵架)的成果就知道惹。

 

圖/wikimedia

既然這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兒,除了那些頭好壯壯高又帥、一眼就有吸引力的外顯特質之外,內斂的聰明才智本身,有沒有機會能直接吸引到異性呢?

嘛,至少在虎皮鸚鵡眼裡,露露頭腦、懂得解決問題獲得食物的雄鸚鵡可以快速贏得雌鸚鵡的芳心,從魯蛇翻身成心上人喔~[註]

只要會找食物,虎皮鸚鵡魯蛇也能大翻身!

這組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導,於今年 (2019) 發表。他們將虎皮鸚鵡二公一母三隻為一組,前期的實驗中,會先進行第一次的偏好測試:將雌鳥關在兩隻雄鳥中間的籠子,紀錄她在籠子兩側花的時間。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假設雌鳥花了更多時間在哪一側,就代表她更偏好其中的哪一位。

圖/取自論文

接下來,就是科學家插手幫魯蛇作弊的時間啦!

在實驗組中,一開始不被青睞的雄鳥會進行特訓,訓練他們打開培養皿(一步驟)和箱子(三步驟)獲得食物。雄鳥特訓完畢獲得新技能,就進入展示時間:雌鳥會見到自己原來偏好的雄鳥打不開培養皿束手無策,也會見到一開始不喜歡的那個展現了出乎意料(?)的才智,見招拆招順利獲得食物的畫面。

於是在下一次的偏好測試中,大多數的雌鳥都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原來不偏好的雄鳥那一側。芳心 Get! (戀愛特訓班大成功

有吃得不是重點,有腦袋才受青睞?!

且慢且慢,憑什麼這樣就說雌鳥是「移情別戀」?難道不能是「這招不錯我偷要學起來」或是「他吃得不錯我看看是否能蹭點來吃」……之類的想法嗎?

因此在這個實驗中,安排了兩種實驗對照組。

其一同樣是二公一母的組合,但這個對照組中,沒有安排特訓,展示時間只安排雌鳥看到原先不被偏好的雄鳥獲得食物,而原受偏好的雄鳥什麼也沒得吃。但如此一來到了第二次偏好測試階段時,展開仍然是一開始愛誰就是誰;顯然光是吃香喝辣(?)並不足以讓雌鳥移情別戀啊XD

另一個對照組稍微出乎意料一點:步驟與實驗組相同,但三隻虎皮鸚鵡通通是母鳥來著。實驗顯示,即使是一開始不被偏好的雌性虎皮鸚鵡同樣可以打開培養皿和箱子獲得食物,但這並不會影響做選擇的雌鳥的偏好。換言之 ── 閨密能不能解決問題不重要,我喜不喜歡她比較重要(誤)。

因此能發現「移情別戀」只出現在對雄鳥的偏好之中,顯示對虎皮鸚鵡來說,聰明才智帶來的吸引力的確有可能跟選擇配偶比較有關係一點兒。

圖/wikipedia

事實上,野生的虎皮鸚鵡本來就需要適應多變的覓食環境。而且即使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配對之後虎皮鸚鵡也是由雌鳥主要負擔孵育幼鳥的工作,雄鳥負責叼食給雌鳥供應食物。因此伴侶獲得食物的能力,理論上對雌鳥來說非常重要,畢竟一家大小的口糧都要靠老爸掙來啊。

對面的女孩不肯靠過來?露個腦袋給她瞧瞧吧!能解決問題才是真性感啊!── 虎皮鸚鵡不負責任戀愛指南。

  • 註:此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受青睞的雄鳥其基本的測量值都和不受青睞者沒有統計差異。換言之(至少在人類眼中)並沒有特別高又帥,就只是一開始比較受偏愛。

參考資料:

  • Chen, J., Zou, Y., Sun, Y. H., & ten Cate, C. (2019). Problem-solving males become more attractive to female budgerigars. Science, 363(6423), 166-167.

The post Brainy is the new sexy!比起高富帥,虎皮鸚鵡擇偶更喜歡牠有腦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深海鮟鱇魚 X 檔案:糾纏在暗黑大洋中的極端癡戀

$
0
0

說到鮟鱇魚,各位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一隻相貌醜怪,有著銅鈴大眼、細長尖齒,頭掛小燈的巨大魚類,在黑暗的大洋底層緩慢優游的樣子?

神秘的鮟鱇魚。圖/wikipedia

鮟鱇魚(Anglerfish)因為其雌性自背鰭延伸而出,垂至嘴巴上方的吻觸手(illicium)——發光釣竿而得名。這個發光的魚餌內含發光菌,能吸引獵物靠近。除此之外,他們的嘴巴大且身體柔軟,可以吞下比自己大兩倍的獵物。

目前已知有 300 多種的鮟鱇魚,雖然有部分棲息在熱帶的淺水環境,大多數的鮟鱇魚分布在大西洋和南極海洋的陰暗深處至海平面數千公尺不等的地方,因此又可分成淺海和深海鮟鱇。一般大家熟知的「發光」鮟鱇魚,多指深海鮟鱇,但這不代表深海鮟鱇都會發光,還是有少部分是不發光的。

這類奇異的深海物種神秘、而且難以在自然環境下觀察。過去,深海不易到達,所以科學家們只能從漁民意外打撈到的鮟鱇魚屍來進行研究。這就是為什麼這支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周圍海域拍攝的新影片會令深海生物學家如此興奮。

永不分離!深海鮟鱇雌雄配對首度亮相

從影片中各位可以看到一個拳頭大小的雌性鮟鱇魚,身上凸出了一條條發光的細長鬍鬚狀結構。若仔細觀察,她還有位伴侶呢:一隻嬌小的、埋入她身下的永久的精子提供者

這支影片是 2016 年 8 月由一對夫妻探險家 Kirsten 和 Joachim Jakobsen 在聖喬治島南側 800 公尺深的深海牆上拍攝的。在探險團隊即將完成他們的任務時,一個「有趣的小東西」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於是他們決定追蹤這個奇怪生物,並通過潛水器 1.4 公尺寬的窗口捕捉他的動作。

Caulophryne jordani。圖/Rebikoff Foundation

經過專家鑑定,這個 16 公分長的生物是一種叫喬氏莖角 Caulophryne jordani (扇形垂釣者)的深海鮟鱇。他身上的細絲和鬍鬚狀結構的鰭條能偵測獵物,就像蜘蛛網,一旦碰到,這個垂釣者就能立刻轉向並吃掉對方。在食物極端缺乏的深海,這是他們確保自己不被餓死的殺手鐧。

嶄新資訊:鰭條上間隔性的美麗光點

除了我們熟知的吻觸手外,有注意到雌性鮟鱇魚那條條鬍鬚上的美麗光點嗎?像其他深海鮟鱇一樣,雌性鮟鱇魚用「餌球」(Esca),一種共生的發光菌誘餌來吸引獵物。但這次的影片還提供了其它訊息:

她的鰭條似乎也會按照一定的間隔發光。

雖然不清楚這些光點是生物產生的亦或只是反射自潛水器的光,這項嶄新資訊還是令科學家們非常驚喜。

盲目愛情:雄性深海鮟鱇的生世癡戀

小小的雄性鮟鱇魚也是這次影片的一大亮點。像許多其他種類的鮟鱇魚一樣, C. jordani 的雌雄鮟鱇魚會形成一個永久的配對:

一旦雄性鮟鱇找到配偶,便會咬住對方,最終與她的組織融合,透過血液取得營養。

以部分深海鮟鱇來說,雌性有明顯的「釣竿」和明亮的肉誘餌,雄性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他們的體型比起雌性小得多,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小魚,而且不具有吻觸手這種吸引獵物的功能。你可能會很疑惑,那他們要如何吃東西呢?

