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動物世界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4

森林之靈.柯莫德熊——《BBC知識》

$
0
0

9772224655007_b3

作者/伊莎貝‧葛洛克(Isabelle Groc)
譯者/劉淳嘉
攝影/黛西‧吉拉迪尼(Daisy Gilardini)

大熊雨林在秋季總是特別潮濕、陰暗、霧氣濃厚。當加拿大籍製片人傑夫‧透納(Jeff Turner)在這片廣闊區域探索時,赫然冒出一隻擁有醒目白色外貌、如同鬼魅般的動物。牠從棕綠相間、暗沉沉的林木中突然出現,緩步地邁向河岸。「這些蒼白的動物看上去如此特別,」透納回憶首次與柯莫德熊接觸的經驗並說道,「牠與所處的環境看起來完全格格不入。」

譽為森林之靈的柯莫德熊(Ursus americanus kermodei),隸屬於美洲黑熊的一個亞種,體內特有的隱性基因,造就牠們近乎不可思議的白或奶油色毛皮。「柯莫德熊看起來幾乎會發光,牠們擁有這樣的氣場,」透納說,「當你初次看到柯莫德熊時,那一刻簡直是奇蹟。你不太能夠相信自己的眼睛。」

傑夫與蘇‧透納(Sue Turner)在1980年代首次遇見柯莫德熊,他們也是製作柯莫德熊紀錄片的先鋒,紀錄片曾於1994年由BBC頻道播出。柯莫德熊僅發現於大熊雨林,範圍廣達640萬公頃的生態系統,涵蓋不列顛哥倫比亞北部及中部沿岸,身為全球最大的完整溫帶雨林,這裡擁有令人驚豔的地理景觀,包含細窄峽灣、原始島嶼,以及充斥鮭魚毗鄰太平洋的清澈河流。

生活於此的柯莫德熊確切數量仍無可得知,最佳的估計不超過400頭。平均每10頭黑熊當中有一頭白熊,要孕育淺色毛皮的後代,雙親無論毛色,體內都必須存有白或奶油色毛皮的隱性基因。在當地生活數千年的第一民族(加拿大地區原住民),稱呼柯莫德熊為moskgm’ol,意指「白熊」,並視之為聖獸。

捕魚魅影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針對白色毛皮能否為柯莫德熊帶來優勢感到好奇,就在幾年前,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生物系湯瑪士‧瑞欽(Thomas Reimchen)帶領的研究指出,相較於黑熊,白熊於日光下更容易捕捉鮭魚。就如同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海鳥皆為白色,淺色比起深色毛皮於白晝更好偽裝,由於與明亮天空的對比較小,鮭魚的警覺性也就跟著減弱。反之,黑熊在夜晚捕魚的成功率則相對較高。

太平洋鮭魚是大熊雨林的命脈(參見〈太平洋鮭魚〉一欄)。牠們孵化於溪流上游的礫石河床,接著游向海域,數年之後再於秋季返鄉產卵,並死於原生地溪流中。鮭魚洄游季是柯莫德熊與黑熊們一年中殷殷期盼的時節,牠們自森林中現身,連續數週以富有魚卵的鮭魚為食,大部分為駝背大麻哈魚、大麻哈魚及銀鮭,熊會盡可能地儲存脂肪,以迎接在巨大古樹中的冬眠期。

熊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散布海洋養分來助長森林的繁衍,牠們帶著鮭魚屍體深入森林,海鷗、渡鴉、白頭海鵰及其他食腐動物接著吃掉剩餘的部分,當殘骸被森林土壤吸收之後,來自海洋的營養成分有效地轉移至樹木。「當你在河邊看到熊捕魚,你也能看到更高大的樹木,」第一民族首領及觀熊嚮導道格拉斯‧尼斯洛(Douglas Neasloss)如此註解,「這些熊就像園丁,為森林地表施肥。」

尼斯洛闡述僅歷經短短幾代的時間,鮭魚洄游已產生顯著的變化。「長者們還記得從前鮭魚有多麼肥大,你簡直能直接從牠們背上走過去。」他說。如今,由於過度捕撈、棲地消失、熟成木皆伐、氣候暖化以及海洋生產力變化等因素,鮭魚洄游產卵的數量已急遽銳減。尼斯洛表示原本擁有8萬條魚類的河流系統,現在只剩下4,000至5,000尾。

