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在 1845 至 1862 年短短的十幾年內,愛爾蘭面臨了非常重大的危機,原有的 800 萬居民中有一百多萬人死亡、兩百多萬人移民,影響當地超過三分之一人口的生計。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經歷過 COVID-19 疫情的我們,會很自然聯想到「傳染病」,但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當時造成災難的傳染病並不會感染動物或人類,而是一種以植物為寄主的疾病:「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
晚疫病主要的寄主是馬鈴薯與番茄,當時大規模的傳染,使得原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人失去糧食,加上後續許多連帶效應,導致了嚴重的「大饑荒」。有句愛爾蘭俗諺流傳至今:「世界上有兩種東西開不得玩笑:一個是馬鈴薯,另一個是婚姻。」
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每日的生活都脫離不了植物。從熱帶雨林豐富多樣的熱帶植物,到荒涼沙漠中強韌耐旱、逢雨連夜繽紛盛開的沙漠植物,甚至是冰原之下不畏霜雪的苔蘚;每個生態系的組成,植物都在其中擔任要角。
保持「植物健康」既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對維繫生命至關重要,更是人類糧食安全的保障。2018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宣佈 2020 年為「國際植物健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t Health),旨於「保護植物,保障生活」提升全球對於「保護植物健康」之意識,進而遠離飢餓及貧窮、保護環境及促進經濟發展。
植物的健康與我們的關係:糧食、環境、經濟
植物供給了我們每時每刻呼吸所需的氧氣、調節環境的溫度與濕度、也提供了絕大多數的食物。早餐的冰豆漿來自於黃豆,火腿蛋餅的原料包括小麥製作的麵皮,火腿與雞蛋等葷食追根溯源也來自於植物的養育;上班上課前換上的衣服,可能是棉花製成的牛仔褲以及亞麻材料的上衣。
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可見,但在都市化生活的今日,對很多人來說植物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雖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卻也是「相見不相識」。這樣的生活模式,讓人們對於植物的貢獻常常視若無睹,更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倚靠植物提供糧食、空氣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各種所需,而當植物生病了,自然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而這樣的影響,可以非常龐大,正如前面提到過的「晚疫病」 就是個著名的例子。時至今日,植物的健康依然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估計,全世界每年有高達 40% 的糧食作物因植物病蟲害而損失,造成數百萬人沒有足夠的食物可吃,並嚴重損害了農業、影響許多貧困地區的主要收入來源。
植物的健康到底面臨了那些危機呢?
植物的健康與否,對人類的生活與經濟至關重要;而植物健康的維繫,則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近年來,氣候變遷以及人類活動讓許多生態系變得脆弱,植物健康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危害。另一方面,國際間貿易與交流在過去十年內增加了三倍,許多病蟲害更有機會藉此傳播。外來疫病蟲害往往沒有能夠相互制衡的天敵,如果入侵後得以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立足,容易對植物及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危害,進一步造成嚴重的糧食以及經濟損失。
秋行軍蟲(fall armyworm, FAW)的擴散,是2019 年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秋行軍蟲學名 Spodoptera frugiperda,俗名草地貪夜蛾,原分布於美洲大陸,在 2016 年入侵非洲後,短短 3 年內,從非洲入侵到亞洲甚至東北亞,成為全球化的入侵種,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列為全球預警的重要農業害蟲。據 FAO 統計,2019 年秋行軍蟲摧毀許多地區的農作物,危害多種經濟作物,包括玉米、高粱、水稻、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植物等,造成了龐大的經濟損失。
而植物的健康,除了影響農業以至於糧食的生產、經濟的損失,也會從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影響我們的生活。舉例來說,由於臺灣 2019 年初乾燥少雨,荔枝、龍眼的開花率較低,眼看收成不豐連帶影響果園管理,也因此造成某些地域主要危害荔枝及龍眼的荔枝椿象(Tessaratoma papillosa)大發生,此昆蟲再擴散到都市地區,甚至危害某些行道樹。此外荔枝椿象受到驚擾時會分泌毒液,人體皮膚沾染後會有紅腫過敏的情況,因此也造成了一些人生活的困擾。
「植物健康」離人們的生活並不遙遠,確保植物的健康既是確保生態環境的健康,也是確保人們擁有充足的糧食、安全的生活環境,並且維持重要的經濟命脈。那麼,在 2020 植物健康年,我們又可以怎麼樣維繫植物健康呢?