上帝為他們關上一扇窗,必定會給予他別的能力,而比起吃,他們有著更重要的任務。

雄性鮟鱇魚擁有非常敏銳的嗅覺,幫助他們嗅探在深海黑暗中的未來配偶。當他找到她時,這個小小的追求者可能會面臨與四位男性一起分享伴侶的窘境。但愛是盲目的,對伴侶的渴望最終勝過一切。在雄性鮟鱇魚用他那小而鋒利的牙齒咬住雌性後就會失明,因為他不再需要視覺輔助他尋找伴侶;他身上的器官逐漸退化消失,只留下精囊,成為雌性鮟鱇魚身上不可移動的一個附肢。

深海鮟鱇的雌雄配對,紅色圈圈內的是雄性鮟鱇魚。圖/Rebikoff Foundation

鮟鱇魚是體外受精,所以雌性會以血管輸送賀爾蒙給雄性,讓她們在排卵的同時,雄鮟鱇也可以排出精子。於是,雄性鮟鱇魚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確保雌性可以在她的餘生中產生受精卵,成為物種延續下去的關鍵角色。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得知這項資訊,他們曾透過死去的鮟鱇魚得知這種奇怪的生殖策略,但一直到現在,他們才有幸一窺這「活生生」的例子。

死去的深海鮟鱇魚標本,看到那像肉瘤一般凸起的的小小公魚了嗎?圖/Natural History Museum

除了部分深海鮟鱇魚有寄生行為極端性別二態性(兩性間有明顯的外觀差異)外,其它鮟鱇魚只有在雄性和雌性體型大小相近時才會交配。而這些自由自在的雄性鮟鱇魚會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來找他們的真命天女,聽起來快樂多了,對吧。

吃貨小教室:美味的淺海鮟鱇

神秘的鮟鱇魚貌似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其實生活在淺海的鮟鱇魚可是日本人民的火鍋料首選呢。在關東地區,淺海鮟鱇被稱為人間極品。如果各位心臟夠強,可以先看看這部如何在家處理鮟鱇魚的教學影片 ↓

俗話說「西有河豚、東有鮟鱇」,鮟鱇魚肉質綿密、口感彈牙,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又有「窮人的龍蝦」之稱。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的美名,據說能清熱解毒、養顏美容,是煮火鍋的熱門首選。其實不只日本,在中國東南沿海及歐美國家,鮟鱇魚也被作為食用魚類。

棲息在海平面以下數十到兩千公尺內的淺海鮟鱇,雖然也有吻觸手和餌球,但餌球缺乏發光菌,所以不會發光。他們的外觀顏色較鮮豔,可作為水族觀賞魚。

鮟鱇魚的族群多樣性很高,曾經因為棲息在海表以下數百到數千公尺的地方而不利研究,如今隨著深水探勘技術的發展,研究鮟鱇魚將不再那麼困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就能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神秘生物在他們漆黑無光家園中的實際樣貌。

參考資料:

  1. Exclusive: ‘I’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 Video of mating deep-sea anglerfish stuns biologists

  2. Anglerfish, nationalgeographic

  3. The bizarre love life of the anglerfish

  4. 鮟鱇魚家族300多種 1/4在台灣

  5. 鮟鱇魚知識大百科,翻轉你對牠的認知

The post 深海鮟鱇魚 X 檔案:糾纏在暗黑大洋中的極端癡戀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絕世單身青蛙,歷經十年終於成功脫單!但滅絕危機解除了嗎?

$
0
0
  • 文/文詠萱

編按:單身長達 10 年的「世上最孤單青蛙」都已經找到伴侶,那__呢?

最後一隻野生的雄性瑟溫斯水蛙於 2008 年發現,由於擔心該品種滅絕,保育團隊甚至建立了網站,替「蛙」尋找伴侶。圖/pixabay

一人一點錢,救救單身蛙

2008 年時,科學家們在野外發現了一隻瑟溫卡斯水蛙 (Sehuencas water frog,Telmatobius yuracare),他們將之命名為「羅密歐」,並養在玻利維亞科恰班巴自然歷史博物館 (Bolivia’s Cochabamb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的水族館裡。

沒想到,整整 10 年過去了,在 2008~2019 年間,人們居然都沒有在牠的棲息地發現其他野生個體。這讓玻利維亞的環境保護人員非常緊張,因為這很可能代表羅密歐是世界上最後一隻瑟溫卡斯水蛙,假設牠翹辮子了,那這種青蛙也就要絕種了。更慘的是,這種青蛙的平均壽命為 15 年,要是不加緊腳步,可能就來不及了。

為了避免絕種危機,保育人員們積極地在野外尋找雌性的瑟溫卡斯水蛙,同時建立了人工繁殖計畫。但這還不夠,保育團隊甚至在 2018 年為羅密歐建立了一個個人網站,為牠填寫了詳細的交友檔案,並發起募款活動,希望能喚起大眾的注意,讓民眾、科學家、探險家能在野外棲地尋找雌性水蛙個體,讓羅密歐脫離滅絕危機,繼續繁衍下去。

擁有品味的絕世單身好青蛙,不約嗎?圖/giphy

除了上述種種,保育人員還做了許多努力,包括:訪問玻利維亞雲霧森林 (Bolivian cloud forest) 中曾見過此物種的居民,以建立瑟溫卡斯水蛙的足跡地圖;研究棲地水體中物種環境 DNA 及其滅絕原因,並找出方法保護那些留在野外的物種;建立該地區水蛙生物資料庫等等。

真命天女出現啦!

令人慶幸的是,2019 年 1 月,一支探險隊在探索玻利維亞雲霧森林時,竟在溪流中發現了五隻瑟溫卡斯水蛙!分別為三隻雌蛙、兩隻雄蛙,其中一隻雌蛙更正值生育年紀。經過多年等待,羅密歐終於找到他的「茱麗葉」了嗚嗚。

羅密歐(左)能找到另一半(右為茱麗葉)真是可喜可賀、普天同慶、皆大歡喜呀!圖/BBC

探險隊領導者 Teresa Camacho Badani 對於兩者間的未來十分樂觀,她深信異性相吸的道理。「羅密歐的個性有點害羞,他目前相當健康,喜歡吃東西;而這隻茱麗葉的個性截然不同,她精力充沛,時常游泳,有時候會試圖逃跑。」

危機未解除,兩棲動物陷困境

這些被帶回來的水蛙們將會進行健康檢查,以防止弧菌、真菌傳染病,當然也要讓羅密歐與茱麗葉見面,想辦法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繁衍出未來可以回到自然棲息地的後代。

在過去,瑟溫卡斯水蛙曾在玻利維亞雲霧森林內的溪流、河流與池塘等不到 10 個地點被發現。這些棲地曾有豐富的水生蛙生態,然而,目前玻利維亞、厄瓜多及秘魯的水蛙正在迅速減少,牠們面臨到各種威脅,包含氣候變遷、棲地破壞以及外來種鱒魚等。

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 Chris Jordan 表示:「將動物帶回圈養是有風險的,但由於野外青蛙數量太少,目前無法長期確保會持續繁殖,不得不帶回人工繁殖。」相關團隊表示會盡力恢復玻利維亞森林特有種青蛙,並將相關寶貴經驗提供給目前正面臨絕種的類似物種。

羅密歐找伴的故事引起了人們對於兩生類動物困境的關注,雖然故事有了好的發展,但人員並未在找到茱麗葉的溪流附近發現其他水蛙,這讓他們對於生態系的健康仍然十分擔憂。

參考資料

The post 絕世單身青蛙,歷經十年終於成功脫單!但滅絕危機解除了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心臟、尾鰭與脊椎,那些以斑馬魚進行的「再生」研究

$
0
0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王怡蓁、美術編輯|張語辰

渦蟲切不盡,春風吹又生

2016 年中研院的院區開放,陳振輝進行一場「如何跟金鋼狼一樣再生複雜組織?」科普演講,有個國小小朋友問:「渦蟲最多可以切成幾段?」當開始問這個問題,就離了解再生機制更近一步。而若能了解越多,就離增強人類組織與器官再生能力更近一步。

本文專訪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陳振輝助研究員,了解為何及如何透過「斑馬魚」研究「再生」。
攝影│張語辰

擁有再生能力,也許能一圓人類的長生不老夢

長生不老的確是有可能的,像是渦蟲在實驗室生存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會將自己的身體拉成兩段,各自再生成完整的個體。這種可以極端再生的生物,存活的時間似乎沒有限制。

一百年前,美國諾貝爾獎科學家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 )曾經將渦蟲切成 279 塊,發現這 279 塊渦蟲仍然可以再生回來。但若以最小的單位,也就是「一顆細胞」能不能再生為「一隻渦蟲」呢?這個答案也是有機會。

若將渦蟲分解成單細胞(幹細胞),只憑這個幹細胞無法再生成一隻渦蟲。但若是將這個幹細胞移植到被放射線照過的渦蟲身上,原本被放射線照過的渦蟲會在兩週左右死亡,但植入幹細胞的渦蟲卻可以重新恢復再生能力,這好像是讓殭屍復活一樣!(Wagner et al., 2011)

再生的最小單位似乎可以說是幹細胞,但這是在有限制的條件下,且環境也相當重要。

為什麼會想研究「再生」?

