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動物保育議題,無論是棲地保育或是野生動物復育,都與人類的行為選擇息息相關。本次《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專題搭配本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希望初窺這個龐大題目的一角:生而為人,遇上野生動物,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編按:在小熊野放回家之後,這裡有幾個關心小熊的朋友會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無線電追蹤會不會干擾小熊?
無線電追蹤的目的,是為了野放後追蹤監測瞭解小熊的行蹤,並達到及時預防性介入保護和管理的作用。
小熊繫掛的桃紅色人造衛星發報器追蹤項圈是德國製造,也是很多國家的熊類追蹤所採用,市價二十五萬元(不含資料傳輸費),由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贊助。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可下載衛星定位的最即時點位資料,掌握動物行蹤。
項圈同時具有 VHF發報器,可讓研究者利用地面無線電追蹤的方式,監測小熊的所在位置及行走的路徑。無線電波的訊號,動物本身當然聽不到。
但藉由研究者手中的接收器,當動物在偵測範圍內(如黑熊發報器約一到三公里內),便可接收到電波的頻率和振幅變化,也就是訊號快慢和大小聲(嗶嗶聲),藉以判斷動物活動狀況。
對一隻還在成長的個體而言,繫掛發報器需格外謹慎小心,必須考量頸圈能夠隨體態增長而調整變大或具延展性,以免對動物造成壓迫。同時還需考量自動脫落系統的設計,也就是說,當發報器的電池耗盡時,頸圈會自動脫落,避免讓動物再帶著沒有研究功能的器材。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動物福利考量。
小熊項圈重量為其體重的 1.7 %,比一般學界建議的 5 %為低。我們還特別增設四段式延展性裝置,皮帶上有鈕扣數個,會隨小熊成長頸圍擴大而磨損縫線導致鈕扣脫落,從而延展項圈長度,減少對動物頸部的壓迫。此外,這套系統本身具程式設定的功用,電力預計二年,但目前我們設定改為一年後自動脫落。
但考量萬一程式設定失靈,我們另增設自然分解法脫落系統,加裝一段牛皮,如此在野外風吹日曬雨淋和壓力的作用下,較脆弱的牛皮便會自然分解斷裂(以先前黑熊研究經驗來看,曾有不到一年便脫落的個案)。項圈脫落後,便無法得知小熊在哪了。
小熊野放有可能會失敗嗎?
有的。野放的失敗代表著這隻熊無法真正回歸自然。其中較為常見的例子就是人熊衝突、意外死亡。
人熊衝突是國外野放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熊受到人類食物吸引後進行搶食、或是進到人類的區域進行覓食等等,這樣的熊也被稱為「問題熊」。
在國外,這樣的熊通常會進行行為矯正,以威嚇、噴辣椒噴霧等方式讓熊不敢再次接近人類,但是若次數過多,熊可能就會走上回到籠子被圈養,或甚至被安樂死一途,這樣的結局都不是任何人樂見的。
意外死亡,最常見的就是誤觸陷阱,或遭人獵殺。台灣山區仍常可發現各式陷阱,這些陷阱雖然不一定會使熊馬上致命,但缺手斷腳的熊,不論是在覓食、對抗別的熊來說,都是弱勢,在人道立場、自然保育的角度來說,都是非常令人心疼的。
野放成功與否,野訓團隊和熊本身能做的仍是有所局限。因此,想要真正成功野放小熊,需要民眾和各相關管理單位的配合和努力,二者在有熊出沒的地區都需要知道如何處理遇到熊的情況,同時加強非法狩獵的通報和查緝,還給黑熊和其他野生動物更好的山林。
我們可以為野放的小熊做什麼事情?
除了關心小熊之外,我們可以從生活中以及社群媒體上推廣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相關資訊。
此外,我們也可以注意在登山的時候,不要隨意丟棄食物、垃圾,還給山林最原始、自然的環境,並且在登山時配戴熊鈴、適時發出聲響,使熊知道這裡有人,這樣可以幫助熊減少和人面對面的機會。一般民眾也應該杜絕消費山產和熊類相關產製品,徹底根除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市場。
如果是住在鄰近野放小熊山區的部落,可以積極參與野放小熊的說明會,瞭解小熊野放之後可能給部落帶來的影響,以及瞭解若是遇到熊該如何應對。此外,除了個人應避免非法狩獵活動之外,若有發現相關不法活動則可儘速通報相關單位,以實質的行動來幫助小熊。
編按:關心更多,可洽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目擊或發現任何黑熊活動痕跡(爪痕、糞便排遺、腳印等),可以協助收集資料,熊出沒通報系統。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9年7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2019 年 6 月,時報出版。
The post 野放過後,關心小熊的你可能還想知道……——《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