植物的健康,也是人們的健康
植物健康的維繫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選擇都可以做出改變。除了關懷環保議題,節能減碳救地球,對於植物健康,還有許多事我們可以一同努力。跟所有的健康議題一樣,「預防」永遠比治療來得有效。因此,為了維繫臺灣的植物健康,我們應阻止國外植物的疫病害蟲傳入、減少國內疫病害蟲的傳播,並且鼓勵更多人與團體也多關心植物健康。
在國內,農委會防檢局即推行許多政策維繫植物健康,如:
- 推廣健康種苗病害驗證制度:以防止系統性病害隨種苗傳播,目前推動的作物包括豇豆、馬鈴薯、草莓、甘藷、柑桔、綠竹、百香果及香蕉等 8 種作物。
- 作物有害生物整合性管理(IPM)示範與推廣:除了在作物生長期間定期辦理病蟲害監測,定期追蹤重大疫病蟲害如東方果實蠅、斜紋夜蛾、水稻稻熱病等的發生情形及共同防治。並且加強推動作物有害生物整合性管理(IPM)示範與推廣,目前結合農委會所屬試驗改良場所選定水稻、草莓、瓜類、番荔枝及茶等具有地區重要性的作物,擬定各種管理措施,適度導入各種非化學農藥資材,防治病蟲害的同時減少農藥使用、兼顧農業生產的安全。
- 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以荔枝椿象為例,在研究單位協助下,已針對荔枝椿象不同的階段訂出防治策略,依據作物生長期及椿象的生長階段,分別採取物理、化學或生物等防治方法,可望以最有效率的策略控制疫情、保護植物健康。
- 持續落實邊境檢疫把關,防杜疫病害蟲藉由進口貨物、入境旅客、國際郵件包裹傳入。
本次泛科學特別訪問到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鄒慧娟副局長,除了分享防檢局採行的政策,她也表示,一般民眾對於植物健康,當然可以盡一份心力。除了認識並關心植物健康,還可以多了解並遵守國內用以保護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促進農產品安全的相關法規,例如植物防疫檢疫法及農藥管理法等規定。並且在攜帶、網購或郵寄境外產品時,積極遵守植物檢疫相關規定及程序。另外,也可以多追蹤留意農委會或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粉絲專頁之宣導事項,積極配合,若是發現疑似外來植物有害生物時,便能配合通報等。我們也可以透過消費來鼓勵企業多使用對環境友善之產品,促使他們在貿易及運輸植物或植物產品時,遵守植物檢疫的相關規定。
「植物是我們的好朋友,不管是食物、糧食、經濟,它都是人們不能或缺的夥伴。它的健康,跟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鄒慧娟副局長表示。
在享受每一天的同時,也別忘了感謝這個世界上的植物,多多關心它們的健康福祉。畢竟最終,身為動物的我們,需要靠植物才能獲取能量、拯救世界啊!
參考資料
- 2019. 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t Health, 2020: Communication guide. Rome.
- 防疫大作戰!造成全球農損超過60億美元的「秋行軍蟲」究竟多可怕? | 生活
- 這隻蟲有多恐怖?帶你了解秋行軍蟲|天下雜誌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入境旅客攜帶常見動植物或其產品檢疫規定參考表
本文感謝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鄒慧娟副局長接受採訪並提供資料。
本文由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The post 你的世界我來扛!拯救世界的無名英雄:認識「植物健康年」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