十多年前當我在陽明大學生化所讀碩班時,研究的是中草藥抗氧化物的純化,當時對免疫學感興趣,在中研院擔任助理的階段、還有剛到美國時也待在免疫學研究的實驗室。在達特茅斯學院遺傳所讀博士班二年級時,才轉換到「生理時鐘」的研究。

當時以「麵包黴菌」來觀察光反應對生理時鐘的影響,黴菌為了適應光線會產生「胡蘿蔔素」,但產生到一定的量便會停止,從黴菌感受光的調控機制可以在分子層面上去解釋其它生物對光的適應性,這系列的實驗非常有意思。

黴菌跟老鼠與人類一樣擁有生理時鐘,也會受到光反應調控,然而,在老鼠與人類身上解釋光反應對生理時鐘的影響十分複雜,用黴菌來觀察較為容易。

在博士班畢業的前一年,大部分的博士生會轉換研究題目來增強自己的學術能力,那時我問自己:「什麼是我一輩子做了會覺得有趣的事?」

偶然看到幾篇有關「渦蟲再生」的研究論文,當時的我覺得這個主題很酷,於是申請了幾個研究再生機制的實驗室,後來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與教授 Ken Poss 相談甚歡,因此加入了這個以斑馬魚研究再生的團隊。這個實驗室從我剛加入時大概有七、八個人,現在已經有二十人,顯示學界對於再生研究有濃厚興趣。

從斑馬魚可以得知哪些「再生」訊息?

在 Ken Poss 教授的實驗室中,目前三分之二的人都以斑馬魚研究「心臟再生」。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指出,台灣的第二大死因是心臟病,而美國則位居第一名,因此美國非常重視心臟的再生研究,也投入大量的資源支持。另外,用斑馬魚研究「脊椎再生」也是熱門的項目。

我自己是研究斑馬魚的「尾鰭再生」,也許有人會覺得尾鰭是魚類特有的器官,但尾鰭再生的研究,也許有機會應用於生物的斷肢再生。

紅線是斑馬魚尾鰭被截斷的部位,一般的斑馬魚會再生尾鰭(左圖),但基因突變的班馬魚會失去再生能力(右圖)。陳振輝團隊藉由誘發基因突變,找出是哪個基因出問題?也許就是觸發再生機制的關鍵。
圖片來源│Chen et al., (2015). Transient laminin beta 1a induction defines the wound epidermis during zebrafish fin regeneration. PLoS Genet 11 (8), e1005437.

現在在我們的實驗室,主要探索斑馬魚「表皮細胞」如何分工合作進行再生,下一步也想觀察斑馬魚尾鰭中其它細胞的運作,比如說若把尾鰭的「神經細胞」截斷,再生將無法進行。因此,了解各種細胞在再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了解再生反應重要的方向。

從像斑馬魚這種「模式動物」去提出問題,需植基於許多理論基礎,要建立模型以及問對問題,這個過程的確很難。

當時我們實驗室的老闆 Ken 是建立斑馬魚心臟再生模型的初始者,還記得 Ken 說過 一開始要說服大家,斑馬魚可以用來做心臟再生的研究,大家都很難理解。(Poss et al, 2002) 現在我覺得很幸運的是,可以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

研究「再生」的過程,遇到哪些困難?

研究斑馬魚如何及為何再生的過程中,建立「研究工具」最花時間。

研究老鼠與果蠅的科學家非常多,因此可以共享某些研究工具,例如要是老鼠的指節可以再生,利用老鼠的指節做為再生研究,科學家就可以運用前人建立好的研究工具來問問題。然而,在斑馬魚的成魚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工具就需要自己建立,例如斑馬魚表皮細胞的研究工具 Skinbow 多顏色標誌技術,因此實驗時間就會拉得很長。

斑馬魚的生長週期是三個月,但建立新的基因轉殖魚作為研究工具的時間,一般就要花上六個月到九個月。

看起來很像印象派的筆觸?其實是陳振輝團隊研發的 Skinbow 多顏色標誌工具,用來研究斑馬魚修復傷口和再生複雜組織過程中,表皮細胞如何運作。
圖片來源│陳振輝實驗室網站

研究過程,會有想放棄的時候嗎?

在我讀書的年代,生命科學是明日產業,生命科學系是非常熱門的明星科系,但現在大環境的就業情況並不樂觀,學生也紛紛退卻。我的想法是,要預測明日產業是困難的,你只能問你自己興趣在哪裡,如果是真的有興趣,就會有理由和動力堅持下去。

無論是我以前博士班做的黴菌生理時鐘研究,或現在進行的斑馬魚再生研究,都是從黴菌和斑馬魚這種模式生物上來回答問題。利用各種模式生物的強項,問適合的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

再生能力這領域還很新,就像一座待探索的西部大荒野,還有好多問題可以問。

這些發現除了以研究論文呈現,也希望能與小朋友們分享,小朋友非常有創造力,也許能問出我們想不到的問題。如果學校有興趣,我們實驗室可以提供斑馬魚與如何觀察尾鰭再生的方法,讓小朋友一起動手體驗再生的科學奧妙。

現在每天一早都很期待到實驗室,看看研究有什麼進展,想知道自己設計的實驗會有什麼成果,很像「我都在做我喜歡做的事,還剛好有人給我薪水」。

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實驗的結果不如預期其實是常態,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要克服。但若是能重新選擇,我還是會走上學術研究這條路。

看起來彷彿藝廊的網站,每一張照片,都訴說著對再生研究的好奇與發現。
圖片來源│陳振輝實驗室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從動物身上問對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陳振輝談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心臟、尾鰭與脊椎,那些以斑馬魚進行的「再生」研究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裂唇魚通過了猴子也無法闖關的「鏡子測試」,所以它們擁有自我意識還比猴子聰明?

$
0
0

動物有自我意識嗎?

動物有自我的意識嗎?這是很有意思,卻難以捉摸的問題。如果可以跟動物溝通,直接問牠們就好:

「你好,請問你認識自己嗎?」

「……」(毫無反應,如同一隻動物)

偏偏目前沒有智人有能力問這種問題,或是能理解動物的回答。

要試探動物的自我認知,研究者常用的一種作法是「鏡子測試」,它比較正式的全名是「鏡像自我認知測試(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基本概念不算複雜,就是把動物放在鏡子前面,觀察動物是否能認出鏡子中的投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鏡子測試的標準極為嚴苛,至今通過的動物種類非常稀少,只有黑猩猩、亞洲象、瓶鼻海豚、喜鵲區區幾種。根據嚴格的判斷標準,一般我們覺得「聰明」的動物,像是貓、狗,甚至是和人類差異沒有太遠的猴子,都無法通過。

然而,新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有種 10 公分左右的小魚:裂唇魚(cleaner wrasses,學名 Labroides dimidiatus),靠著小小的腦袋,竟然通過了鏡子測試!這是怎麼回事?

  • 狗在鏡子前認不出自己,竟然有魚類可以!?

