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珊瑚礁的形成與種類,並察覺珊瑚礁生態系的危機之後,除了靠國家公園、保護區及保育計畫來挽救,身為一般人的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國家公園的設立
位於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有著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加上沿海有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地形,使墾丁以豐富的海洋生態聞名,在其西側及南側共計有四處海域生態保育區,坐擁 1200 種以上的魚類、300 種以上的珊瑚和大量的無脊椎動物。陸域的動植物相也相當豐富,擁有許多台灣特有種,還有許多特殊景觀,像是鐘乳石、隆起的海階、石灰岩洞等。為了保護這塊美麗的海洋生態及陸域的地形景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 73 年 1 月 1 日成立,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是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國家公園。
民國 96 年 1 月 17 日,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也是現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東沙環礁位於南海,為一圓形的環狀珊瑚礁,中間包圍著海水,形成一個內海環礁,直徑達 25 公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環礁與東沙島,以環礁外 12 浬海域為範圍界線,整體面積高達 3537 平方公里,是台灣別具特色的海洋生態系。
為了永續台灣海洋生態,保育及復育難能可貴的東沙環礁,政府將離島型與海洋型國家公園統一管理,於民國 96 年 10 月 4 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之後也在 103 年 6 月 8 日成立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我國第九座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是由四塊大型島嶼,外加周圍無數的小島所組成的,與海接觸範圍大,也有豐富多樣且獨特的海洋生態。
設立國家公園就解決問題了嗎?當然還沒
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墾丁為國人及外國觀光客的旅遊聖地。這裡的珊瑚礁屬於裙礁,在岸邊便能見到,夏日的海上活動總是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每年約有 300~400 萬人湧入。龐大的遊憩壓力對海洋生態造成許多潛在影響,例如我們在海邊踏浪、玩水上活動、背上氣瓶潛入海下觀賞美景的同時,其實也都可能傷害珊瑚礁或干擾珊瑚的產卵行為。
人們對其他生物資源的濫捕也會間接導致珊瑚礁死亡,例如海膽。墾丁後壁湖的海膽數量在過去 30 年來不斷下降,歸咎於國人與日本遊客愛吃海膽的生殖腺而過度捕撈。其中,馬糞海膽是一種以藻類為主食的生物,若是海膽族群數量下降,將使藻類失去天敵,不斷增生並擴大族群。大量的藻類覆蓋海面會影響珊瑚的生長空間與光照,間接導致珊瑚死亡,造成珊瑚族群量下降。
馬糞海膽:救救我和我的家!
為了復育珊瑚礁區原本數量龐大的關鍵種「馬糞海膽」,民國 92 年 3 月屏東縣恆春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在後壁湖設立了「海膽保護區」,並於民國 94 年 3 月於後壁湖出水口東側海岸劃設「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嚴格禁止捕漁垂釣,執行保護管理。一開始的目標是復育海膽,而後慢慢擴及整個海域的生物。
後壁湖保護示範區設立至今,在多年的保育之下,陸續發現許多新種,也成為全恆春半島沿岸魚類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保育效果漸漸浮現,獲得了「海底公園」的美名。
珊瑚盜採與白化
除了濫捕海膽影響生態外,珊瑚礁的盜採情形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也頗為嚴重,許多外籍漁船越界盜採珊瑚,以富有鮮豔色彩的珊瑚賺取經濟利益,或做為觀賞用途。
東沙環礁的珊瑚礁所遭遇的威脅也包括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是指當環境產生變化,像是水溫太高或太低、光照改變、過多的泥沙沖刷使沉積物增加,造成海水混濁等原因,讓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類無法適應而離開珊瑚宿主甚至死亡,使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類數量下降,讓原本色彩鮮豔的珊瑚逐漸失去了顏色,轉而透明,看起來像是褪色的狀態。
雖然珊瑚白化不等於死亡,但這些珊瑚少了共生藻類提供養分,生命力下降,若是沒有恢復能力就會走向死亡。1998 年,聖嬰現象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升高,造成東沙環礁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現象,導致珊瑚覆蓋率下降,雖然至今已陸續恢復,但珊瑚種類和數量的改變不可逆,對於東沙的珊瑚礁生態系造成不小的傷害。
