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玩耍同樣很常被問的問題,是「烏鴉很聰明吧」。不過,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而且話頭只要一起,講起來就長了。所以每次被問到的時候,我都只有發出「哼~嗯」的聲音,想就這樣含混過去,可是卻沒有成功過。沒辦法,還是要講一下吧。
在調查動物智能的方法上,有使用史金納箱(Skinner Box)的條件學習實驗。在箱子裡面關著鴿子或猴子[1],只要問題答對、做對就會得到食物當獎賞。這種機關,不知道你是否曾經看過。這就是史金納箱。在用此做調查後,發現巨嘴鴉記憶事物的速度的確比野鴿快,記得的時間也長。不過,這就像是智能指數測驗一樣。智能指數可能是聰不聰明的要素之一,卻不是聰明的絕對值。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是經常會說「考試成績跟聰明與否是不一樣」之類的嗎?
讓問題變得更為麻煩的,是真的有方法能夠統一測量不同種動物的「聰明程度」嗎?例如使用只要能夠接連按下正確答案的按鈕,不久之後就能得到食物的這種裝置讓鴿子做功課的話,鴿子到有食物出現為止,可以連續的啄上幾千次。因為牠們不懂得放棄。舉例來說,當我們把硬幣投入自動販賣機、按下按鈕之後若是果汁沒有掉出來,「不出來耶?不出來耶?不出來耶?」的連續按下幾千次的是野鴿的做法。人類的話應該就會說:「你是白癡嗎?那一定是故障了啊。」一般來說也應該是會按退幣鈕來取回硬幣,再去試別台自動販賣機。那就是人類的「聰明」。
不過在這裡,讓我們從鴿子的觀點來看一看。野鴿的食物是果實或種子,即使是被踩進地裡般的種子,也只是只要持續不停的啄,不久之後總會進到嘴裡。這樣一來,停下來想「該怎麼獲得這個食物才好」等,反而會讓效率變差。野鴿具有的世界觀是禁欲型的「不要思考多餘的事情,只要默默動手就好」。也就是說「不懂得放棄」、「什麼也不想」對野鴿來說是最正確、最聰明的做法。那麼,站在生物的立場,「聰明」的究竟是誰呢?
話說回來,把兩片煎餅重疊得好好的再一口氣啣在嘴裡的烏鴉看起來很聰明。比起用蠻力來敲破核桃,從上空往下丟的方式顯得非常聰明。不特地使用翅膀,而是把核桃放在馬路上,讓車子經過把它壓破的方式看起來更加聰明。對的,問題就在於「看起來」。對人類來說,「看起來很聰明」就是「聰明」的定義。雖然這會陷入「因為聰明所以聰明」的循環論法之中,但是用人類的基準來計測動物的能力原本就是相當勉強的。何況「聰明」還具有「有效的處理」、「想出高效率的方法」等幾種不同的意義。人類所感到的「聰明」應該是指人類本身所必要的能力,也就是指能夠維持複雜的社會、想出補足人手不足的高效率方法,因為如此就必須要記憶經驗加以理解、訂定計畫等的一連串能力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有說過這會變得很長吧?)再來看烏鴉的能力。的確,牠們能很快的記憶、記憶力良好,而這些特徵就成為讓人類判斷牠們「很聰明」、「頭腦很好」的理由之一了吧。
分布於新喀里多尼亞島上的新喀里多尼亞烏鴉(Corvus moneduloides)不只會使用工具,還會自己製作工具。加拉巴哥群島的啄木樹雀(Camarhynchus pallidus)雖然會把仙人掌的刺當工具使用,但並不會自己加工。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則會彎曲葉柄,把葉緣切開、調整成容易使用的樣子,然後當做「自己的工具」來重複使用多次。由於「製作」工具一直到不久之前都被認為是人類的專利,即使是近年來也最多只擴張到黑猩猩的程度而已,所以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讓這件事一口氣做了大幅度的跳躍。
不只如此,在實驗條件下,把食物放進用管子組合而成的裝置中,「啄這邊是沒有用的,所以要從那邊壓下去,讓食物掉在這個洞裡面」般的事情,烏鴉能立刻就看出來,就連「由於用這個工具沒辦法搆到食物,所以得先用這個短的工具把那個長的工具從管子裡拉出來,再換成用長的工具來把食物拉出來」的這種計畫都能夠訂得出來。這只能認為烏鴉並不是單純的「雖然不知道是為什麼,不過啣著這種東西隨便咚咚咚的敲就好了」般的曖昧理解,而是能夠了解工具的特性來訂定計畫。這種能力,果然還是應該很誠實的說是「聰明得驚人」吧。
新喀里多尼亞烏鴉一躍而知名,劍橋大學等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其中當然有像是「那其他種烏鴉又是如何呢?」般的研究。令人驚訝的是禿鼻鴉會彎曲鐵絲製作工具,把食物鉤上來。老實說,根據我對在日本的冬天看見的禿鼻鴉的印象,是只會成群撿拾掉在地上的稻穗,比較偏向「以烏鴉來說有點笨」的鳥。我真是把牠們給看扁了。只不過禿鼻鴉完全沒有在野外製作工具、使用工具的紀錄。看起來似乎在飼養下所顯露出來的潛在能力,跟在野外很平常的做給大家看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呢。
還有一樣,必須要考慮到因物種的不同所造成的生活史差異。關於靈長類的智能,是以「社會性智能」被視為重要。記得整群的成員、整理順位及力量的高下、順利的掌握個體間的關係來平安度日,這些是社會性智能。也可以說是政治頭腦。有種說法認為,也許是由於這被轉移到其他方面,才產生了「高度的智能」。在烏鴉之中,也以渡鴉展現出非常高度的社會性智能,而全面性的被認為是「聰明的動物」。但是,卻完全沒有渡鴉使用工具的報告。牠們明明就會在意別人的視線,觀察其他個體的行為來學習,卻不會想到要使用工具來獲得食物。在鳥類的例子,特化成覓食方法的工夫與厲害程度,可能也具有催生出使用工具的這種特殊「聰明」的一面呢。
以靈長類來說,在聰明程度上有可能不輸給黑猩猩的紅毛猩猩並不會成群。也就是說,牠們被認為不太需要社會性智能。所以我們還不能斷言只有社會性智能對於智能的發展發達是重要的(也有假說認為紅毛猩猩所具有的、能夠預測在樹上移動路線的效率的能力可能與智能有關)。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整個、全面性的說「烏鴉是」很聰明的,因為在烏鴉的「聰明」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種類。以我個人來說,雖然只要做實驗,小嘴烏鴉也應該能夠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但是關於覓食,總之要讓什麼都是用蠻力解決的巨嘴鴉來做的話應該就有點難吧?
[1]譯注:當然有時也會使用老鼠或其他動物。
本文摘自《都市裡的動物行為學:烏鴉的教科書》,由貓頭鷹出版。
延伸閱讀:
The post 烏鴉很聰明?-《烏鴉的教科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