替黑猩猩量身打造的鏡子測試

要了解鏡子測試,各位讀者首先要有的概念是:鏡子測試很不好用。

這款由加魯普(Gordon G. Gallup)在 1970 年提出的實驗,一開始是為了研究黑猩猩有沒有自我認知,因此整套實驗都是以黑猩猩的特質量身打造。

哈利波特與意若思鏡。這個鏡子真的能照出你的自我意識!圖/取自 Pottermore

測驗方法說明這裡引用 wiki

「在動物身上標上兩個無味的顏料斑點。測試斑點被置於動物身體上,在鏡中可見的部分,而對照斑點則放在動物身體上,可觸及但不可見的地方……意識到測試斑點是在自己身上,而同時忽視對照斑點」

所以鏡子測試的適用範圍,受到許多限制:

受測動物視覺上看不見,不行。
沒有肢體可以標記,或人類無法判斷反應,不行。
太懶就是不愛動,即使有意識也不反應,不行。
北京反對,這個沒差。
動物太害羞,不習慣看別人,不行。

偏偏黑猩猩對鏡子的反應超級好,輕而易舉就通過了測試(有些黑猩猩甚至平時就很愛照鏡子),害得動物行為學家擺鏡子試探其他動物的時候,常常難以判斷,牠們在鏡子旁邊摸來摸去,到底是不是真的看到自己!

即使沒有鏡子,也會用水面當鏡子照的黑猩猩。圖/取自 ref 3

幫小魚訂做改版測試

鏡子測試是根據黑猩猩量身訂做,用在生理構造類似、屬於靈長類的近親倒還好,但其他哺乳類就比較麻煩了,更別說要延伸到鳥類、爬蟲類,甚至水中的魚類,實在是愈來愈不簡單。

很多動物其實不是無法通過測試,而是根本想不到怎麼做實驗。

幸好裂唇魚相對容易。這種小魚平時生活在大魚身邊,吃大魚的寄生蟲或屑屑,因此又叫作清潔魚,或魚醫生。它們日常與同儕的互動還算頻繁,有社交,就比較有機會擁有自我意識。更重要的是,這種魚愛乾淨,身上沾到東西會清潔身體,是個智人能判斷的明顯反應。這些特徵,使得它們適用於改版後的鏡子測試。[1][2]

習慣生活在大魚周圍的裂唇魚。圖/取自 ref 3

裂唇魚並不能立刻就通過水中版的鏡子測試,要先經過一系列前置準備。

首先,先把鏡子放在魚身邊,多數魚會把自己的鏡中投影視為敵人,發動攻擊,經過 7 天才會完全停止。

  • 攻擊鏡中自己的魚:

隨後幾天,習慣鏡子的裂唇魚,在能見到鏡子的時候,會有一些沒有鏡子時不會出現的行為,例如游泳時上下翻轉身體。其實之前已經有另一種魚:蝠鱝(manta rays),也能達到這個階段,研究者卻想不到辦法繼續進行標記測驗。

  • 游泳時身體上下翻滾:

接著,不再攻擊鏡子的魚,會增加待在鏡子旁邊的時間。
經歷 2 個星期準備,到達此一階段,裂唇魚的標記測驗才能正式開始。

第一種通過鏡子測試的魚類!

裂唇魚的標記方式,是麻醉後皮下注射橡膠顏料,再把恢復的魚放在鏡子旁邊。

如果被注射魚眼可見的棕色顏料(不同魚標記在不同部位),旁邊又有鏡子,那麼它會照鏡子發現身上的異物,然後做出一些摩擦動作(scraping behavior),試圖把身上的髒東西除掉。假如沒有鏡子,則不會有清潔行為。

  • 試圖靠摩擦清潔臉部顏料的魚:
  • 試圖靠摩擦清潔喉部顏料的魚:

作為對照,研究者也用視覺不可見的無色顏料標記;而這組的魚即使身邊有鏡子,卻沒什麼清潔行為。表示身上有標記的魚,確實是「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才引發後續的行為反應。

論文由此判斷:裂唇魚成為第一種通過鏡子測試的魚類!

裂唇魚與鏡子中的自己。圖/取自 ref 2

問題是,一開始設計給黑猩猩的實驗,如今有魚類通過,就等於小魚也跟黑猩猩有一樣的自我意識嗎?畢竟,辨識鏡子中的形象,貓不行、狗不行、猴子不行,全長 10 公分的小腦袋小魚竟然辦到了?

論文宣告發現後,並沒有下定論,而是希望促進大家討論討論,到底鏡子測試是不是衡量動物行為的好辦法?

德瓦爾真的很嚴格:魚沒有通過,還差一點

說到動物行為學,不可忽視德瓦爾(Frans de Waal)這號人物,論文旁邊也刊出他對新研究的評論。他現年 70 歲,是此一領域教父級的人物,在 1982 年出版的《黑猩猩政治學》,當時看來驚世駭俗,如今卻證明德瓦爾的前瞻眼光。

論文宣稱,裂唇魚通過了鏡子測試的每一項標準。德瓦爾卻不夠滿意,他認為小魚並沒有通過鏡子測試,但是只了差一點。[3]

對鏡打扮的黑猩猩……跟黑猩猩比的話,沒有動物能通過鏡子測試啦!圖/取自 ref 3

德瓦爾真的很嚴格。他指出,之前通過鏡子測試的動物,見到鏡中自己時,會出現「前所未見」的反應;然而,裂唇魚清潔身體的反應,卻是本來就有的行為模式,證據不夠力。

另一方面,魚的標記方法是注射橡膠色素,是個生理上的額外刺激。見不到顏色,對鏡子沒反應,表示光有生理刺激是不夠的;但是能見到顏色,對鏡子起反應的魚,刺激卻也存在。也就是說,裂唇魚對鏡子有反應,或許是視覺加上生理刺激的效果,不單純是視覺。如此,不能算是真正通過鏡子測試。

即使如此,德瓦爾仍然認為裂唇魚達到猴子的等級。猴子無法單靠視覺,直接認出鏡中的自己,但是假如視覺再加上體感,猴子也能通過(德瓦爾稱作「Felt Mark test」)。德瓦爾主張,小魚也符合此一標準。

我們有聰明到,能知道動物多聰明嗎?

不管小魚有沒有通過鏡子測試,這個案例都能讓我們體會,用鏡子測試評估動物意識,即使不算太糟糕,也是相當侷限的方法。適用範圍受限以外,通過標準也太過嚴苛,嚴苛到幾乎失真。

以猴子來說,至今仍沒有吱吱能完全通過鏡子測試,而這卻不等於猴子缺乏自我意識。

證據是,假如不擺鏡子,換成另一位陌生的吱吱,受測猴的反應將完全不同;猴子也許無法認出鏡中那個是自己,卻分得出不是陌生猴。如此能說吱吱沒有自我意識嗎?

「大霹靂」式的自我意識觀,由二分法判斷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通過鏡子測試的人類、大猿、亞洲象、瓶鼻海豚、喜鵲具備,其他沒有通過的動物一律不具備。圖/取自 ref 3

德瓦爾其實對鏡子測試很不滿意,在 2016 年的《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書中花了不少篇幅批判。他認為,用演化的角度思考,自我意識應該是漸進式的衍生,親緣關係類似的動物,彼此間應該是如光譜般的程度高低之別,而不是二分法的有或無。

比方說,喜鵲通過鏡子測試,表示這種鳥類的自我認知非常強烈。而與喜鵲遺傳關係接近,生活環境也類似的鳥類,就算無法通過測試,其實多半也該具備相當的自我意識,只是沒有喜鵲那麼強烈(類似黑猩猩與猴子之類的關係)。

過去的動物行為學研究,傾向把自我意識的出現視為「大霹靂」,大部分動物不存在,只有在少數特殊的物種出現,這卻不太符合演化的道理。而鏡子測試標準嚴苛,只有自我認知很強烈的動物能夠通過,又僅能代表特殊的狹隘情境,也助長了這股風氣。

漸進式的自我意識觀,通過鏡子測試的人類、大猿、亞洲象、瓶鼻海豚、喜鵲,自我意識最強;猴子、鸚鵡、裂唇魚自我意識稍弱;狗、貓、豬再次一級,其餘小腦袋動物的自我意識更低(不過怎麼衡量「腦袋大小」又是很謎的標準)。圖/取自 ref 3

更基本的問題是,就算腦袋最簡單的動物,怎麼可能不「認識自己」?想想看,一隻兔子,假如無法意識到自己在環境中的相對位置,下場將不是撞死就是被吃掉,還能活到把基因傳承下去嗎?因此,每一種動物應該都有自己認識世界,定位自我的方式,才能順利繁衍至今,只是動物往往跟智人的經驗差異太大,使得我們無從理解。

