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貓讚
「獅子在非洲,老虎在亞洲」,嗯嗯我災我災~這是常識嘛~大家都知道啊~
但其實,亞洲也是有獅子的!獅子僅存有兩個亞種──非洲獅和亞洲獅。非洲獅在非洲,而亞洲獅則生活在印度的吉爾保護區。
亞洲獅:我們還沒死光啊!
過去亞洲獅的足跡曾經踏遍土耳其、阿拉伯半島、巴基斯坦到印度,但後來因為過度捕獵與棲息地嚴重被破壞,最後僅剩下一小群生活在吉爾森林。19 世紀初,族群數目曾經不到 50 隻,被認為即將滅絕;但是在吉爾森林被劃為保護區,並且經過 50 年許多保育工作的努力後,如今已經增加超過 500 隻。1, 10
而孟加拉虎 註1 和亞洲獅同樣身處在印度,其數量超過目前所有野生老虎總數的一半,在許多保護區內生活著。老虎「通常」是獨居的動物,除了跟異性交配或者媽媽要帶小孩,不然很少與同類往來。喜歡在夜晚活動,白天會待在樹下休息,或是在河裡泡澡;牠們需要廣大的領土,討厭被打擾註2。
獅子是群居動物,可以合作捕獵比較大型的獵物,同時也需要廣大的領土餵飽多張嘴巴。比較不在乎隱私的問題(獅子:道路的功能就是開闢來讓躺著睡覺的不是嗎?)。牠們白天乘涼,夜晚活動。7
照這張分布圖看來,獅子跟老虎都待在森林裡,又被人類的住宅區隔開,而且保護區內有豐富的植物跟獵物,生活很舒適,應該不需要出去吧?同處在印度的牠們有相遇的可能嗎?
其實很常流浪的獅子老虎
當公獅和公母老虎長大後,就必須離開家裡。還有許多因素也會讓牠們離開原有的家,像是母獅姊妹不和、或因為公獅被竄位而帶著小孩逃亡的母獅;老爸一直不下台,女兒只好出外找老公;公獅搶人地盤,但是對小蘿莉沒性趣,而將小蘿莉流放等等。11
以吉爾保護區來說,亞成年公獅平均需要走 26km才能找到自己的地盤。而吉爾保護區東西長 70km、南北寬 20km。獅子會跑到保護區外面實在是很符合邏輯的事情!12
另外,也有許多紀錄顯示,老虎能夠搬家到很遠的地方。最近的例子是,一頭公老虎花了兩年的時間從自己的保護區走到吉爾保護區的古吉拉特邦。這個過程牠勢必橫越了許多人類的住宅區,所以房子是擋不了牠們的!20
剛開始老虎保育員很是興奮,並且打算安排一條「老虎廊道」讓其他母老虎過去陪牠,希望最後可以發展成小小的族群;可是這頭公老虎因為一直餓肚子,最後就 GG 惹~QQ。要是再堅持一下,還可以去亞洲獅的家按門鈴耶!
吉爾保護區能提供的資源快要飽和了,加上跑到外面的獅子,滿常捕獵人類的牲畜,所以發生很多人貓衝突。因此有另一塊保護區開始在進行遷村與棲地重建,預計用做下一個亞洲獅保護區,但那個地點離旁邊的老虎保護區滿近的。12
獅子跟老虎遇上了到底會不會打架?
獅子跟老虎的食物很類似,而且都不太能容忍同類跟自己的地盤重疊,如果牠們碰面的話,會不會打起來啊?打起來又會是誰輸誰贏?
不像非洲獅體型大又貓丁興旺註3;亞洲獅的獅群平均組成為成年公獅 1.4 隻(範圍1~3),成年母獅 1.3 隻(範圍1~4)17。亞洲獅的體型較小,獅群也比非洲獅來的小。但是亞洲獅可能對上的是體型較大卻獨來獨往的孟加拉虎啊,難道你沒聽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塔矢亮嗎?」(沒有)
或許就跟討論「獅子跟老虎打架誰會贏」的話題一樣,「獅子老虎會不會跟對方打架」很難有絕對的答案。註4
基本上大貓都會避免戰鬥,能把對方嚇跑是最好的。因為打架的結果通常會是兩敗俱傷;而大貓一旦受傷就會無法捕獵,最後只能餓肚子,然後就 GG惹。15
獅子老虎終有一天會相遇?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吉爾森林剛開始要規劃成為保護區的時候,曾被人家酸說「印度這麼擁擠,根本找不到獅子可以棲息的地點喇」,到現在族群數翻了 10 倍。1 野生老虎總數在 2010 年降到剩三千多隻,但是老虎的主要分布國家正一同努力著,要在 2022 年,也就是下個虎年來臨之前,讓老虎的數目加倍!2
可以預期的是,印度境內的獅子跟老虎的數量會繼續增加,所以未來牠倆碰面的機率不是零。
同時身為獅子和老虎的鄰居,花豹的體型因為沒有牠們龐大,食物可以有很多選擇,像是去捕獵獅子和老虎根本就吃不飽的小動物。18
但獅子跟老虎的體型很接近,如果想要和平共存,又可以吃飽的話,要嘛就是棲息地跟獵物資源夠豐富;或者分開主食,例如老虎主要吃野豬,獅子主要吃水鹿?不像老虎這個野豬控15,亞洲獅似乎會選擇數量較多的獵物,還會隨著季節或獵物數量改變口味10,所以這種模式也不是不可能?
