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動物世界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4

站在生物的立場,以牠們的感受來重新觀看自然 ——《飛啊!蜻蜓》

$
0
0

文/長谷川雅美|日本東邦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教授
譯/張東君

在小學的時候迷上草蜥,並以此為契機、成為兩生爬蟲學者的長谷川雅美說:站在生物的立場,以牠們的感受來重新觀看自然,是進行調查的第一步。

「十年前左右,有人想要把已經消失的青蛙野放回千葉的幾個地區,但在不清楚牠們消失的原因之前,不論再怎麼野放青蛙或是蛙卵,也都毫無意義。於是為了探索青蛙消失的原因,我把調查焦點放在那個場所的溫度和濕度,看看那對青蛙來說,是否適合棲息。那個時候,我想到『把自己當成青蛙來想想看!』而使用的,就是『青蛙模型(frog model)』」。

千葉地區的青蛙為什麼會消失呢?圖/by Brett_Hondow@pixabay。

青蛙模型!聽起來好帥。「那其實不是我發明的。所謂青蛙模型,是把溫度計插進潮濕的插花用海綿裡。雖然曾經把溫度計插進福馬林浸泡的青蛙標本,試著做青蛙模型,但是那樣就會覺得青蛙好可憐喔⋯⋯所以我讓較容易取得的插花用海綿吸飽水,再當成替代品試試看。後來,我知道海綿跟青蛙一樣會有溫度變化,所以在那之後,我就都用海綿版的青蛙模型代替了。

調查過程是在草叢或是樹蔭等條件不同的調查點放置青蛙模型,一一記錄溫度變化。以青蛙能夠達到的最高體溫為基準,事前訂定對青蛙來說適切的體溫,再使用青蛙模型,測量每一個點能夠讓體溫持續保持在適當範圍內的時間。若是在地表乾燥的受日照地點,海綿就會馬上變乾;而即使海綿是潮濕的,只要是在陰影的部分,體溫就很難上升。於是可以知道,在各種不同的狀態下,對青蛙來說的適合棲息場所也是不一樣的。由於青蛙消失,是許多不同的因素互相影響所造成,很難只用一個結果來說明。因此,我認為若想要有一個『是否適合青蛙居住』的客觀判斷基準,青蛙模型是能夠有所幫助的。」

什麼是「青蛙模型」?聽起來好帥!圖/by Alexas_Fotos@pixabay。

那實際上,青蛙是否真的在減少呢?「嗯,這只能說因場所而異吧。不過這並不僅限於青蛙,我認為以都市為中心,大自然及生物正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雖說如此,明明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存在著大自然和生物,卻對其視若無睹視而不見,沒有注意到它們存在的這種現象也非常的多。

我曾為了要評估河岸的修建工程會對千葉縣的河川生物造成何種影響,而進行調查,而後得知在寬度二公尺、長度一公里的河段,有數百隻以上的革龜等的烏龜棲息。但一直到我們的團隊去調查為止,附近居民幾乎完全不知道這條河川中有烏龜分布。我認為生活周遭難得廣布著豐富的生物世界,若是完全不知道的話非常可惜,於是就舉辦了以烏龜為主題的觀察會。雖然在觀察會的當天也還有人問:「『真的有烏龜嗎?』但在我打開事前放置的網子之後,就立刻出現了70隻以上的烏龜。」

烏龜的殼上可以看出牠們的年齡喔!圖/by PollyDot@pixabay。

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看見年輕烏龜的殼上有著像樹木年輪般的紋路,而從紋路的數目,就能夠估算烏龜的大略年齡。當我把這件事情教給來參加觀察會的孩子之後,孩子們就把烏龜抱起來,開始數牠們身上的紋路,並對其中有跟自己同年紀,或比自己年紀還大的烏龜而吃驚。對孩子們來說,在住家附近的河川中遇到和自己同年齡的烏龜、接觸牠們的體驗,讓他們把自己和烏龜重疊,並讓到當時為止都只是單純的詞彙的『大自然』和『生物』,成為更為具體,更為切身的事物。在感嘆環境已經改變了之前,請把視線轉向存在我們身邊的大自然與生物。這樣一來,一定會有非常棒的發現喔。

本文為繪本《飛啊!蜻蜓》的導讀,出版社為青林出版。

The post 站在生物的立場,以牠們的感受來重新觀看自然 ——《飛啊!蜻蜓》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