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演化歷史、生存環境。德瓦爾主張,我們不應該繼續以智人的主觀標準,由動物與人的相似程度,評判動物有多聰明,而是應當改為站在動物的立場,設身處地理解它們的處境,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動物的行為。

當然,受限於生物間的隔閡,智人永遠不可能真正讓自己變成其他動物,如同各種動物一般思考。不過,若要認識在不同環境中演化出的動物行為,從各種動物本身的角度出發,將是比較客觀的方向。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Kohda, M., Hotta, T., Takeyama, T., Awata, S., Tanaka, H., Asai, J. Y., & Jordan, A. L. (2019). If a fish can pass the mark test,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 testing in animals?. PLoS biology, 17(2), e3000021.
  2. Do fish recognize themselves in the mirror?
  3. de Waal, F. B. (2019). Fish, mirrors, and a gradualist perspective on self-awareness. PLoS biology, 17(2), e3000112.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The post 裂唇魚通過了猴子也無法闖關的「鏡子測試」,所以它們擁有自我意識還比猴子聰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三地的狡兔如何各自在與病毒的戰爭中活下來?抵抗力的平行演化

$
0
0

傳染病,是影響生物演化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你們想想,古時候常常有人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被不知道哪來的瘟疫感染,然後他就死掉了。

戰勝病毒的兔子

生物要是無法應付時常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下場只有滅絕。

澳洲的兔子,是個撐過傳染病考驗的知名案例,牠們歷經致命病毒感染,全族差點死光光以後,少數存活下來的個體又再度壯大。

歐洲中世紀的兔子繪畫。圖/取自 medievalists

澳洲兔子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公元 1859 年,英國人將原產歐洲的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引進澳洲,不料逃逸的兔子非常適應澳洲的環境,不久後就發展為龐大的族群,造成生態浩劫。澳洲後來試了很多方法滅兔,1950 年的時候,澳洲以毒攻兔,對兔子施放黏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黏液瘤病毒本來感染對象是美洲的棉尾兔(cottontail rabbit),雖不會殺死宿主棉尾兔,但穴兔被感染卻會致死,因此科學家將它作為對付兔子的生物武器。

一開始使用時威力非常強大、效果顯著,造成澳洲穴兔族群大量死亡。而在地球遙遠的另一邊,法國 1952 年時也在當地使用病毒,接著 1953 年病毒傳入英國,前幾年都能殺死大批兔子。

兔子的歷史傳播,從法國到英格蘭再到澳洲。圖/取自 ref 1

然而就像許多「生物防治」的案例,三個地方的兔子在幾年以後,數量都有復甦的情況。現在回顧,病毒對兔子的傷殺力之所以不如以往,是由於兔子演化出對病毒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感染兔子的病毒也變弱了,不再那麼容易殺死宿主,增加自己的繁衍機率。

面臨如此的滅團危機,兔子是如何演化出抵抗病毒的能力?

最近發表的論文,從澳洲、法國、英國取得許多陳年兔子樣本,比較被病毒感染以前與之後,兔子族群的遺傳差異,結果發現不少 DNA 變化是共通的,展示出演化的重複性![1]

爬梳兔子的歷史

和珍稀物種的標本相比,沒有太多人會特地收藏死掉的兔子,所幸研究團隊還是從各處搜集到一些,介於 1856 到 1956 年間的樣本。由法國獲得古兔 29 隻,現代兔 26 隻;英國取得古兔 29 隻(包括一件達爾文私藏的標本),現代兔 25 隻;澳洲則搜集到古兔 17 隻,現代兔 26 隻。總數還算豐富。[2]

兔子的遺骸。圖/取自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研究團隊沒有定序整個基因組,而是只鎖定外顯子(exon),也就是基因組上會轉錄為蛋白質的位置,合稱作「exome」,一共 19293 個基因,另外還有粒線體,以及 3 段免疫基因 MHC 的周圍。定序區域占整個基因組比例是 1.17%。

三地兔子的親戚關係,符合歷史記錄的預期。穴兔原產於西南歐,主要是法國、西班牙一帶,13 世紀引進英格蘭,1859 年之後又從英國被帶到澳洲。在老家法國,兔子的遺傳多樣性最高;源於英國的澳洲族群,兩者彼此關係又比法國更加接近,符合傳播歷史。

三地兔子族群的 PCA,法國族群遺傳多樣性最高,澳洲與英國族群彼此比較接近。圖/取自 ref 1

三地兔子面對一樣病毒,抵抗力平行演化

基因組上同一個位置,有 ATCG 不同的可能性,稱作 SNP(全名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中文翻譯是單核苷酸多態性);舉例來說,假如碰見病毒以前的兔子族群,某位置是 C 的比例很高,被病毒摧殘以後 T 的比例卻明顯變高,此一改變就有機會關乎傳染病適應。

三處兔子族群中,一共有 193 個 SNP 可能與疾病適應有關,其中有些變異只在單一地區偵測到,值得注意的是,也有 94 個,將近一半 SNP 同時在兩地以上出現。它們絕大部分應該不是遇見病毒以後才誕生的新突變,而是原本就存在祖先族群中的遺傳多樣性(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因為在病毒感染以前的族群,就能見到這些遺傳變異,以較低比例存在。

兔子是 13 世紀先從法國傳到英國,後來再引進澳洲。論文推論,三地兔子在 1950 年代獨立面對病毒挑戰時,有助於適應的遺傳變異,大概早在 800 年前已經存在歐洲的族群;這些遺傳潛力後來也被帶到英國,以及澳洲,等到同源的兔子們,在各地面臨相同的病毒威脅,類似的遺傳優勢各自迅速地脫穎而出,算是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的結果。

用兩種分析方法,分別找到可能與適應病毒有關的基因們。圖/取自 ref 1

眾多基因一起對抗多種病毒

不過探討兔子與傳染病的關係,光是考慮黏液瘤病毒仍有缺漏。

黏液瘤病毒肆虐後約 30 年,1986 年時,又有另一種致命疾病「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s haemorrhagic disease)」在歐陸流行,後來也傳往英國與澳洲。

為了研究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影響,研究團隊搜集了 1985 到 1996 年,感染之前與之後的樣本。比較發現,似乎有 4 個免疫相關基因,和這一波疾病適應較為有關:CD96、FCRL3、IFN-α21A、MHC Class I

有些與傳染病適應有關的基因,蛋白質序列有些改變。對於蛋白質產物或基因表現,差別明顯的一些基因:IFN-α21A、CD200-R、FCRL3、CD96、MFSD1,論文也用體外培養的細胞實際測試,發現這些遺傳差異,確實會影響病毒的感染能力,只是具體有什麼效果不太清楚。另外,病毒要靠宿主細胞製造的蛋白質才能複製繁衍,VPS4PSMG3 基因大概是藉由破壞病毒的繁衍能力,達到防禦的成效。

維持遺傳多樣性,保持面對危機的彈性

現在澳洲、英國、法國的兔子,都是經歷兩次極端考驗後,存活下來的勝利組。根據遺傳分析,牠們戰勝病毒的方式並不一定,沒有演化出一個抵抗病毒的絕對無敵基因,而比較像是許多基因一起作用,達到加成效果。未來要研究傳染病與宿主,不論是保護宿主免於疾病威脅,或是用傳染病進行生物防治,這些訊息都值得參考。

這回研究也發現,有助於兔子對抗病毒感染的遺傳因子,大部分源自於祖傳的遺傳多樣性。它們原本也許只是族群中,不太影響生存的遺傳變異,但是病毒來襲時卻成為生存關鍵,而且獨立拯救了三地的兔子們。此一觀察的啓發是,讓生物族群的遺傳多樣性不要太單調,保持一定彈性,面對不同的危機,有助於長期的生存。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Alves, J. M., Carneiro, M., Cheng, J. Y., de Matos, A. L., Rahman, M. M., Loog, L., … & Strive, T. (2019). Parallel adaptation of rabbit populations to myxoma virus. Science, eaau7285.
  2. Darwin’s rabbit helps to explain the fightback against myxomatosis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The post 三地的狡兔如何各自在與病毒的戰爭中活下來?抵抗力的平行演化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驚奇隊長》裡的貓貓英雄:那些關於「呆頭鵝(Goose)」的科學小秘密!