Spiritbear

此圖另轉載自Jackmont @ English Wikipedia

灰熊入侵

鮭魚數量減少對生態系統動力造成了整體性的影響。以往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柯莫德熊與黑熊就是小型島嶼的霸主。但過去十年內,尼斯洛及其他第一民族成員發現小島上出現了新訪客:灰熊。由於鮭魚的數量減少,灰熊們必須跋涉到較遠的地區尋找食物,並破天荒地越界至柯莫德熊的領域。

自2012年起,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鮭魚與熊之間的關係,生物學家克莉絲汀娜‧塞凡斯(Christina Service)偕同雨林保護基金會(RCF)及柯莫德熊研究基金會(SBRF)透過設置毛髮採集站的方式,於大熊雨林中收集超過4,600份熊類毛髮的樣本,「鮭魚是維持熊族群健康的關鍵。」她說。

塞凡斯採集的樣本為深入探討動物習性開了一扇窗。舉例來說,她能夠從中研判出熊近來是否承受壓力、也可以獲悉牠們進食鮭魚的數量與時間。她同時也在森林裡設置了42支野外遙控攝影機以便追蹤熊。透過研究觀察,塞凡斯發現灰熊數量正在增加,特別是帶著幼熊的母熊,「這表示牠們是來此定居的。」她說。

對柯莫德熊來說這可能是個壞消息。灰熊擁有較為龐大壯碩的體型,通常會驅趕同在主要捕魚區的其他熊。「我到一些曾經只有柯莫德熊與黑熊的河流流域,」尼斯洛說道,「灰熊突然出現之後,整個生態系統也為之改變了。」

柯莫德熊所面臨的威脅還不僅於此。在錄製首支紀錄片的20年後,透納與他的家人重返大熊雨林,於今年7月播放的《鬼熊家族》(Ghost Bear Family)中,透納敘述了一頭母柯莫德熊及兩頭年幼黑熊的故事,還包括與碩大公黑熊在溪邊戲劇化的不期而遇。透納注意到自1980年代的初次造訪後,在柯莫德熊領域發生的細微變化,「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甚麼不同。但就其它方面來看,這裡已發生許多變化,這裡是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生態系統,而我們卻不斷地在消耗它。」

保育聖戰

第一民族與環境團體於1990年代聯手,共同發起反對破壞採伐的捍衛行動,並於2006年達成保護大熊雨林三分之一範圍的協議里程碑,儘管如此,環保人士仍持續提倡更進一步的保護,「我們已從1997年努力至今。」致力於守護大熊雨林生態、身為華海拉荒野協會(VWS)的熊生物學家韋恩‧麥柯瑞(Wayne McCrory)表示。柯莫德熊至今依舊面臨許多威脅。

麥柯瑞擔心,缺乏適當的採伐準則,將無法保護熊賴以冬眠及分娩的巨大古杉木。近期一項油管運輸計畫的提議將會為該區引進油輪,「原油洩漏對沿岸的熊及生態系統將造成災難的影響。」麥柯瑞說道,並針對此議題發表了一篇名為〈圍困的柯莫德熊〉(Spirit Bears Under Siege)的報導。

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允許在大熊雨林中狩獵灰熊及黑熊,儘管獵捕柯莫德熊是違法的,但獵人可能射殺擁有關鍵基因的黑熊,海岸第一民族則於2012年發布禁止該區戰利品狩獵所有熊的規定。「柯莫德熊必須與鮭魚漸減、戰利品狩獵、居民獵捕以及灰熊出現這些不利條件對抗。」尼斯洛說。

該禁令同時也具經濟層面的意義。一份近期研究顯示,2012年觀熊活動在大熊雨林帶來的營收,比狩獵活動高出12倍之多,是1,510萬元與120萬元加幣的差距。

儘管身處的世界不斷改變,柯莫德熊仍保持當初吸引透納來到大熊雨林的那份永恆魔力特質。他回憶起1990年代拍攝紀錄片時,鮮少與人接觸的柯莫德熊幾乎不懂得害怕。就算是在超越20載後的2014年,他也還是能夠與追蹤整季的母熊及幼熊,培養出一種建築在信任與尊重之上,類似於1990年代當初與熊所建立的情誼。

「柯莫德熊超乎尋常的親切、溫和與寬容,」透納說,「牠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個性,就像人類一樣,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來與世界溝通。」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51期(2015年11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The post 森林之靈.柯莫德熊——《BBC知識》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