另一方面,漁船在海面捕撈漁獲時,將廢棄漁網遺棄覆蓋在珊瑚礁上,或船隻拖網時造成的物理破壞,也都是珊瑚所面臨的威脅。歸結以上,在保育海洋生態、漁民經濟利益和觀光遊憩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官方單位的努力
為了保護後壁湖的珊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 97 年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辦理「珊瑚保護區珊瑚資源復育計畫」,主要預期的目標有四項:
- 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的基礎生態調查。
- 評估增加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對全球氣候變遷抵抗力的方法。
- 評估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受干擾的影響。
- 進行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珊瑚礁生態保育與經營管理的教育訓練與解說宣導。
利用計畫所得到的結果,可了解原有的生態體系,包括珊瑚覆蓋率、其他脊椎動物數量、海底地形結構等,進而對海域進行保護與管理,以維護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生態的議題一直受到大眾關注,漁業署也依漁業法第 44 條規定,訂定距岸 12 浬內禁止採捕珊瑚及珊瑚礁,並輔導宜蘭縣、臺東縣、屏東縣及澎湖縣市政府劃設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以維護珊瑚礁區生態環境。藉由許多保育計畫及法律規範的輔助,希望能保育珊瑚礁生態並達到資源永續的理念,也由環境教育的方式,發起公共意識,讓大家一起付諸行動。
我們可以做什麼?公民科學的參與
1. 珊瑚礁體檢計畫
珊瑚礁的調查與觀察也是公民科學的一部分,早期由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執行,2009 年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開始主辦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計畫,用意是希望幫台灣的珊瑚礁做定期身體健康檢查,不要等到珊瑚已於垂死邊緣才來救治。
現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都會公告全台的體檢行程,只要你符合以下兩項,就能成為守護台灣珊瑚礁的一員。一、年滿18歲。二、具備「初級潛水員執照」且「氣瓶數達 50 支以上」。若第二項不符合,也可以接受訓練或參加體驗課程來達成。歡迎大家一起潛入海下,不僅守護珊瑚礁,也同時為周圍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做紀錄,一起替珊瑚礁生態系做健康檢查。
2. 珊瑚觀察計畫
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為了監測珊瑚礁並建立資料庫,發起了珊瑚觀察(Coral Watch)計畫。不論你是一般遊客、喜愛潛水的人、研究人員或單純想替大自然盡一份心力的人,都可以加入。這個計畫比珊瑚體檢計畫更簡單,更容易入手。只要帶上量化珊瑚顏色的珊瑚健康色卡,簡單的將你所見的珊瑚與色卡上的顏色相互比對,記錄位置、外觀型態、最深處色號及最淺處色號,並將資料上傳即可。
珊瑚健康色卡是對應珊瑚組織內共生藻類的濃度。珊瑚的共生藻類越多,代表珊瑚越健康。另外可依外觀型態分成圓石狀、盤狀、枝狀及柔軟狀來做紀錄。
這個計畫會將蒐集到的大量公民監測資料加以分析,就可以了解身處相近區域的珊瑚顏色變化趨勢,也更能簡易判別在不同色澤下的珊瑚正處於何種健康狀態。
結語
保護海洋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保護區的設立雖會使漁業、觀光產業受到衝擊,但以永續的觀點來看,如果現在不保育、不復育,那麼未來這些物種是否會不再存在、海底景觀也不再豐富美麗,甚至連觀光的價值都蕩然無存了呢?
現在,需要人們保育的物種、棲地和生態系很多,不論是加強保育生態的認知、提升大眾的環境意識,或是透過公民科學的精神付諸行動,都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讓這些美景能永遠存在。
參考資料
- 珊瑚礁保護區珊瑚資源復育計畫。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調查報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8)。
- 珊瑚礁體檢計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Carol Watch 珊瑚觀察計畫。
- 輔導 12 浬內禁止採捕珊瑚礁,以維護珊瑚礁結構。漁業署。
本文亦刊登於 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責任編輯/竹蜻蜓
The post 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態系(下):我們能為珊瑚礁做什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