$
0
0

《驚奇隊長》看完後根據泛科學編輯部不科學的統計,百分之 87 的人會想知道這兩件事:《復仇者聯盟4》何時上映,以及能不能告訴我關於呆頭鵝 (Goose) 更多的事!(最好XD)

關於《復仇者聯盟4》可能要問問隔壁棚的姐妹站「娛樂重擊 Punchline」(對了對了,順便附上隔壁棚的影評:《驚奇隊長》:發展潛力大於實際執行,在雙重壓力下的奮力翱翔,歡迎左轉再右轉去討論),但關於橘貓們,科學可以再來多談一點。

以下是這隻橘貓可能不想讓你知道的小秘密,關於貓主子若你害怕知道太多,或是還沒看電影怕劇透的話,請酌情閱讀。

source:IMDb

 

_____這是防雷分隔線,咕嚕_____

 

橘貓這麼可愛,百分之 87 是男生?

虎斑、玳瑁、三花、黑的白的灰的橘的,這些形容不是針對貓咪的品種,而是指牠們的花色。但,貓咪的花色又是怎麼決定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表,保證你不會立馬看懂,但它會讓我們想起高中時有學到、有點令人懷念的「性聯遺傳」。

貓咪的毛色由 X性染色體上的「Orange基因」決定,其對偶基因表示為:顯性O/ 隱性o 。由於公貓的性染色體為 XY,因此他們只要在 X染色體上有顯性 O 的基因就會呈現橘色,而母貓則要在她的兩條 XX性染色體上都帶有顯性 O 的基因才能成為橘貓。

因此就機率來說,隨機遇到橘貓而他是男生的比例大約是 3/4,還不到百分之87 啦!但如果你遇到三花貓是男生那可就是不得了的幸運了。

source:Buenosia Carol @Pexels

三花貓的 X染色體上帶有決定黑色和橘色的基因,而白色基因則在體染色體上。X染色體在體細胞中其中一條會被去活化,因而在轉錄時受到限制,進而使其特性不被表現。如果被去活化的是黑色基因則表現橘色、是 Orange 基因的話則是黑色,所以能同時有黑色、橘色和白色的三花貓,才會大多都是有兩條 X染色體的母貓。僅有在很少數的情況下,因為嵌合體的情況多一條 X染色體的公貓,才有可能是三花公貓。

真的是十隻橘貓九隻胖,還有一隻特別胖嗎?

雖然呆頭鵝不太胖,但再次根據泛科學編輯部不科學的取樣偏差調查,似乎有許多橘貓僕人都在服侍著胖貓主子。所以,橘貓真的是生來就會特別容易胖嗎?

大橘為重啊大橘為重。source:Tripp@Flickr

上一段我們提到了,毛色與 Orange基因有關,但其實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證實 Orange基因和橘貓的體重無關。只能說……有可能橘貓的主人特別會餵,或者這其實是個取樣偏差造成的誤會,又或者「大橘為重」是這大宇宙中我們還沒找到的某個神秘的規律。

橘貓與體胖無關,但那心寬呢?有研究針對貓咪的毛色與個性和看獸醫時的反應做了調查(但填寫問卷的是僕人而不是主子本貓,有點可惜啊),研究統計發現與三花、玳瑁和虎斑這些與橘色性聯有關係的貓咪對人比較有攻擊性,然後黑白貓會把貓僕人的照顧視為騷擾,灰白貓容易在看獸醫的時候亂發脾氣等等。

但正如我們看書和看謎片如果只看封面就會被詐欺一樣,本研究僅供參考,貓貓的個性,最終還是得取決那隻貓貓啊。

掐住貓貓的脖子他就不會動了?

那一天,人類和史克魯爾人終於回想起了貓咪與 Flerken 的恐怖,和被他們囚禁於傲嬌和肚皮中的那份屈辱。

但沒關係,抓住貓主子的脖子,把牠們從後面拎起來就好了嘛?!不知各位僕人有沒有發現,貓主子跟巨人一樣後頸似乎有弱點:只要捏著貓咪脖子後面的肉,牠就乖乖的不會亂動,像被催眠一樣。

這樣的現象稱為「Clipnosis」,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研究者推論這是為了讓母貓能夠更容易的攜帶小貓;且不只有貓咪有這樣的現象,它同時也發生在狗狗、兔子、小鼠甚至是人類身上。

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臨床獸醫學的教授 Tony Buffington 曾以此現象作為研究主題,他們用長尾夾夾住了貓咪的後頸,被夾住的貓咪便會拱起背脊、把尾巴收起來並且乖乖的不動。

Source:原始論文

這是牠的背後XD Source:原始論文

此時貓咪的瞳孔並沒有放大,且心跳、呼吸速率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切正常,因此推論貓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不是因為害怕或是疼痛。因此他們推論這是為了讓母貓能夠更容易的攜帶小貓;且不只有貓咪有這樣的現象,它同時也發生在狗狗、兔子、小鼠甚至是人類身上。

日本神經科學家也注意到抱著剛出生的嬰兒會有快速鎮靜的作用,於是利用了小鼠做研究,了解這樣的行爲其背後的生理機制為何。他們發現,當小鼠銜著小小鼠,和人類抱著嬰兒時,有三個反應會非常類似:停止哭泣、順從、以及心跳速率降低。

 

那麼面對貓皇,愚蠢的人類會有哪些神秘的行為呢?

請繼續閱讀下篇:《驚奇隊長》與貓貓英雄呆頭鵝:科學解析貓皇和人類的神秘關係!

 

source:IMDb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想認識更多電影中的科學,來泛知識節和我們一起聽泛科學專欄作者余海峯聊《科幻中的科學》吧!

The post 《驚奇隊長》裡的貓貓英雄:那些關於「呆頭鵝(Goose)」的科學小秘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驚奇隊長》與貓貓英雄呆頭鵝:科學解析貓皇和人類的神秘關係!

$
0
0

《驚奇隊長》看完後根據泛科學編輯部不科學的統計,百分之 87 的人會想知道這兩件事:《復仇者聯盟4》何時上映,以及能不能告訴我關於呆頭鵝 (Goose) 更多的事!(最好XD)

上一篇「《驚奇隊長》裡的貓貓英雄:那些關於「呆頭鵝(Goose)」的科學小秘密!」裡我們談了橘貓為何大多是男生、是不是都「大橘為重」的特別胖,還有為何抓住牠們的脖子貓主子就乖乖地不會亂動的小秘密XD

這一集,讓我們隨著尼克福瑞(Nick Fury)一去不回頭的貓奴養成之路,來談談吸貓症候群(?)以及貓吸太多(?)人類會發生什麼事吧!

以下內容一樣涉及到貓貓可能不想讓你知道的小秘密,關於貓主子若你害怕知道太多,或是還沒看電影怕劇透的話,請酌情閱讀。

_____這是防雷分隔線,咕嚕_____

吸貓有益身心健康?那我還不大吸幾口!

不只是尼克佛瑞,你會發現整個電影院都會在呆頭鵝出現的時候被融化。所以說貓咪到底是什麼毒,為何讓人類如此欲罷不能,吸了還想再吸?

Jessica Gall Myrick 針對 7000 名在網路上看貓咪影片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在網路上吸貓之後,人會變得更精力充沛、感覺更積極,像是焦慮、煩惱和悲傷的情緒較少,並且在看影片的時候所得到的樂趣,會大於因為浪費時間而造成的內疚感。

再加上大家大多在工作和學習時間看貓貓的影片……等等,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妙?(抬頭望向時鐘)

喵喵喵~喵喵~ 人類對貓說自以為的喵星語,無三小路用?

看到貓就忍不住想喵喵叫,但其實引述「學習喵星語是有可能的,但絕非喵喵叫!」這篇文章所說:貓之間的交流,除了貓媽媽和小貓咪之間,幾乎完全是非口頭的,只靠身體語言和氣味;而人類的交流所依靠的基本上只有口頭語言、音調和臉部表情。問題來了,那貓和人類之間靠什麼溝通呢?是聲音還是表情或是……氣味?