(老虎:我的食物種類也是很多的好嗎!算惹,先不說這個了~你剛剛有沒有看到一頭豬跑過去?)
持續觀察下去,一定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註解
- 註1:以往老虎依地域與形態被分類為許多亞種,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等名稱,根據近代分子生物學與形態的綜合分析在 2017 年已重新將老虎劃分為 2 個亞種。即分佈在亞洲大陸的亞洲大陸虎 (Panthera tigris tigris),和位於蘇門答臘及其他島嶼的蘇門答臘虎 (Panthera tigris sondaica)9。但我們還是可以繼續使用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等之類的說法來稱呼各地區的老虎。因為這能夠提供給我們一個大略的概念,像是這隻老虎住在哪裡、那邊的景觀長怎樣等資訊。由於濫捕濫殺和棲息地喪失,老虎數量急遽下降,已經喪失許多遺傳多樣性。
- 註2:越來越多的觀察顯示,老虎的生活方式不單單只是以往認為的那般孤獨。每隻老虎都有獨特的個性跟喜好,也有老虎喜歡跟遊客說嗨,或者單親爸爸獨自扶養小孩的紀錄4, 5。
- 註3:非洲獅群平均組成:公獅 2 隻(範圍 1~9),母獅 4~6 隻(範圍 1~21)3
- 註4:在 1920 年曾經有人將成對的公母亞洲獅野放到森林。第一批放出去之後就失蹤了;第二批的公獅被老虎殺死,而母獅逃亡;接連的三批獅子因為受到老虎的壓力,沒有進入森林,反而跑去村莊攻擊人類和牲畜,在被村民趕跑之後,逃到很遠的地方被獵人或老虎殺害14。假如今天由老虎走進獅群的地盤,故事可能就不同了?
參考資料
- A.P. Singh, 2017. The asiatic lion (panthera leo persica): 50 years journey for conservation of an endangeredCarnivore and its habitat in gir protected area, gujarat, india.
- Eric Wikramanayake 2011.
- Etotépé A. Sogbohossou , 2014. Social Structure of Lions (Panthera leo) Is Affected by Management in Pendjari Biosphere Reserve, Benin.
- Famous Tigers of Ranthambore – Tiger T25.
- Famous Tigers of Ranthambore – Tiger T24.
- IUCN-Bangladesh, 2000.
- IUCN Panthera leo.
- IUCN Panthera tigris.
- IUCN SSC, 2017. A revised taxonomy of the Felidae.
- IUCN SSC Cat Specialist Group.
- Kimberly L., 2009. Optimal group size, dispersal decisions and postdispersal
relationships in female African lions. - Meena Venkataraman, 2009.’Site’ing the right reason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the Asiatic lion.
- Mohammad, 2004.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Bengal Tiger In The Sundarbans Mangrove Forest Of Bangladesh.
- Rajiv Saxena 1994. TRANSLOCATION OF LIONS:CONSIDERATION OF TIGER’S PRESENCE.
- Rohald Tilson, 2010. Tigers of the world.
- Sarah K. Haas, 2005. Panthera leo.
- Srivastav, A.2014. International Studbook Of Asiatic Lion (Panthera Leo Persica).
- Sugimoto, T., 2016. Winter food habits of sympatric carnivores, Amur tigers and Far Eastern leopard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 Wildlife Protection Society Of India (WPSI)
- V. MEENA, 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 Dehra Dun 2008. Reproductive Strategy and Behaviour of Male Asiatic Lions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FORESTRY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更多有關大貓的故事,歡迎至大貓讚粉絲頁
小的讀過幾年書,塵世中一個迷途大貓迷。
讓我們一同被大貓淹沒吧!
The post 獅子在非洲,老虎在亞洲?那些生活在亞洲的獅子們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