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日本投降後第二年,許多被徵調到南洋的台灣兵集中在新加坡等待遣返。四月十九日,遣返的前一天,兩位年輕人越過養殖場的三層鐵絲網,脫下內衣當漁網,撈取了孵化約五天的「帝士魚」魚苗數百尾,放入帶來的空鳳梨罐中。這兩位年輕人就是吳郭魚的傳引人吳振輝和郭啟彰先生。
郭啟彰把這些魚苗裝入水桶,放在營門角落,以便次日攜返台灣,不料被同袍誤以為是髒水倒入水溝,在同伴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從水溝裡捉回20尾。從新加坡到基隆的十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回到旗津老家,只存活十三尾。這十三尾魚苗就是台灣吳郭魚的祖先。
郭啟彰(1912~2000),高雄市旗津人,生於高雄中洲魚民家庭,小學畢業後,進入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二年畢業,任職中洲派出保甲事務所書記,第二年轉任中洲漁業組合書記,曾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一九四三年,調往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到養殖場養「帝士魚」。郭氏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就打定主意將這種原產東非的魚類魚引進家鄉。
吳振輝(1907~1979),屏東縣人,小學畢業後負笈東瀛,後入京都帝大農學院經濟部,畢業後任職東北滿州鐵路公司。戰時被派往蘇門答臘擔任調查員,一九四六年在新加坡等待遣返時結識郭啟彰,共同前往撈捕帝士魚苗,由郭氏帶回台灣。吳先生返台後曾任教台大,旋任職農復會及農林廳,六十五歲屆齡退休。
郭啟彰於一九四六年秋,把繁殖出的近百萬尾魚苗,分別放養於嘉南大圳、麻豆埤、嘉義紅毛埤、恒春龍泉潭等處,不久就分佈全台各地。這種源產東非的慈鯛科魚種,日本稱為「帝士魚」,剛引進時人們習稱「南洋鯽仔」。一九四八年,高雄縣縣長毛振寰先生為了感念郭啟彰在高雄縣大貝湖(澄清湖)放養成功,乃按兩人姓氏,將南洋鯽仔命名為「吳郭魚」;吳振輝年紀較長,故敘姓在前。一九四九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
經水產單位研究,發現吳郭魚適合水田放養。一九五一年起,農林廳開始推廣吳郭魚稻田養殖,除了收成魚獲,還可以減輕水稻的病蟲害、節省水田的肥料、減少除草的次數。一 甲稻田一年約可收穫一千台斤吳郭魚,對農民來說,是一項重要的額外收益。
然而,目前台灣養殖的吳郭魚,已非郭、吳二人引進台灣、養在水田裡的土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一九六三年自非洲引進較為耐寒的「吉利種吳郭魚」(Tilapia zillii),後因肉質較差已遭淘汰。目前仍有養殖的「尼羅種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a),俗稱尼羅魚,係一九六六年由台灣水產試驗所(下稱水試所)鄧火土所長及海洋大學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進。之後陸續引進多種吳郭魚,例如「歐利亞種吳郭魚」(Oreochromis aurea),於一九七四年由廖一久、曾文陽、黃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進;「賀諾魯種吳郭魚」(Oreochromis hornorum),於一九八一年由黃丁郎自哥斯大黎加引進;「黑邊吳郭魚」(Tilapia rendalli),於一九八一年由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進。「紅色吳郭魚」(Oreochromis sp),俗稱紅尼羅魚,是一九六八年由水試所郭河所長選種雜交成功的。
一九六九年,郭河所長以莫三比克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雌魚與尼羅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雄魚雜交,育成「福壽魚」,從此台灣吳郭魚養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九七五年,水試所更以尼羅吳郭魚雌魚與歐利亞吳郭魚雄魚雜交育成單雄性吳郭魚,俗稱「單性吳郭魚」。吳郭魚的雄魚體型較大,單性魚不但體型大,且成長迅速,使養殖成本降低、利潤提高。此後水試所大力推廣「單性吳郭魚」,使吳郭魚養殖進入商業化階段,並開始出口至歐、美、日本等國。經過多年的研究、改良與認證,逐漸成為獨特種系, 約二○○二年業者將之稱為「台灣鯛」,用於內銷及外銷日本,外銷歐美國家則稱為Taiwan Tilapia,是台灣最具經濟價值的一種養殖魚類。(作於2012年6月28日)
The post 從吳郭魚到台灣鯛——科學史札記(三)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