研究人類和寵物行為學的專家米克爾.瑪利亞.德爾加多(Mikel Maria Delgado)認為貓實際上是從我們的面部表情來理解人類情感。 「研究顯示,當主人顯示出愉悅或是憤怒的情感時,貓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主人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貓似乎根本不在乎陌生人展示出的強烈的情感波動。)除了臉部傳達出的情緒,他們也嘗試著與貓進行一些更微妙的交流。

於是結論是:學貓叫是沒用的。「我不建議人們對他們的貓喵喵叫,」布拉德肖說,「事實上,人們很喜歡對著家裡的貓喵喵叫,雖然這是無害的,但我不認為這會對貓產生什麼效果。」實際上,在野生貓的聚居地是幾乎聽不到喵喵聲的,喵喵聲只是貓用來吸引人類注意力的一個伎倆。因為我們對這聲音有反應所以它們才喵喵叫,而不是因為牠們自己對這聲音有反應。

吸貓吸一吸就去創業了?

佛瑞顯然吸貓吸一吸之後,突然靈感大爆發,於是復仇者聯盟計畫就這樣誕生啦!(並不是)

2018 年一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被弓形蟲感染的人會有一個很神秘的行為:創業。

弓形蟲能感染很多種哺乳動物(包含人類),但它只能在貓咪的體內進行有性繁殖。全球大約有 20 億人(好多!)被感染,但好哩加在的是其對人類的健康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影響。但對老鼠來說就不太妙了:被弓形蟲感染的老鼠,會不再害怕貓尿的氣味,然後……牠就更容易被貓咪吃掉,進行下一輪的有性生殖。

不過也不是說被弓形蟲感染的人類就沒有被影響,過往的研究顯示被感染的人,「有更大風險遭遇車禍、患上心理疾病、變得更神經質、容易濫用藥物和自殺」,為何會有這些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有研究者推論這可能與睪固酮的激素水平有關。

於是近期這篇研究便將感染弓形蟲和創業行為綁在一起,發現被感染的大學生會有 1.4 倍的機率會選擇商學院,並有 1.7 倍的機率會選則管理與創業相關方向為主修。且一個國家弓形蟲的感染率和這個國家的創業活動有關,感染率高的地方,國民近期創業意向的比例與正在進行創業的比例更高,且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創業的比例更低。

source:IMDb

不過投資創業有賺有賠,但吸貓穩賺不賠。
就在電影院裡多吸幾把吧!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更多電影中的科學,來泛知識節和我們一起聽泛科學專欄作者余海峯聊《科幻中的科學》吧!

The post 《驚奇隊長》與貓貓英雄呆頭鵝:科學解析貓皇和人類的神秘關係!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怎樣的動物容易馴化?社會性動物的馴化史——《與達爾文共進晚餐》

$
0
0

怎樣的動物易馴化?先決條件可能是社會性行為

讓我們來討論動物馴化的起源。

具備社會性行為,似乎是某些哺乳動物物種能夠馴化的先決條件。羊屬會成群生活,狗在野生的時候也是,這些社會性動物才容易馴化。雄鹿會建立後宮妻妾群,就不適合馴化。

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牠們的祖先是灰狼,狗至少在一萬五千年前成為人類狩獵其他動物時的伙伴,有人甚至認為人和狗之間的關係早在三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建立了。狗聽從人類指揮者,就像是聽從狼群中的領導者。你只要看著牧羊人指揮牧羊犬驅攏綿羊,就能夠了解這兩種動物的社會性行為對於牧羊有多麼重要。讓狗管理羊群是另一個例子,顯示出人類是如何把已有的演化關係挪為己用。

狗聽從人類指揮者,就像是聽從狼群中的領導者。圖/af.mil

綿羊是在亞洲西南部比較早期馴化出來的牲畜,可能早到一萬一千年前,之後分數次往四面八方散播。到了五千七百年前,來自於亞洲西南部的綿羊便抵達了遙遠的中國北方。現在,全世界的綿羊超過十億頭。綿羊不論到哪裡,都能生育,最後成為適應當地狀況的品種,所以現在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個品種。綿羊在亞洲西南部的原生地也不是沒有變化。綿羊的身體中可以儲存大量脂肪,在馴化並且首次從亞洲西南部散播之後的數千年,當地的農人培育出了具有肥大尾巴的品種,這又引發了另一波的散播潮。

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寫道,

有些阿拉伯綿羊的尾巴非常巨大,牧羊人得給牠們套上小木車,這樣牠們才能夠拖著尾巴行走,不讓尾巴受到傷害。

在中東和伊朗,尾巴的肥肉現在是傳統烹飪中的食材。綿羊的尾巴切短了,還可以長一部分回來。

綿羊是在亞洲西南部比較早期馴化出來的牲畜,之後分數次往四面八方散播。圖/pixnio

農業及畜牧業的超級幫手:原牛的馴化歷程

野豬(Sus scrofa)和原牛(Bos primigenius)到晚近都分布在歐亞大陸,從最東到最西,不同地理區域的人類社會能夠馴化牠們。從約旦河谷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判定,亞洲西南地區的人類約在九千到八千年之間,從獵捕野牛和野豬,轉變為馴養牛和豬。遺跡中殘留的骨頭來自馴化動物的愈來愈多,同種的野生動物愈來愈少。

牛的馴化歷程到了八千年前,亞洲西南地區的牛和豬已經完全馴化了,但是這兩個物種的基因卻道出了完全不同的後續故事。分析現存牛隻的遺傳組成,結果顯示原牛的馴化發生了三次,一次在亞洲西南地區,可能是在敘利亞;另一次是在印度河谷,原牛馴化成瘤牛,牠們的特徵是兩肩之間的有隆起;還有一次是在非洲。

原牛的馴化發生了三次,一次在亞洲西南地區,可能是在敘利亞;另一次是在印度河谷,最後是非洲。圖/wikimedia

在羅馬時代,原牛便是常見的野生動物,但是現在歐洲飼養的牛隻是從亞洲西南地區傳過來的,不是歐洲的原牛所馴化而來的。人類遺傳學研究的結果指出,農業是由亞洲西南地區的農人遷徙到西歐時傳入的,顯然他們遷徙時也帶了牛。農人、農業和牛是一起打包傳到歐洲的。

肥沃月彎的狀況則完全不同,那裡牛隻和其他馴化動物的散播並非跟隨著人類的遷徙。牲畜會在各農業社群中散播,但是從遺傳研究可以發現,人是留在原地的,而且是牢牢留在原地。在伊拉克的札格洛斯山脈出土了九千年前的人類骨骸,科學家分析其中的基因組序列,發現目前居住在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徒(Zoroastrian),具有這些新石器時代農民的血脈。

肥沃月灣中家畜的馴化與散播。圖/天下文化

整個肥沃月彎的人都有安土重遷的習性。最早在安納托力亞、以色列與約旦地區,還有札格洛斯山脈的農民,彼此之間會進行貿易,交換農務經驗、牲畜和作物,卻不會交換血脈。

在非洲,野牛是當地最早馴化的動物,後來這些牛和來自亞洲西南地區與印度的牛混血,產生了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亞洲西南地區的穀物也馴化了之後,牛便融入定居式的農業之中。但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牛隻成為主要的游牧牲畜,到了數千年後非洲原生植物馴化成作物之後,情況才改變。現在牛在當地的經濟和社會體系中,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非洲的社會中,一名男性的財富是以所擁有的牛隻數量來計算的。

從東南亞島嶼往歐亞大陸:野豬的演化故事

野豬的祖先是在東南亞島嶼上演化出來的,這些島上現在還居住著鹿豬和其他野生豬類。在整個豬科中,野豬的體形算是小的,往西散播到歐亞大陸的時間,要比人類從非洲進入歐亞大陸時早了數百萬年。後來不論在何處,只要人類和豬接觸到了,都會建立關係。人類和豬之間的關連之緊密,幾乎像人類和狗之間的關連那樣緊密,只是沒有那樣普遍。這份緊密的關連塑造了豬的演化史。綿羊的馴化發生了一次,牛有三次,但是豬至少有六、七次

