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各地的氣溫不斷上升,動植物也因此開始朝南、北兩極遷徙,以找到最合適的棲息地。不過,大黃蜂並沒有出現在這波遷徙潮的名單中,近日一份研究顯示,儘管棲息地較靠近赤道的大黃蜂數量也因氣候變遷而減少,牠們卻沒有因此而開始向北遷徙。
該研究的領導人傑瑞米‧克爾〈Jeremy Kerr〉表示,「歐洲和北美洲的大黃蜂數量正在大規模減少……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我們推斷氣候變遷在此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或者,氣候變遷可能就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克爾同時也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保育生物學家。
為了探究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大黃蜂,研究團隊收集了四十二萬份與大黃蜂有關的觀測記錄,這些記錄涵蓋了棲息於歐洲和北美洲的六十七種大黃蜂,而最早的記錄可追溯至西元1901年。
研究人員將這些記錄與每年的氣候資料拿來分析比對,藉此探究在過去這一世紀間,不同種類的大黃蜂在棲息地的最北及最南端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他們發現,打從全球氣溫開始上升的1974年開始,許多棲息於歐洲及北美洲南端的大黃蜂開始以每年三英里的速度向北縮減棲息範圍;與此同時,棲息於相同地區的大黃蜂也開始往海拔較高的地區撤退。研究團隊認為,唯有氣候變遷才能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影響。
為什麼研究團隊可以如此信誓旦旦的說這一定是氣候變遷惹的禍呢?新菸鹼類殺蟲劑〈neonicotinoid〉的發明對於大黃蜂的影響不是也很大嗎?對此,此篇論文的合著者、本身是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生態學家的阿拉那‧品達〈Alana Pindar〉解釋道:「新菸鹼類殺蟲劑從1980年代才開始使用,但大黃蜂的棲息範圍早在這之前就開始縮減了。」
大黃蜂早期是在較寒冷的環境中演化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使牠們對於氣溫上升比較敏感的原因。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大黃蜂的棲息地不斷縮減,卻很少有大黃蜂開始向北邊擴展牠們的棲息範圍。科學家們指出,日光照射及食物來源的不同都可能是阻礙大黃蜂向北邊擴張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大黃蜂「蜂口」的成長速度過慢,導致牠們無法快速擴張。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北部高緯度的低溫並不是阻礙牠們擴展棲息地的原因,」伊格納西‧波托梅斯〈Ignasi Bartomeus〉說,他是西班牙竇聶納生物學中心〈Estación Biológica de Doñana〉的研究人員。
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的生態學家蘿拉‧伯克爾〈Laura Burkle〉表示:蜜蜂消失可能會對生態系統和人類造成極大的影響,例如仰賴蜜蜂授粉的植物的數量可能會大幅減少。
然而,也有科學家對此研究報持不同的看法。美國農業部的昆蟲學家詹姆斯‧斯特蘭格〈James Strange〉就說「他們的研究只能證明氣候變遷會對大黃蜂的數量造成影響……但我不認為氣候變遷對有決定性的影響。」斯特蘭格擔心這篇研究會使大家將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全都歸咎於氣候變遷,而忽略了其他同樣會造成影響的因素,例如蜜蜂的寄生蟲變多、人類大量使用殺蟲劑及蜜蜂的棲息地遭到破壞等。
資料來源:
- Climate Change Is Shrinking Where Bumblebees Range, Research Finds The New York Times [Jul 9, 2015]
- Bumblebees being crushed by climate change Science Now [Jul 9, 2015]
The post 氣候變遷導致大黃蜂棲息範圍銳減?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