野豬的祖先是在東南亞島嶼上演化出來的。圖/wikipedia

西歐地區的牛來自亞洲西南地區馴化的牛,但豬是由原生於歐洲的野豬馴化而來。在地中海上的薩丁尼亞島及科西嘉島,居民也各自馴化了當地的野豬。豬在中國至少馴化了兩次,也在緬甸和馬來西亞各馴化過一次。新幾內亞的野豬可能是玻里尼西亞人用獨木舟載來的馴化種後來野化的。玻里尼西亞人把豬一起帶著,抵達了夏威夷這樣偏遠的島嶼,而這些豬應該源於越南。

有趣的是,有一個地區的野豬基因沒有在現代馴化的豬中出現,這個地方便是亞洲西南地區,許多牲畜和作物明明是在這個區域中馴化的。還有更奇怪的事情,我們可以從考古紀錄中知道,新石器時代居住在亞洲西南地區的人會獵捕野豬,並且也馴化了豬。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現在馴化的豬和當地的野豬完全沒有任何關係。這可能是歷史文化造成的。目前居住在亞洲西南地區的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猶太教,這兩個宗教都認為豬是不潔的動物,因此律法規定不能吃豬肉。這個宗教禁忌可能是從古代埃及傳過來的。古埃及人和豬的關係可說是分分合合,愛恨交錯。

神祇賽特(Seth)。圖/wikimedia

一開始,豬是受到尊崇的動物,但是在西元前一千年,豬和神祇賽特(Seth)扯上關係,這位邪惡的神祇有著豬的頭,是太陽神荷魯斯(Horus)的敵人,荷魯斯的眼睛便是給一頭黑豬弄瞎的。這時廟堂中的賽特畫像都被抹去,養豬的人受到鄙視,不得進入神廟。在這樣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這個區域的豬品種沒有留下來,似乎一點都不意外。

 

摘錄自《與達爾文共進晚餐》,2018 年 10 月,天下文化出版

The post 怎樣的動物容易馴化?社會性動物的馴化史——《與達爾文共進晚餐》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特輯】《小飛象》與牠的夥伴們:大象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
0
0
  • 撰文/郭宜蓁

圖/IMDb

躺著睡、趴著睡還是站著睡,哪種睡姿好呢?大象到底要怎麼睡覺?

圖/IMDb

關於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對於影片中的意象,延伸出一種說法:「大象這種大型動物都是站著睡覺的。倘若躺下,牠們的體重會緩慢地將體內的器官壓碎。」

事實上,大象真的都是站著睡覺嗎?其實並不然。根據《大型動物都站著睡覺嗎?》這篇文章來看,大象某些時候會站立睡眠,但為了進入深度睡眠,也就是快速動眼(REM)睡眠,還是會需要躺下睡覺。

通過陀螺儀和活動計量儀的組合數據,我們發現野生大象大多站著睡。每隔三天或四天才會躺下睡覺,為時大約一個小時。

哺乳動物在快速眼動期(REM)睡眠期間無法控制骨骼肌張力。所以對於一隻大象來說,要進入REM睡眠,就得躺下,因為沒有任何肌肉張力將非常難以保持站立,除非他們靠在一棵樹或一塊大石頭旁。

有想法認為 REM 睡眠的功能是記憶整合——白天的經歷會在 REM 睡眠期間被轉化為長期記憶。大象具有良好的長期記憶,但卻只在每三至四天才進入一次短短的 REM 睡眠。這意味著記憶鞏固理論可能不是 REM 睡眠功能存在的答案。

大家都說大象怕老鼠,是真的嗎?大象到底怕誰?

圖/pixabay

為了幫非洲農民,解決大象踐踏並吃掉農作物的問題,Save the Elephants 團隊找到一個好方法:「蜜蜂柵欄」,透過大象對蜜蜂的恐懼,阻止大象靠近農作物。

研究團隊發現,大象聽到蜜蜂的嗡嗡聲,會迅速離開那個區域。因此 Beehive Fences 團隊在圍籬上,每十公尺掛一箱蜂巢,形成連動式的網線,只要大象碰到圍籬,箱子的門就會連動開啟,放出蜜蜂。此團隊在肯亞3個農村進行實驗,蜜蜂柵欄的阻擋大象的成功率高達80%。

雖然蜂巢圍籬能有效降低人象衝突,不過隨著非洲人口增加,大象和農夫爭奪土地及水源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大象和人類一起生活時,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圖/IMDb

在冰河時期,猛獁象是人類天天都能看到的生物,他們可能認得出其中常見的幾隻,說不定還給牠們取了名字,至少我們從他們製作的手工藝品中的動物形象裡,能確實感受到這份情感。從四萬年前最早的雕刻工藝品,直到一萬兩千年前冰河期結束,這段期間猛獁象從未在人類的藝術創作裡缺席。

在遠方觀察猛獁象、把牠們當成模特兒,這是一回事,但靠近牠們、狩獵牠們來吃,又是另一回事了。別忘了,這些動物有的跟一輛雙層巴士一樣高,而且當時獵人的防身武器只有接著石製矛頭的長木棍。我們常想像原始獵人們勇猛追捕猛獁象的畫面,但阿德里安.黎斯特認為這並不符合實情:

在我看來,人類應該很少有機會去狩獵猛獁象。猛獁象是非常危險的動物,而比牠好欺負的獵物實在太多了,像是馬、鹿、野牛這些都是。即使這可能不是常態,不過我們的確有證據顯示人類會狩獵猛獁象:西伯利亞曾經出土一副猛獁象骨骼,牠的脊椎骨裡嵌了一根燧石矛尖;經碳定年法測定,這副骨骼的年代大約在距今一萬四千年前。

吉兒.庫克則推測,獵人與各種不同獵物之間的關係可能有更具精神性的部分:

他們需要這些動物繼續存在,但他們又需要做一些事情讓自己能戰勝這些動物,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關係,而原始人類可能也因此認為,這整個宇宙秩序之中有一個超自然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被原始人視作工具,用來與那些非人世的領域溝通,而成為人類宗教生活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幾乎沒有天敵的大象,卻在面臨絕種危機?

圖/pixabay

「野生動植物走私一直位居國際非法貿易前三名,這也為野生動物帶來生態災難,」裴家騏有感而發表示,象牙其實是從大象門牙延伸出來的一部分,可用來輔助大象挖草挖洞;但長年來,卻成為滿足人類私欲的收藏品,令人感慨。

除象牙走私外,棲息地受到破壞也是導致大象生態受影響的原因,因人類「與象爭地」,使得大片森林遭砍伐、草原被開墾為農耕地,就連賴以為生的水源也被人類瓜分;此外,像是很多觀光客會到東南亞一帶旅遊、騎乘大象體驗森林之樂,無形中也讓小象淪為人類圈養的賺錢工具。

「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建立生態觀念是首要之務」裴家騏表示,要杜絕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共犯結構,除仰賴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打擊走私行為外,推廣正確保育觀念亦是根本之道,只要你我都不買,自然就沒有人賣。

大象的細胞比人類還多,得癌症的比率卻比人類低?

圖/pixabay

大象有著龐大的體型,細胞總數比起較小的哺乳類高出數百倍,正常細胞突變成癌細胞的機率應該也會比較大,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是為什麼呢?

大象體內存在著兩種基因:

  1. 腫瘤抑制基因(P53),就像是負責幫病患分類的醫師,當細胞分裂出現異常時,偵測DNA的損傷,選擇適合的處理方式,進行修復或摧毀。
  2.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又被稱作「殭屍」基因。被比喻為執行命令、消滅受損細胞的角色。

多數的哺乳類動物在DNA偵測到小損傷時,會選擇修復,但大象細胞更常選擇的是「摧毀」,這跟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太一樣。芝加哥大學演化生物學家,文森.林奇(Vincent Lynch)表示:「大象很奇怪,牠們的細胞在DNA損傷後,就會直接死亡。」

研究指出,大象體內LIF基因副本之一的「LIF6基因」,早在5900萬年前,就存在大象體內,但最初的LIF6基因並沒有什麼功能。隨著演化,這種基因也進化了,現在的LIF6,能接受P53的命令,除掉受損細胞。在P53和LIF6的合作之下,大象細胞的異常大多都會直接被除去,因此減少癌症的發生率。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院線影評/《 小飛象 》:低空飛過的量產闔家歡  @娛樂重擊
《小飛象》真的能飛得起來嗎?

The post 【特輯】《小飛象》與牠的夥伴們:大象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59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